心理学在学校教育的运用
时间:2022-03-16 12:14:04
导语:心理学在学校教育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常用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帮助学校及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从而运用符合教育心理学规律的管理办法提升学校教学品质与科学水平。
《学校教育心理学》(徐建奇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以学校教育中心理学的应用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为目的,全面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卫生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对学校教育中应用心理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践方案。该书内容详实,兼顾理论的专业性和实践的实用性,共有8章:第1章阐明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功能,中学教育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第2章和第3章分别探讨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中学教师了解中学生的途径、内容及方法,中学教师的职业心理、角色品质与职业发展;第4章到第8章分别论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知识获得、品德塑造、升学就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指明了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路径及方法。
总体来说,《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理论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
该书阐明了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问题,同时充分推进了理论的实践应用。以学生品德塑造为例,该书切实从实践的现状与需求出发,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品德塑造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快教育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转化应用。一般而言,在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学的应用通常基于传统的理论框架和经验积累。这样的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学校教育心理学管理问题,但是在现实语境下,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转化还存在着不相匹配的地方,暴露了学校教育心理学管理应用方面的弱点与不足。对此,学校应当充分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转化,让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更加准确描述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优化教学互动中的心理策略,提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抓住了教与学的主体,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该书在探讨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时分别总结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鼓励学校及教师在心理学的应用中既要深入了解教师自身的角色功能和职业心理特点,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而根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和需求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心理学应用中,教师通常以学生为研究主体,讨论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进而鼓励教师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来强化学生心理的积极发展。但实际上,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变化应当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虽然有着不同的教学身份,但都会受到教学互动的心理影响。因此,要想促进双方教学的良性互动,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入手,分析总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更科学全面地采用良性的教学心理互动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切合实际,满足学校教育中应用心理学的需求
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由来已久,存在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指导方案,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与文化下,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都会有所差异。鉴于此,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必须根植于当下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聚焦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教育心理问题,从问题着手,切实探究学校教育心理学应用的有效策略与方案,提升学校教育心理学应用的效率与质量。由此可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务必要切合实际,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而要想增强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实用性,发挥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功能和作用,学校就应当根据当下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语境,积极主动地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搭建开放、包容、互动的心理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和学生通过多元渠道和平台进行多边互动和沟通,进而在校园内部和课堂内外打造积极健康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全方位促进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健全发展。
作者:张晓春 单位:承德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 上一篇:文学知识论批评探究
- 下一篇:器材选择提高体育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