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心理学理论方法研究
时间:2022-12-05 11:04:10
导语:思政课心理学理论方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尽管各大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探索改革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但面对许多现实难题,其教学现状仍令人不尽如意。(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不够。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对思政教学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重点,注重的只是知识的输出,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关心不足,甚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一味的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根本无法做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效统一,这样的思政教学违背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内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他们几乎没有探索过要培育出怎样的人才,也未找到人才品格的关键点。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背离,更何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教材设置好的教学内容讲解知识,忽略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学中缺乏启发性教育。尽管当前大多老师的课堂都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但教学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加个案例或是插入几张图片,缺乏多样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接受特点,学生处在被动灌输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对情境的情绪体验。高职大学生本身就表现出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很多时候到课率都要靠课堂点名来保障,那么当他们走进了思政课堂,面对这样一个缺乏互动交流、气氛沉闷的课堂,还如何要求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思政课的学习呢?失去兴趣的教学课堂又如何发挥它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呢?(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密切。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讲授的理论高高在上,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缺乏“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学内容缺乏亲和力,不接地气,无法触摸到学生的内心,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他们对理论性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抬头率低,忽略了实际生活的课堂内容只会愈发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成效也就难以显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自我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自我知识系统不更新,在备课时往往只备教材,思政课程的教材是相对静态的,社会的发展却是动态的,的授课对象也是在不断成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思政教师的教学仅仅是围绕教材,缺少对实际生活现象、案例等素材的搜集,忽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缺少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降低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使得教学内容乏味,教学失去生动性。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任务本就繁重,再加上多数高职学生态度不端正,上课玩手机、睡觉、开小差,这些上课状态让思政课教师体会不到教学成就感,导致思政课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反过来教师的职业倦怠又使得他们备课更加随意,课堂内容愈发枯燥,学生不断失去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二、心理学方法理论应用于高职思政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关注的主体是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两者都是育人的工作,都重视人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两者有一定的共同点,一是两者都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两者的人性关怀指向是相同的;三是健康的心理才能孕育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教学本就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加入心理学思想的高职思政教育是可行的,具备心理学思想的思政教学将是一种让学生有收获感,让教师有幸福感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二)必要性。在2019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进一步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教学中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如雷贯耳的显性教育,也包括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不能全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其他各类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和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发挥协同效应,就会取得更大的效果。近年来,高职思政教育也一直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但结果都不甚理想,高职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职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中的需要动机理论、积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众多理论方法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大学生提供了新参考。将心理学理论方法渗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打造互动启发式教学氛围、创设感官体验情境,使高职生在参与体验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不仅提高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是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心理学理论方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运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思想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的金字塔理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等来不断改进和优化思政课的教学。(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来帮助理解思政课教学目标。心理学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应该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其中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成长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个体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应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虽然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他们同样有参与社交、获得尊重、追求成长和实现自我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作为教学首要目标,关注、认可和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核心地位,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目标认识不足必然导致教学行为产生偏差。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帮助思政教师设定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设置单一、偏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生为本,以学生需要作为教学切入点,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的三个层次目标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学懂、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和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为认同、体会和内化三个层次。知识目标是后两者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目标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另两个目标发挥促进作用。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章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想信念的概念、特征是什么”(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并使得学生认同内化理想信念,在实际生活中把理想信念当作奋斗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前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理念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心理学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指的是在团体的情景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互动式活动的开展来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探索和发展,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往往注重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高职思政课教学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和高职生的特征,运用团体辅导形式来优化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体验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格。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优化教学设计:1.小组合作法。据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学大多是大班化教学,班级人数众多,教学效果不佳。可以运用团体辅导理念,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一个大班拆成多个小组,每小组以5~8人为宜。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互动合作,小组间竞争比拼,小组的形式使得每位同学参与课堂的概率增加,而组间的竞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极大激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2.活动教学法。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探究,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参与式地主动构建,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思政教师可以开放课堂,邀请先进人物进课堂,或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验证。例如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改革开放”这一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来分享自己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什么是改革开放”,同时还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生在“做中学”的知识记忆程度可达到75%,因此,思政课每个主题的学习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情景创设法。引发了情绪共鸣的知识获得必然是最牢固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轻松学习。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大国工匠的视频播放营造氛围,也可以引用社会现实案例来论证教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章节,如果仅仅靠教师来讲“大学是什么样的,要如何去适应”,这样的课堂不会引起共鸣,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学的视频、图片以及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或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采访,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学生的情绪体验深刻,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趣味性的。(三)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来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人类心理状态的新兴学科,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关注人类的幸福。思政教师是思政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面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应引入积极心理学中的各种积极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同时,激发思政教师教学热情,使教师教学不断感受到高峰体验。提升职业幸福感,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之一。一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激励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思政课教学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当作“饭碗”来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源于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不仅是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更应该投入情感来备课、备“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将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甚至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设计,把思政课教学过程创设为师生相互成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模式,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触及学生的内心,方能与学生进行思想对话和交流,教学成效才能凸显。另一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师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事情,把问题当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面对教学的困境、职业发展的问题,将其都转变为研究的课题,从而不断改变当前职业倦怠的现状。心理学中不仅蕴含者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丰富的理论方法对思政课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作为思政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抓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同时,不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罗应棉 周俊 陈雨露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运用分析
- 下一篇:技工院校思想道德培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