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

时间:2022-07-11 09:16:06

导语: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

近期,“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历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开幕式上,音乐心理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其次,回顾了过去3年音乐心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新形式、新机遇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表达了期盼。随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李小诺研究员分别从音乐心理学的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类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色板理论”,并以此解释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以及音乐学习动机问题。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又提出未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走向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并强调回到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必须严格地遵循实证研究方法。刘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心理学传统与中国人认识论传统的悖论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我国未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的发展构想。李小诺研究员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研究阐述了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音色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分析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这两种不同音高认知方式的脑机制。随后,与会代表分成12个讨论组进行报告,主要围绕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国内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新动态、音乐治疗、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音乐心理与网络科技、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等多项议题展开。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51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的重要信息。

一、文献梳理与分析

1.关于研究领域。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音乐教育心理是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领域,三分之一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表演、音乐治疗及音乐审美等相关研究。这说明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2.关于研究问题。关于此次研讨会参会论文研究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其中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音乐表演心理及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是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另外,关于音乐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10%,这表明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生力量,从而让学术梯队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化。3.关于研究方法。针对本届研讨会参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运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32篇,占论文总数的63%;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论文中,属于严格的哲学思辨论文很少,部分论文是从研究者个人教学感受出发进行阐述,其研究结果主观色彩较浓,缺乏信效度检验(见图2)。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层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为29%(见图3),这表明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数论文缺乏关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研究者仍需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予以重视。

二、会议论文研究动态

本届研讨会论文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即转变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及追踪国际研究动态。1.转变研究方向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从研究外界事物转变为对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例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员在其论文《负向情绪偏向音乐情绪诱发的神经机制对比》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对音乐中的负向情绪,即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同属于负向音乐情绪,但听者对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的偏好、感受、聆听意愿以及脑加工方式均存在差异。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在题为《音乐训练对先天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的报告中,针对音乐训练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这一问题,对失歌症者进行每周两次、每次30-45分钟、共计9次的音乐训练。结果表明,短暂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提高既体现在行为水平,也体现在脑电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失歌症者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2.跨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中有多位学者提到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包括与医学、声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万诗慧在题为《音乐厅感知效应的声学参数研究》的论文中,从声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探究音乐厅的建筑结构布局,进而提出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各项声学参数的最优阈值与音乐厅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声学参数测量的数据显现出来的。随后,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蒲道深和英国爱丁堡大学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论文《境外音乐治疗在痴呆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回顾》阐述了音乐治疗能够改善痴呆症患者的行为、情绪控制以及记忆唤醒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让患者的护理者受益。3.加强应用型研究一门学科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应用层面。可喜的是本届会议的论文拓展了音乐心理学在应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李丰学者以《养老机构中的音乐活动构建及其音乐选择》为题,阐述了音乐活动作为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活动,如何构建和开展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观察;进而从音乐活动的各个角度切入,尝试构建系统性的音乐活动;最后通过每次活动后老年人群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对音乐活动进行反复完善。首都师范大学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论文《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对400名2016级大一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实验。一个月后,研究者再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SDS量表测评。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分数下降了32%,而控制组由于邻近期末课业压力增加,SDS量表分数相比一个月前提升了10%。由此说明,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缓解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4.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从音乐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传承中传承人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区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本届会议部分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乌日瀚在其论文《简析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所体现的民族积极心理品质》中,阐述了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及歌词当中普遍蕴含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并且当地人也具有此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待人处事的生活哲学观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韩忠岭学者在题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羌族文化传承课程化实施路径思考———兼评羌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羌族音乐文化正面临后继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韩忠玲学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理念的框架体系,将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植入学校课程,开展“课程实施校本化,教材内容本地化,教学过程本土化”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路径。5.追踪国际研究动态关注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动态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既能够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也能促进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论文《打通实验室到音乐教室之门———国内外音乐神经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中,阐述了音乐神经科学现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超扫描(Hyperscaning)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脑间同步互动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实情境的研究。这表明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音乐活动等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与脑际认知。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李庆昱博士在《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从音乐的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现实情景互动和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空间。另外,国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也是近十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其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前五届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召开,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研究主题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1.提高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在对51篇论文进行梳理时,笔者注意到:首先,部分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少量论文的论点没有可靠的论据支撑,从而让结论缺乏可信度。此外,有些论文逻辑不清晰,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这部分论文由于在论证过程没有注意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有机统一,因此导致论据不够可靠,论证不够严谨周密①。在音乐这样一个以主观精神活动为主的研究领域中,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证明性、可重复检验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认识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②。第三,在音乐教育心理研究领域部分论文提倡在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法,那么这些教学法运用在实践中效果如何,论文中均未提及。类似情况还出现在音乐表演心理研究领域,部分文献虽然提及了演唱(奏)者在舞台上出现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但是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少文献仍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没有从新的视角或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对研究问题进行论述。2.掌握多元化研究方法。音乐心理学具备音乐学和心理学双重属性,并且音乐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因此,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所有变化。通过对论文的梳理,笔者发现:虽然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但是这些学者没有合理把握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研究方法的选用须严格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而定,要避免“为了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做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值得肯定的是,和往届研讨会研究人员使用的EEG、ERP及fMRI等相比,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中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例如超扫描(Hyperscanning)技术,研究者可以将其运用到乐器合奏、合唱等涉及多脑同步互动的音乐活动研究中,可以在更接近自然情景的条件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大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实验更具有信效度。3.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意识。笔者发现,部分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操作规范和操作程序掌握的不够准确。如有些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存在框架模糊、逻辑不清楚、选题不准确以及实验设计不严密等问题。事实上,实证研究有着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程序,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概念化→操作化→选择适当的方法→搜集资料→证真或证伪研究假设等,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结论③。同时,研究方法不仅是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更是一门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意识,以此来改进自己的研究实践,使研究活动成为一种更加具有自觉意识的行为④。4.加快学科建设的专业化进度。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体系。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两方面来推动这门学科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心理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开始从事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治疗等相关的研究。但是具备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的研究人员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以及音乐专业人员对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是否清楚等问题都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去改善和加强。另一方面,国内研究者需要与国外研究者在研究动态、研究发展趋势方面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既有助于国内研究人员在切入相关领域的研究时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也能加快音乐心理学的专业化进度。结语自2002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音乐心理学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15年来,音乐心理学研究队伍的扩大,研究方向的细化以及研究工具的日新月异均体现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仍需提高音乐心理学的专业化程度,加快这门学科的研究进度。因此,广大学者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自觉地运用音乐心理学知识去解决音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心理学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促进作用⑤。

作者:黄璇 宋蓓 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