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探讨
时间:2022-06-04 09:07:58
导语: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将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深入探讨如何将朋辈心理互助形式这种有效地心理援助模式,深度融入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落实探索出更为契合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特征的方式举措。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育人体系中的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支持,考虑到目前各方面因素的要求,也要求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目前高校心理工作更多倾向于对当前部分存在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筛选工作,重点集中于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探讨和实践,而针对青年学子如何培养和提升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缺乏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本文将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通过将朋辈心理互助形式融入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培养和促进青年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打造稳定和谐的高校心理健康环境氛围,科学合理地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这一研究概念的创始人为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被定义为一种力图激发个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特质的科学领域,其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主观正向体验,即满足感、幸福感等;个人正向特质,即包含价值取向、品德素养等;正向社会环境,即文化环境、制度规范等。部分研究者认为,如果个体持有理性平和心态,抱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那么就能增强自身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资源,优化自身心理发展状态,以便更好地应对解决成长成才遇到的心理困惑。赛里格曼研究认为,如果个体存在某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不能将其单单认定为身心功能紊乱,更值得关注的是,要认识到个体其自身潜能的可挖掘性和身心蓬勃发展的延伸性。
二、构建朋辈心理互助的层级体制
朋辈心理互助形式如何构建系统的层级体制,是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应集中探讨的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体系层级构建上探索,将学校、学院和班级宿舍联合起来,形成层次分明的工作网络,为学生创造理性平和的心理氛围,推动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1]。学校层面,搭建层次分明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体系,相对应地设立“专业心理老师—班主任—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宿舍心理疏导员”人员。其中,班级层面的朋辈互助工作往往起到至关作用,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能够在班级内,作为心理信息观察搜集者,及时上报心理状况,这极大地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盖面、受益面[2]。学院层面,落实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活动,依托学生会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心理社团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创新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往研究发现,同学们希望参加对其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活动,希望活动内容更有趣味性、参与性等。例如我校开展的趣味运动会,通过比赛让学生释放压力,提升自信心和凝聚力,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可以开展心理沙龙,朋辈辅导员作为主持人,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题(入学适应、人际沟通、恋爱与性、学习学业等),以个人经验结合一定专业心理知识进行研讨,通过交流互动达到朋辈间心理疏导的效果;再者,可以举办心理DV剧大赛,同学们自行组队参加,选取心理含义的主题,在表演过程中,如实体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经过了朋辈辅导的过程,解决问题,实现自身心理健康成长。
三、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途径
纵观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很大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在具体实施途径中并未以生为本、去贴近学生的实际,当个人出现负面情绪等状态时,宏观不能有效防控和及时处理,很容易以点带面“传染”到更多学生,如果能将朋辈辅导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提高发现率,加强一线心理工作,才能适应和匹配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3]。(一)互助性心理素质拓展。互助性心理素质拓展是一种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心理互助形式,同龄人间通过沟通、启发、监督和促进等,形成更加积极、稳定、平和、阳光的心理状态。目前主要方式为表演训练法,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后,通过学生本人扮演角色,如担任教师、公务员、销售人员、导游等,让学生在场景中,根据剧情发展调整自己的角色表现,从而获得经验,学会应用于学习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和应对处理能力。拍卖行。教师担任拍卖人员,拍卖行里有很多产品,产品具有不同的价格,例如感兴趣且发挥专长的职位、舒适又漂亮的房子、幸福美满的家庭、赚大钱、知心朋友、谈最完美的恋爱、社会声望高的工作等。每位参与拍卖的学生有10万元,1000元起拍,通过这个活动去探索学生渴望并需求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默剧大师。教师设置一个故事场景后,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去表演,学生通过进行非言语的沟通后,学会共情,学会理解,学会交际,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学人际关系环境中,提升沟通交往能力。(二)互助性心理暗示和鼓励。互助性心理暗示和鼓励,主要是让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间接地对同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起到更多积极正面地促进作用,从心理层面来讲,这种方式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暗示鼓励的双方的关系,而学生群体间的价值观相同、经历相似、情感联结紧密,因而效果较好。95后青年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如果通过直接甚至强制命令的方式,效果上通常会不尽人意,如果能够首先让教师教授学生潜移默化地方式去引导,再通过朋辈间以暗示和鼓励的方式去传达,很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知人易,知己难”,通过相互暗示鼓励,通过他人的辅助更好地了解自己,例如开展互赠格言活动、前行路上的小伙伴等,更好地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三)互助性朋辈心理辅导。在专业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和实用性技能,根据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同时自身也作为辅导者,学会帮助自身和他人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学会合理地调试自我状态,消除心理不健康症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4],具体做法为:第一步,每位参与互助性朋辈心理辅导的学生,通过稿件或信件的形式,以代号或昵称的形式写出自己近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烦恼,由班级心灵使者统一收上。第二步,随机发放给每位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机能,让学生针对所呈现的心理困惑具体情况,给出辅导建议,进行疏导,写好后再次交由班级心灵使者统一收上。第三步,将其发回给原来的学生,本人仔细阅读“朋辈辅导者”的辅导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辅导,并写出评语、进行打分,即是否认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信件,写好后收齐,交由心理健康老师对“朋辈辅导员”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语,有针对性提出建议。第四步,发还给“朋辈辅导者”,通过老师的评语了解自身朋辈心理辅导的能力,查漏补缺,以便以后进一步提升。第五步,将所有朋辈辅导过程材料归入档案,挑选高水平和有典型代表性的朋辈辅导内容在全体学生内表演,请学生讨论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朋辈辅导补充内容和建议,如果判定有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将给予持续性后续关注,可转介给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互助性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的形式通常以班级为单位,重点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辅导过程的参与者、实施者,而心理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去维持现场的秩序和推进过程的进行,虽然学生本人可能离“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同时他们也具备半专业性、自觉性、亲密性、便捷性和实效性等优势特点,辅导者和受助者见年龄相近、价值观相似,并不会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因素,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最短时间缓解问题、长期时间内关注问题,如此处于学生一线的心理工作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同学敞开心扉、实现共情共鸣,达到心理疏导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敏.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1):100-104.
[2]成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3]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陈恺盛,王丽,杜艳,王豪,段继燕.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构建[J].中外交流,2018(52):57.
作者:陈恺盛 王丽 祝晓斐 张雅静 马思源 单位:济南大学
- 上一篇:随堂测试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
- 下一篇:农村成人学校教学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