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时间:2022-03-07 08:51:03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核心概念,内在具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的本质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表现出民族性、意识形态性、实践性、传承性与主体性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居于根源性、最高抽象性、最高统摄性、导向性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可见的已经出版的著作和教材有20余部,但作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共识。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的不明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范畴的构建;反之,没有厘清学科核心概念,没有创建本学科范畴体系也掣肘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因此,目前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于构建或创建反映本学科特质的系列范畴,尤其是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文章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探讨正基于此。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定义与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定义。心理是生物经过长期进化、演变到高级阶段才逐渐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大脑特有的机能。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首先,从词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四个名词的并列,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性概念,是主客观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客观现象规制了“心理”这个主观现象生发的来源与性质;“心理”这个主观现象则映射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客观实践活动中的指向性,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与心理问题。当然,这种“心理”不是“思想的心理”,不是“政治的心理”,也不是“教育的心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其次,从结构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有着自身的内在结构,它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心理这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生发形成过程中缺一不可,形成了一定的纵向与横向关系结构,并最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横向结构来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在这四个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从纵向结构来看,譬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而心理过程又可分为认知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心理、意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又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再次,从本质上来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品德塑造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此而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则是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它不是先天的,而是由后天的社会环境浸染而成的,有着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由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心理决定的。因此,与人的一般心理本质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为一定群体或集团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塑而服务的。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特征。心理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本身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特定的社会阶级或群体、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特征。一是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心理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主要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而“只要产生民族性土壤的差异存在,只要各民族的实际生活过程存在不同,只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价值观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1](P66)。不同国家、民族,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呈现出不同形态,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活动必然不会超越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存在的地域环境、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必然带有特定的民族特质。二是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一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特定的政治目标而服务的,其思想理论与心理指向必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规律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而是要着力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人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及其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而服务的。这个基本矛盾规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根本属性,即意识形态性。三是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2],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以此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活动及其与行为关系的一般规律,并加以有效利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首先是在实践中产生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其次是在实践中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最后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塑造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四是传承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一定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渗透于一定历史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一种心理的积淀或集体意识,一旦成为一种心理文化,就会代代薪火相传。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传承,并不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发展与创新。五是主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但在现实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现实的人及其思想心理,尤其是在主体性彰显的当代,人们的思想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把握的主动性。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呈现出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表现出复杂化、不确定性趋势。因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就必须主动了解和把握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与核心范畴

1.范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3](P78)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是由众多具体的范畴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范畴的全面分析和逐步把握有助于循序渐进地认识该学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一般范畴,相关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成果比较丰富。[4]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范畴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杨芷英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进行了阐述,认为基本范畴包括两对:心理与思想、心理与行为,一般范畴包括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思想品质与心理品质、思想和谐与心理和谐、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疏导与心理疏导等[5](P7);李术红在其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构研究》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范畴类型包括起点范畴(心理、思想和行为)、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介范畴(各种心理手段以及心理过程)、结果范畴(心理现象、思想表现、行为反应及心理行为规律)和终点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6](P82-85)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离不开其学科范畴的研究。2.核心范畴。核心范畴,相较于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其界定难度更大,原因在于:第一,学术界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较少涉及核心范畴的界定标准问题。第二,即便部分学科,有些学者对该学科的核心范畴研究,但也都是一家之言,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核心范畴应是某一学科体系逻辑构建与实践展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基石。“正是核心范畴把各种概念系统地排列组合起来,帮助人们确立、选择、观察事物窗口,考虑问题的思路,综合和分析资料的方法。”[7](P11)人们从核心范畴出发研究一门学科,这个核心范畴应当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是理解这门学科的基础和关键。概而言之,核心范畴是指经过高度抽象后的能够客观反映某一理论体系概念链条的本质内容,对学科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建构具有基础性、根源性与导向性,并在整个学科范畴大系统中处于统摄地位的、具有最高抽象性的范畴。以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体系中处于支配、统摄地位的范畴,与其他范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核心范畴支配着基本范畴、一般范畴、重要范畴与具体范畴,又通过基本范畴、一般范畴、重要范畴与具体范畴来揭示本身内在的本质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具有根源性、最高抽象性、最高统摄性和方法导向性的地位与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中具有根源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这个核心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本源性的作用,它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体系的建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居于中心地位,具有生发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可以衍生出诸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施教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等范畴。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能衍生出其他一系列相关范畴。其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内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理学等理论方法,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石,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体系的建构而言,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生成、展开与应用的指导依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范畴体系构建中具有最高抽象性。任何一个概念范畴,都是经过理论抽象后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经过借鉴改造、反复探索思考,最终提炼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普遍本质的抽象反映和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普遍本质的抽象反映,而非某个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某一具体侧面、环节、过程的反映。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最深刻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范畴体系中具有最高统摄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其他任何范畴所都不具备的统摄全局的能力。从学科发展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建设的始终,渗透在其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从学科构建的地位来看,作为学科的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其他范畴确立、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整个范畴体系的构建发展和完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体系中的最高级范畴,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相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体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他范畴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最上位范畴,其他范畴都是它的具体化,是其不同层级的下位范畴;其二,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基本范畴、一般范畴、重要范畴和具体范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具有逻辑上的统摄功能,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畴联系网上的总纽结,而其他范畴都是其具体展开。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具体研究与应用方法中具有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离不开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前者是指导性方法,后者是具体学科的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更要将心理学的方法,例如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心理咨询法、心理分析法、档案法等纳入学科方法之中。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不仅仅是强调对现象的描述,更是指向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要将心理学中的个案研究、临床研究、发展研究等纳入学科研究方法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扩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化进程。其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产生的历史、实践、根源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本质、特点、表现、功能与价值等研究,有助于正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本质与起源。其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本质”或“心理问题”研究,将有助于正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三,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其特有的一系列概念、范畴为骨架而构成的知识体系。而核心范畴无疑是学科范畴体系的基石,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尤其是将其提升、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各个具体范畴的内涵及其各自的边界,厘清不同层次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而整体、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体系。2.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增强思想与行为生发及其相互关联的预见性。由思想预测行为趋势或结果,以及通过行为结果来分析人们思想状态,必须要通过“心理”这个中介。只有真正厘清了思想与行为关系生发的心理机制,才能有效地、正确地预测和把握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为科学预测人的思想行为发生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育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对其进行教育;同样,教育对象只有了解、认识到了不同时期自身的心理特点与规律,才能自觉地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三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技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多借鉴或移植其他学科的方法及理论,还没有形成自身独具一格、自成体系的方法特色。一方面,一些教育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技术性不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增强教育方法运用的“技术性”意识。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术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伦理性”的二元困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消解这两者之间的现实矛盾。四是推进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即普遍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方法的复合型师资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引进和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提升教育者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懂又能够恰当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打通思想与行为之间内在关系把握的“最后一公里”。这样既可以优化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同时又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董杰.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5).

[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徐志远.论范畴研究对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化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5]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李术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7]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董 杰 姜昱洲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