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爱情心理学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10-11 05:38:34
导语:新形势下爱情心理学教学有效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爱情心理学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发展健康的恋爱心理,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与时代进步的需要。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研究和探讨,提出新形势下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爱情;心理学;爱情观
爱情是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也是当代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校园主题之一。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大学生的爱情观呈现不成熟和多元化的特点。许多高校陆续开设“爱情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心理教育,但因该课程在国内高校教育中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发展出成熟、统一的教学模式,加上各高校教师的章节选题、教学设计及教材使用的不同,对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有所侧重,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探索当前爱情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提升爱情心理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与不足
1.课程定位不清,开课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应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基本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涉及“恋爱心理”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许多高校认为没有必要再单独开设一门爱情心理学课程,加上部分高校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使得爱情心理学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大部分高校选修课能否成功开设,取决于选课学生人数是否达到开课要求,这就使得个别教师在开设爱情心理学选修课前,偏重于考虑爱情选题更受学生欢迎,能够确保选课人数达标而成功开课,开课初衷并非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考虑,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欠缺或教学内容随意,让爱情心理教育趋于形式化。
2.偏重理论教学,情感流动受限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高峰期,他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向往和需求。学生带着对爱情的憧憬或困惑选修爱情心理学,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就对这门课投入了比其他课程更多的期待,而这部分期待的情感常常会被授课教师所忽略。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对爱情的概念、研究及相关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实际情感困惑,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又或者,教师因考虑话题敏感而对学生感兴趣的性心理问题避而不谈等,这无疑是在师生间树立起情感交流的屏障,限制了课堂上真实的情感流动,学生自然很难维持最初的学习期待和热情,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大班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不足
爱情心理学选修课程通常采用合班教学方式,授课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且往往人数较多,有的学校上课班级甚至多达150人,学生相互之间较为陌生,加上自身有无恋爱经验的差异,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确实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上课教室通常座位固定,不利于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师生间互动有限,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很少机会交流。教师为了控制大班课堂秩序,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偶尔结合视频或音乐辅助教学,但因缺乏体验式活动设计,使得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如何突破大班教学模式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实现教与学的螺旋推进,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为了有效加强大学生爱情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针对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保证课程合理规范
尽管现阶段爱情心理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尚未得到全面普及,但因该课程迎合了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能有效帮助学生发展爱的知识、爱的能力和爱的情感,逐渐受到众多高校和教师的重视。授课教师要明确该课程的性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保证课程合理规范,为避免授课内容的随意性、片面性,对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理性逻辑内容的学习,也注重情感体验部分的交流。同时,授课教师还要不断完善教材建设、教学效果评估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尤其在考核方面,最好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促使学生审视自己、提升自己和发展自己。
2.引入案例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
案例讨论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引入相关案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爱情困惑、经典的爱情故事、最新的时事热点等都可作为案例素材。比如针对近期媒体曝光的“PUA(泡学)情感操控”事件,笔者将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就“恋爱动机偏差”“恋爱套路误区”“爱情道德伦理”等相关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就其中一个话题进行小组观点阐述,最后由笔者作总结提升。通过案例探讨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加深对爱情本质的理解。
3.运用自我表露,增进课堂情感流动
爱情心理学作为一门情意类课程,除了基本理论知识讲解,要更多强调师生间的情感流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表露,即向学生传达自身对爱情的一些态度、观点和体会,比如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恋爱经历、家庭情况和择偶价值观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有“人情味”的一面。教师的自我表露无论是学识和经历等认知性表露,还是真情和爱心等情感性表露,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自我表露,既可作为有效的教学工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参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露,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并及时给予反馈。师生间的自我表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课堂情感流动,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4.注重课程应用,强调学生参与实践
大学生对爱情心理教育内容的期望是丰富多样的,大部分人期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爱情中遇到的困惑,因此爱情心理学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教师在设计“恋爱交往技巧”“失恋心理调适”“如何拒绝和表达爱”等相关专题内容时,要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讲解,课堂上可安排学生两两组合,进行适当练习,有时还可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参与实践并有所反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予以关注和指导。
5.设立朋辈小组,突破大班教学限制
教师可将班上学生分为多个朋辈小组,组内各选出一名朋辈联络员。朋辈小组,是班上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实践以及情感体验的组织单元。教师可鼓励各小组在课下加强联系,自主开展一些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朋辈联络员定期收集组内成员有关爱情的困惑、想法和心得体会,教师每次上课可预留5分钟给学生分享。临近期末,各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与爱情心理学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件制作,并选出代表在班上进行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组与组之间进行考核打分。整个活动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作前期主持和最后把关。设立朋辈小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大班教学限制,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且互动不局限于课堂。朋辈小组成员通过长期的互助成长,能够更好地融入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爱情心理学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大学生发展健康心理、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发展成熟,高校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研究提升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曾本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2016(03):47-48.
[2]臧凯,李英.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298-299
[3]邓婷.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4]徐学,孙悦亮.教师自我表露课堂情境探索——以“爱情心理学”的有效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8):44-46+50
[5]何旭明,陈向明.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58-63.
作者:林彩云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 上一篇: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特点诠释
- 下一篇:城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