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室内外的应用
时间:2022-08-24 09:54:55
导语: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室内外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着重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选取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万达广场作为调研地点,并在其人流量最大的夜间进行了实地调研,以环境心理学为核心,试图探究人的行为在不同物理环境影响下的特点。
[关键词]顾客行为;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
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指物理环境,包括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空气质量、个人空间以及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等。原始社会,建筑环境最早在原始社会时,只被要求有为人类遮风挡雨的简单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环境、其设计与布局都被要求满足人的各种感官与品位要求,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由此可见,人的心理需求在改变着自己生活环境的同时,人类自身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也因环境的改造而不断调整改变。(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是相互感知,相互影响的。就建筑环境而言,比如在老北京式的四合院里,街坊邻居交往频繁,关系友好;而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现代化高楼建筑里,居民们之间的交际往来往往趋于表面化。这就是不同的住房设计给人类的交往和友谊模式带来的影响。建筑环境设计对人们的行为轨迹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对外来访问的人也是一样。因此,在这种影响作用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生活习性,就会对环境做出改造,小则对环境中摆件的位置进行挪动,大则对一个城市、一片海洋进行战略式地开发。这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南昌万达广场室内外环境活动人群行为分析
调研地点的选择对商业建筑室内外环境中活动人群行为模式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所选取的万达广场是红谷滩新区最为繁华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是市民们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的核心区域,其所接待的顾客人群也是红谷滩新区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者群体,因此选择其作为调研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以主次入口、商业形式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步行街和万达广场内部环境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与阐述,并试图从中发现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与万达广场在运行中及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万达广场主次入口对人们进入场地的引导。建筑入口在建筑场地中主要起到了以下几点功能:(1)标志空间;(2)划分空间;(3)交通疏散与人流疏导。人们进入建筑场地首先要接触的便是建筑出入口,入口建筑通过自身的高低起伏、大小变化、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形成特色的标志性展示空间,还创造了不同的视觉观赏角度、塑造了不同的出入口空间,同时,其带给顾客的直观感受对引导顾客的商场流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万达广场的步行街在东南临街共设有两个主入口,其他朝向设有多个次入口。通过对主入口与次入口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主入口的道路宽度一般大于步行街的路面宽度,顶部开放,没有围护结构。其次在路口的布置摆设方面,主入口处都会放置一些吸引人眼球的雕塑等公共景观,例如在万达广场南侧主入口处就放置有3米左右高的“面具”雕塑,而反观万达广场步行街的次入口,其更多的是以一种底部架空层的形式出现,上部是综合体二层的底面,且没有明显的标识。通过对一定时间的人流量的观察,在主入口的位置优势与其设计的吸引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在步行街的流线都是偏向通过主入口进入,穿过步行街,从另一侧的主入口离开,而内部后勤人员或者少数其他临街面路过的顾客则会选择次入口。可见主入口的设计对正确引导人们进入建筑场地的入口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次入口作为疏通人流的重要交通,也是一个建筑场地必不可少的要素。(二)万达广场不同商业形式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在万达广场步行街的两侧经营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其经营类型主要有餐饮类、服装类、服务教育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餐饮类,其次便是服装类。通过对沿街商业店铺人流量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同的经营类型、同种经营类型不同营销形式的人流量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经营类型对顾客吸引的方面,可以发现步行街中餐饮类的顾客流量远大于服装等其他类,大部分顾客穿行步行街都倾向于选择在餐饮方面进行消费,相比于大部分餐厅的火爆,其他类型的店铺人流量则显得更为冷清。同样作为餐饮类的经营店铺,其人气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除去顾客本身对于不同食物的倾向以外,同类店铺的营销方式对吸引顾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同为火锅店,在门口有叫卖的服务员与没有叫卖的两家店的顾客流量就呈现了差距。除此之外,大部分步行街可流动餐饮与一些临街窗口餐饮其人流量要高于店铺小吃餐饮,究其原因,除了其食品的制作速度快与可带走的便捷性以外,从环境知觉方面来看,顾客的听觉在听见服务员的叫卖时受到刺激,视觉和嗅觉在流动餐饮和临街窗口开放的销售形式下受到刺激,大脑再对这些刺激做出察觉、判别、再认、评定过程,其对于顾客的吸引能力自然要高于未采取相应营销策略的店铺。在此之外,店铺的一些人性化设计同样会在吸引顾客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开设于步行街旁的饮品店,由于其产品的加工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为了给顾客提供短暂的休息,有些饮品类店铺会在其门面两侧放置休息长椅或圆桌。通过比较步行街中不同饮品店的门前排队等待人数可以发现:设有休息长椅的店铺的顾客数要多于未设长椅的顾客。而当顾客在进行长时间的购物娱乐后,或许路边上正好出现的长椅是短暂休息的最佳选择,而这对于店铺来说都是潜在的消费者。(三)万达广场中顾客的“空间行为”。在万达广场中,可以随时地感受到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在人际距离方面,在公共的交通空间中人们步行可以发现以下几种人际距离: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走在步行街或商场内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前面行走的人哪一些人是成群结伴,哪一些人是独自而来,因为成群结伴的人们为了方便交谈等都会选择靠得很近行走,而互不相识的人群为了避免尴尬又会与前后的人群保持一定的个人距离或者社会距离。在公共场合的服务接待人员也会为了避免顾客的尴尬而在进行营销时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除此之外,在商场内中心区往往会有大型的商业活动,其上面的主持人与公众所保持的距离便是公共距离,通过这个公共距离我们也可以很轻易地辨别出主持人与围观公众的位置。在商场休息的区域,我们同除了可以发现人际距离在其中的体现之外,还可以发现人际行为对于私密性的一个体现。例如在电影院的休息区中,结伴的人们通常会选择坐在靠在一起的座位,而在座位空余的情况下,互不相识的人们在选择座位的时候最少会相隔一个以上的座位。而在休息区的边缘处同样会放置最近较为流行的“唱吧”,它是由密闭的玻璃围合,部分顾客更愿意在其中休息,而在里面已经有人的“唱吧”中,陌生人一般不会选择进入。这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私密性所进行的行为,是人们在公共场合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三、通过调研发现万达广场中存在的问题
万达广场作为红谷滩新区重要的商业综合体,其所吸引的人流量是非常庞大的,在这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通过对万达广场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商城内的休息区问题,对于商业综合体来说,如何最大化地将内部空间转变成店铺等营销空间固然重要,但是在牺牲公共休息空间的情况下,便会对顾客的购物娱乐带来不好的体验,例如在外等待的顾客周围没有休息座椅而只能选择倚靠走廊的围栏,甚至还有的顾客席地而坐,而一些仅有的休息座椅也只是安放在人们不常出入的后勤入口处或者厕所的出入口处,商城内绝大部分的休息区域都集中在餐饮店铺与电影院处,这对于顾客来说,只有在商场进行消费才能享受这些休息区域显得不人性化。其次就是商场内部的热湿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夏季,商场内部的空调系统全天运行,虽然在给室内带来了温度的调节,但是其整个室内环境对于人体而言还是过于沉闷,主要原因是商场内的人流量大而冬夏季商场内的窗户紧闭而导致的气体不流动。
四、对万达广场在布局设计方面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万达广场的一楼过道人流量巨大,但就其宽度而言,在过道中间放置一些供顾客休息的长椅还是绰绰有余的,在临近各个出入口的位置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休息区域,便于顾客有更好的购物体验。同时,在其他楼层,靠近围栏的地方也可相隔适当距离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尤其在主售服装的二三楼,座椅的数量可适当增加,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其次,在商场内部,尤其对于公共区域而言,绿植盆栽是几乎见不到的。绿植作为天然吸尘器,是净化空气的好帮手,已经是人们居室和办公室必备的摆件。而对于万达广场这种人流量巨大的购物娱乐商场来说,摆放一些绿植,不仅能帮助改善空气,还能为这偌大的现代化空间增添几分生机。五、结语本文基于对南昌市万达广场的实地调研,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研究环境中的活动人群行为,并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环境心理学是建筑行业不可忽视的一个学科,通过研究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创造与完善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场所,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正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湛佩文,陈烨.基于环境心理学角度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以武汉天地商业街区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9):319-321.
[3]陈林星.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7(18):130.
[4]吕晓峰.环境心理学:内涵、理论范式与范畴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No.168(3):141-148.
作者:谢雨虹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研究
- 下一篇:浅谈环境心理学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