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6 02:44:47

导语:积极心理学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积极心理学教学研究

1积极心理学及授课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但负面心理却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理论过多关注心理缺陷和问题,极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1]。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利用目前心理学领域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有效的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美德、力量以及发展潜力的科学[2]。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心理的各项能力的构建尤其是正向能力的构建,更多的是来自于积极心理理念的引领,而不仅仅是发现并弥补缺陷。心理学不仅是帮助人类解决和处理心理问题及疾病,更应该对人类所具有的优秀心理品质进行发掘和提升,引导人类追寻更为积极、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是对普通人如何更好地生活、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的一门科学[3]。1999年,哈佛大学菲利浦•斯通教授首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2006年,其学生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讲授哈佛幸福课(其本质亦为积极心理学),因选修学生爆满而为社会所广泛关注,进而风靡全球。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得以体现,国外尚没有理论记录。哈佛幸福课也是在摸索中逐渐成型的。国内虽有部分高校开始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但至今未成体系。

2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受众面广、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替代的主阵地。实践证明,该课程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诸如理念错位、价值取向偏差、教育内容贫乏单调和实施滞后等问题。有研究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同时最令学生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1心理问题导向导致教学目标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分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4]。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二三级目标中心理问题及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级目标中的基本心理能力尤其是积极心理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心理问题大部分为成长过程中的适应性成长问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固然有助于学生心理更快成长和成熟,但是这些适应性成长问题同时也可促使学生在困顿中产生深刻体验,通过自我的调节和努力而做出的改变往往更具意义。另外,有些适应性成长问题往往是阶段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将逐渐不再被关注,因而失去应对的必要性。而一味强调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以及应对策略,则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反而不利于问题解决。2.2讲授法为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为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采取大班制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心理理论的讲授为主,穿插以案例分析。授课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高,从而导致课程实用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初衷和需求。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讲课水平和精彩程度,而灌输性的授课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常常出现教师长篇大论、困顿不堪,学生睡觉、玩手机的沉闷现象。2.3缺乏对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以学生评教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科学性。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以该课程的吸引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需要强调学生是否听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的学到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否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体心理品质,而这是传统评教环节无法涉及的。

3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3.1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将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学生将在获得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积极正向潜能的发挥,追求积极幸福体验,这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升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学方式认为“喜悦、快乐、幸福、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等积极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当其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5]。3.2从关注问题转向积极发展。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缺陷和问题,并提出诸多的应对措施和方案,却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很少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痛苦的反面不是快乐,而仅仅是没有痛苦。学生心理问题的缓解或解决如同其心理素质从水面之下提升到水平面上,而水平面之上的积极、感恩、爱、乐观、幸福、愉悦、希望、潜能等更为广阔、更有价值的心理空间却被极大地忽视掉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在关注问题的同时,引入积极正面的心理内容,倡导、激发以及维持学生积极正面的心理能量。3.3由消极传授治疗方法向积极心理体验转变。体验式教学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组织和方法上的最佳选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都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探讨和尝试改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认知理解。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克服传统说教的弊端。

4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设计

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消极心理倾向教学的不足,旨在挖掘学生内在积极心理能量,进而从更积极阳光的层面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全可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定位课程设计,修正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技术手段的创新。4.1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和消极的心理能量。但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投注到消极层面的能量过度,必然会导致对积极层面的忽视,反之亦然。积极人格的培养将为积极心理投注适宜的生存空间,将在很大程度上压制消极心理力量的表现。学生积极人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对周围的环境和世界始终抱有积极的思维和态。②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能够从积极层面上看待。③能够悦纳自我,欣赏他人。④面对挫折、失败,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心境良好。⑤对过去、现在、未来始终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4.2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为主要手段。积极情绪是指个体需要由于内外刺激、事件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的愉悦体验。积极情感体验的核心是幸福感,包括希望、乐观、满足、喜悦、充实等。总体基调是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积极情感的再体验,让学生充分而深刻地体验到积极情感带来的愉悦,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全面剖析自己,进而构建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和行为。4.3以完善的课程内容为支撑。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心理调适、情绪管理、人际障碍及应对、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生命教育等内容,多以消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的方式讲述。而积极心理学通常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这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升华和课程内容的完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心理视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SeligmanMEP,Csikszentmihai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

[2]SheldonK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胡煜.体育院校《积极心理学》课程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9.

[4]冷鹤丽.心理健康教育让校园充满活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10):8.

[5]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韩旭东 王青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