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3-11 02:45:48

导语: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是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于21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一门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学分支学科。它的内容体系由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论、高职学生心理素养论、高职学生人格塑造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论、高职学生心理咨询论、高职学生人际沟通论等基本论题组成。为了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学的稳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实施突出学科意识、强化基础研究、扩充研究队伍三项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新兴学科

近年来,基于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研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使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学(以下以“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基准缩略形式)走进初创阶段。本文依据对“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粗线条地描述了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创生背景,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基本论题,提出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学稳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高职学生心理研究期刊文献看学科的创生背景

作为高职学生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心理”,有多种简化或缩略形式。在一个学术领域或一门学科中,期刊文献是最便捷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其数量远远多于学位论文、专门著作(含教科书)。探寻一个学术领域或一门学科的演进轨迹,可以从分析以该学术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期刊文献入手。近期,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分别以“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心理”的多种可能存在的等义词组作为检索词,,进行文献“篇名”的“模糊”检索。“模糊”检索的长处是可以检出一些检索词构词不连续的主题词,扩大文献检出量。例如用“高职高专学生心理”进行“模糊”检索,能够将“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心理”、“高职高专学生团体心理”等符合要求的文献都呈现在检索结果中。笔者共使用来24个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其中有6个检索词的检出文献超过100篇。其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301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713篇,“高职大学生心理”552篇,“高职学生心理”2092篇,“高职生心理”432篇,“高职高专学生心理”134篇。表1的前6行列出了这6个检索词的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因2015年的文献数据不完整,在表中加括号予以标示。)除“高职学生心理”之外,“高职学生人格”、“高职学生意识”、“高职学生精神”等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了拓展检索范围,笔者又以上述3个词组及其等义概念作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检出文献分别为189篇、527篇、242篇。同样,“模糊”检索可以扩大文献检出量。以“高职学生意识”进行“模糊”检索,能够检出篇名中包含“竞争意识”、“创业意识”、“自我责任意识”等主题词的文献;以“高职学生精神”进行“模糊”检索,能够检出篇名中包含“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主题词的文献。上述3个词组的检索结果也列入表1。表中9项文献总数为5182篇,以下将这些文献统称为“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检索结果表明,1999年发表的《关于高职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1]是中国第一篇涉及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期刊文献。我们由表1最后一行年度合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以来,“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文献数量的持续增长,从一个侧面表征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当年教育部批准新设置4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在全国大规模招收高等职业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学术研究的起步和发展规模,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需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出现,高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研究高职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2000年,也就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招生的第二年,中国大陆期刊中出现了7篇以“高职学生心理”及其同义词组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文献[2][3]。5年后,“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迅速上升到1年154篇。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其中提出的近期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2010年时达到高等教育总招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与此相对应,“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数量在2006年达到200篇以上、2008年达到接近400篇,最近两年维持在年产600篇左右的水平上。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同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的一种偏于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教育类型,其功能呈现出多重性、多元性的特征。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障碍、心理矛盾和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就业心理、恋爱心理等,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高职学生心理作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的研究对象,是高职学生心理学得以创生和发展的内在依据。由于社会需要的强力拉动,这种内在依据迅速外显,一些研究者清醒地意识到将已有研究成果整合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在“高职学生心理”研究起步不久的2004年就有以“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书名主题词的著作问世[4],由此揭开了创建高职学生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序幕。

二、高职学生心理学基本论题的初步梳理

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由若干基本论题组成。所谓基本论题,就是那些不断以新面目出现、思考者和研究者比较多、常研常新的学术问题。梳理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基本论题,是其进入初始创生阶段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本论题的梳理,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高职学生心理”类著作中归纳一些重合度较高的研究内容,二是归纳“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论文篇名中的高频主题词组。表2列出了3部“高职学生心理”类著作的各章标题。通过“读秀学术搜索”,笔者共找到3部以“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书名主题词的著作。除前面说到的2004年出版的1部之外,另外2部著作出版于2010年[5]和2012年[6]。因为后面2部著作的主编者为同一人,表2仅列出其中章数较多的1部著作。另外,我们从众多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书名对象词的著作中选择了出版年份较近、内容相对丰厚的1部列入表2。比较表2中的3部著作并翻看多部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书名对象词的著作的目录部分,可以发现这些著作在体系内容方面有许多“同类项”,如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就业或择业心理、恋爱和性心理、心理咨询等。对5100多篇“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的篇名进行检视和粗略统计,其结果同“高职学生心理”类著作的内容“同类项”大体一致。依据上述梳理结果,笔者将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内容归纳为以下6个基本论题。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论。据笔者的统计,在“精确”检索所获得的1314篇“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中,以“心理健康”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文献多达879篇,占总数的66.89%。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笔者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正题名”检索词,检出60多部相关著作。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学的第一主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论的任务,主要是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影响因素、测评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等。2.高职学生心理素养论。心理素养同思想素养、知识素养等一样,都是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养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性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发展良好的心理素养,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完成学业任务。高职学生心理素养论的任务,是重点研究高职学生心理素养的内涵、评价标准、生成条件、培养方式、提升手段等。3.高职学生人格塑造论。人格或个性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魂魄之所在。具备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可能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能力。学校、教师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人格塑造论的任务,主要是探讨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影响因素、人格发展模式、化解人格障碍和塑造健全人格的途径等。4.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论。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面临着自身成长中的各种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在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环境适应、自我管理等方面产生了某些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冲突。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论的任务,是重点研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类型判断、心理疏导、自我调适方法、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和特殊学生群体(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等。5.高职学生心理咨询论。多年来,许多高等职业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接待存在心理纠结、心理障碍的学生,担当咨询者的教师在倾听来访学生的倾述、询问后,与其共同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于一些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心理咨询论的任务,主要是探讨面向高职学生的心理咨询的功能、类型、实施原则、模式、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的方式等。6.高职学生人际沟通论。人际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个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相互了解的行为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顺畅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达至生活愉快、学习精进、工作顺利的境地。由于性格、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类型的人际沟通障碍。高职学生人际沟通论的任务,是重点研究高职学生人际沟通的特点、功能、原则、动机类型、方式、技巧和人际沟通障碍的形成内因及其化解对策等。以上几个基本论题不是孑然孤立的,相互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内在联系。依据“高职学生心理”类著作和期刊论文,当然还可以概括出高职学生自我意识、高职学生情感发展、高职学生意志培养、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高职学生择业心理、高职学生网络心理、高职学生恋爱和性心理等论题。笔者没有将这些论题列为基本论题,是因为这些论题能够从上述几个基本论题中衍化、派生出来。

三、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学稳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突出学科意识。除了前述3部“高职大学生心理学”著作之外,目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没有发现以“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篇名主题词的期刊文献,也没有看到对3部著作做出评论的文章。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十几年来已经有5100多篇“高职学生心理”研究类期刊文献问世,但研究者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们的研究工作应该归属于一门称之为“高职学生心理学”的学科。换言之,“高职学生心理学”这个学科名称还不为很多人所熟知,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任何领域的学术研究,都有相应的学科归属。学科的细分化,是科学知识体系演进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学科细分化的依据,则是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亦即找到新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以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细分化,先后生成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大学心理学)、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等[7]。十几年的研究工作已经充分地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是一个比教育心理、高等教育心理、职业教育心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更为具体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对象,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化整合是创建和发展高职学生心理学这门学科的题中之义。从学科分化的所属层级来看,高职学生心理学可以看作是介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学是高职学生心理学的临近层级上位学科,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是高职学生心理学更高层级的上位学科。高职学生心理研究者的学科意识,不仅表现在能够自觉地将自身的研究工作放在高职学生心理学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审视,能够积极参与研究成果的学科化整合,而且能够自觉地将高职学生心理学同多门上位学科联系起来,充分借鉴、利用这些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相携相伴、互动前行。2.强化基础研究。对草创中的高职学生心理学来说,基础研究主要是指学科元研究。所谓学科元研究是指对于这门学科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各种元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它的历史沿革、对象范围、学科定位(学科关联)、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学科结构、应用领域、文献述评、发展状态、演进态势、发展环境、未来前景、国际比较、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学科人才等。学科元研究对处于任何演进发展阶段的学科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门学科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可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基本走向和发展速度。因此,学科元研究的涉猎广度和开掘深度,通常可以作为该学科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尺。迄今为止,高职学生心理学元研究还没有真正起步。3部“高职大学生心理学”著作为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做了可贵的尝试,其中隐含着探讨对象范围、理论体系的意味。从期刊文献来看,如前所述,目前还没有检索到以“高职学生心理学”及其类同词组作为篇名主题词的论文。这表明,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学这门初生学科的许多基本问题,还没有展开相关研究。为了学科的有序、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部分研究者擎起“高职学生心理学”这面旗帜,多方面地、渐次深化地开展学科元研究,破解高职学生心理学艰难起步期的一些理论纠结、观念障碍。3.扩充研究队伍。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政治辅导员。“干什么爱什么”,干什么研究什么,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高职学生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还需要来自于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学等学科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学借力这些上位亲缘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尽快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未来的研究者来自于今天的求学者,所以要特别关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参与程度。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笔者近日以“高职学生心理”作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的“模糊”检索,检出学位论文57篇,全部是硕士学位论文,起始年份为2005年,平均每年约5篇,数量明显偏少。这些学位论文分别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等9个一级学科,涉及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医学、管理学6个学科门类。这个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学科、学科门类都可以在高职学生心理研究领域找到用武之地。今后,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研究生指导教师要继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以高职学生心理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他们将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学研究队伍持续扩张的后备人力资源。

作者:唐成人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平化,陆朋,田秀红.关于高职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1999,(09):53.

[2]王志斌.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0,(04):19-21.

[3]李勇,刘传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整合与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0,(09):29.

[4]邹亚超,张传龄主编.高职大学生实用心理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5]韩光道.高职大学生应用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6]韩光道.高职大学生实用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

[7]王续琨,丁立新.教育科学学科结构和新学科生长点[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