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心理学趋势与发展解析

时间:2022-07-18 09:41:09

导语:多元化的心理学趋势与发展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元化的心理学趋势与发展解析

近20年来,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多元化的方法看成是克服单一方法僵化取向的一条重要途径。多元方法论就是在同一研究项目中采用多元化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原理与范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论取向既坚持定量研究,也坚持质的研究、叙事的方法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心理学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征,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复杂的[6]。在多元方法论的视域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实并不单指具体的操作技术,而是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7]。从哲学方法论这一最高层次来看,每一个心理学理论体系都内含着自身的哲学方法论和心理学假说,如,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主要以实证主义及其方法论为哲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从经验证实原则出发,将心理事实视为物理主义者眼中的客观存在,通过价值中立的还原主义取向,对心理现象进行机械的决定式的因果研究,其目的也如自然科学一样,期望发现普适性的心理规律。铁钦纳就曾希望发现心理元素周期表,穆勒也曾将心理学视为心理化学,寻求心理元素的组合规律,行为主义也同样希望寻找刺激和反应的永恒线性规律[8]。从一般科学方法论来看,它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方法之间直接连接起来,它用抽象的方法研究某种对象的形式和形态。其中适用于心理学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老三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新三论”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勒温的群体动力学,借助物理场的概念,将心理场视为一个动态的封闭的能量系统。在具体方法上,心理学以哲学方法论为根本,借助一般科学方法论,发展出了适合自身的一系列心理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如早期冯特和铁钦纳将实验内省视为研究心理元素的方法(主观观察法),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将内省发展为反省和内部知觉法(主观观察法),以与冯特等区别;行为主义心理学利用观察法(有仪器或无仪器)、口头报告法(或语言报告法,事实上并没有舍弃冯特以来的主观方法)、测验法(客观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个案法、传记分析法及访谈法等(多为主观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多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电脑模拟法(主要为客观研究方法)。从这一系列的方法演变来看,研究方法和技术随着理论流派的演变、随着心理学家所持有方法论的变化,而正经历着一场从客观性向主观性转变、再到主客兼容的方法与技术变革。毫无疑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对大脑研究的持续关注,使得脑电扫描技术(EEG)、核磁共振成像(f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技术(PET)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广泛地应用到心理学对大脑的开发研究中来。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它除了可以对复杂数据进行处理外,已被广泛地用作认知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研究。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精细化与心理学研究主题和视域的精细化一样,共同构成了当代心理学的多元化。然而,从心理学史的立场出发,尽管心理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心理学似乎仍徘徊在一开始解决的问题上,如,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身心关系如何?人类知识的起源是什么?什么解释了经验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等,而这些主题与哲学紧密相关,也许正如梅达沃(1985)在《科学的局限》中所称的一样:“科学回答某些问题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但是有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科学不能回答的。”[4]975-981心理学方法与技术的多元化已然昭示了这样一种信念,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或许正是自然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不断追求破解人类自身诸多心灵之谜所作的不懈努力。

(一)科学与人文之争———两种文化的较量

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C.P.Snow)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认为:“在当代,西方的学术与知识已日益分裂为两种截然对立的群体,这两个群体间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两个群体在某些基本的观念、理念及信念上也常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甚至是心存敌意或反感,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理解的鸿沟。”[9]而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与对立的现象常被称为“斯诺命题”。“斯诺命题”不仅表现在其他学科中,在心理学中也普遍存在,有学者就认为,心理学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科克(1985)就认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想成为严格意义的科学,但因受到其本身条件限制,终究也未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10]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1987)也担忧地认为:“在我一个最可怕的恶梦中,我预见到心理学组织机构的解体,实验心理学家被发配到正在兴起的认知科学学科中,生理心理学家愉快地到生物和神经科学系报到,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被商学院抢走,心理病理学家在医学院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11]这种不统一或者分裂的根源其实就是科学心理学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这一心理学中的“斯诺命题”蕴含着心理学不同的立场、主张和取向,尤其表现在科学观、价值观及方法论上。就科学观而言,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是相对立的,这种对立表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哲学假设上。心理学的历史已表明,心理学之所以能被给予较高的科学地位,能在科学的殿堂谋取一席之地,是因为它所持有的立场是自然科学取向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正是冯特创建心理学早期以及冯特之后所致力发展和建构的心理学[12]。这种心理学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即认为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同样是一种实在,它“就在那儿”等着人去发现,这种物理主义倾向持有一种对心理现象的物理主义图景的理解,遵循主客分离、还原主义、机械决定论、价值中立等原则和立场。物理现象可以按照进化的阶梯排列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排在上端的科学解释可以向下端的科学解释还原。那么,遵照物理主义的世界观,心理现象也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元素,早期的冯特和铁钦纳就将意识还原为心理元素,试图寻找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规律,行为主义者则将行为还原为一种物理和化学刺激引起的另一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由于科学主义心理学秉承自然科学的衣钵而将人性“物化”,忽视人性的主观自觉性,没能全面地揭示人的心灵,因而,不是一个全面的研究范式。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与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相对立,正如车文博(2003)先生所讲:“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往狭隘的定义,已经从关注实验室中的人,转化到了研究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和理论问题。”[13]建立在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学体系,它反对对完整的人进行抽象的分割和歪曲以及以坚持客观性为名否弃人的主观性的地位,主张应肯定人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存在,回到经验主体本身,确立人的主观经验的真实性,研究人的价值、尊严、自由、责任、选择、人的意义等与人的现实存在有关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本主义的世界观、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直觉主义的人本学、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和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等看作是其基本特征。尽管科学主义文化与人文主义文化都对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硬研究纲领”。然而,对实证研究的极度迷恋,致使心理学陷入了方法先于问题的怪圈、科学观与方法论的对立以及学术研究者与实践应用者相割裂的尴尬局面。对人文研究的过度依赖,又使心理学陷入内省的主观心理主义,对自我实现的类似本能的追求极易使心理学陷入本能还原论[14]。因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采取的客观研究范式和主观研究范式,始终未能真正完全地跳出二元思维的桎梏:客观研究范式以实证主义为论调,将心理学研究对象物化,走向了客观主义;主观研究范式以人文主义为论调,将心理学研究对象非理性化,走向了主观主义。心理学的两种文化都不能从根本上承担起对心理学的完全理解,他们只是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此时,西方心理学者已经认识到这种局限,受世界多元文化论的启发,有学者预示着第三种文化在心理学的崛起。

(二)第三种文化的崛起———新的视域融合

受制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和受制于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两种文化的狭窄视域中努力寻求整合一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但始终未能跳出二元论的束缚,在这种困境的焦灼中,心理学受到多元文化论这一暗流的影响。1964年斯诺曾坚定地认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终将融合为一种文化,在两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也在悄然酝酿着第三种文化(TheThirdCulture)。30年后,美国学者布罗克曼就出版了题为《第三种文化:超越科学革命》的著作[15],当代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于2009年也出版了《三种文化》,针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二分法的缺陷,指出致力于消解“斯诺命题”的“第三种文化”已经产生[16]。而他们所谓的“第三种文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具体文化,而是一种融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语境。这种文化语境注重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融合,使心理学真正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分离”走向“融合”。按照库恩的范式论主张,“第三种文化”也是一种科学家和思想家在认识和理解世界中所共享的知识信念和表述规范,是科学家所持有的共同信念、理论、方法、背景等的综合。“第三种文化”在理念上倡导对话的精神,在实践中促进合作的行动,但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而是试图通过一种对话、融合、沟通,来超越两种文化的狭隘视域。在科学与人文各自为政的框架下,尽管它们从各自的视域对人类心理作了富有建设性的解释,但两种文化对同一现象的片面化表述,不但没有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相反,却使心理学陷入了片面性、狭隘性和封闭性,与建立一门科学的统一心理学的目标背道而驰[17]。而“第三种文化”倡导并践行整体性、包容性、开放性,既注重科学的尺度也注重人文的尺度,既相互理解、尊重也保持必要张力,使心理学能够在两种文化中寻求契合,这种寻求对两种文化的包容的精神就是“第三种文化”试图诠释的全部内涵。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多元化并没有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学科愈来愈精细化反而促进了学科的深入发展。然而为了避免心理学陷入虚无的相对主义泥潭,心理学的多元化必须被冠以科学之名,也就是说,多元化的心理学应该在各具形态的心理学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信任、尊重的氛围,打破心理学理论间“不可通约”的教条,将“第三种文化”作为沟通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形态心理学的桥梁,在此基础上,使心理学成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的科学。尽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背景下心理学的科学化与统一道路漫长而艰巨,但我们仍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本文作者:姜永志白晓丽张海钟工作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