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1-22 03:28:49

导语: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因课时减少、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分类评价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精华、重视古诗词吟诵、介绍学术新信息等形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课时减少带来的消极影响;课堂讨论和撰写小论文、创作古诗词,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撰写小论文;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部分高校国际教育专业和新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此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浩若烟海的文学遗产,时间跨度极长,作品极为丰富,因而所需课时相对较多。此课程除了传授文学史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学鉴赏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任务。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开设了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大幅度压缩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课时数,这使得原本就略显紧张的课时更是捉襟见肘。学生受公务员考试、考研(非古代文学专业)影响,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这非常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不高,原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说,当前的教学现状,难以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高函〔2018〕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打造成有难度和挑战度的“金课”,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声音,一个手势,一个转身都有可能留给学生美好的记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对文学研究方法的研习,需要研读教师的科研论著,也需要课堂教育的体知”[1]。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取得进步。(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置问题,分类评价。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的评价策略,以期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对那些大胆、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应多提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对其回答应在赞赏的同时客观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这类学生进步。对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学生,教师最初提问应以较易回答的简单问题为主,对其回答应以鼓励为主,使其增强信心,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并尽可能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空前高涨。(二)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浩若烟海的文学、文化遗产。继承其精华,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文学作品在描写、抒情、个性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相关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细致、鲜活的显现”[2],所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体认传统文化”[2],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来进行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也是对在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作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尽力挖掘出课程中蕴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作家,一生艰辛、坎坷,却始终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始终不忘对国家的忠诚、对民众的眷念。讲解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围绕抒情性、表述方式、文体特征、个性化等概念进行文本阐释外,更应该突出表现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讲解屈原《离骚》诗篇时,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讲解杜甫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对杜甫的生平遭际做深入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欣赏的杜甫诗歌。课堂上,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这些诗句的理由,再进行补充、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上课时的发言就比较生动、精彩。学习白居易诗歌时,强调了白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关怀;讲解苏轼章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实践证明,通过积极主动地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体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三)用富有新意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变得迅捷、方便,大学生更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思维活跃,更喜欢新奇、生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这一点。这样,教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其学习主体地位的被尊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除了运用文字外,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其他元素来刺激学生感官,提升其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在课堂上使用的幻灯片中插入一定数量的精美图片、音频资料,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精选中国大学MOOC网或者超星视频上一些名师授课的精彩片段给学生播放,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在讲解《离骚》《长恨歌》时,播放了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优美的画面、悠扬而悲怆的音乐吸引,都情不自禁地盯着屏幕看,很自然地跟着吟诵。学生在感受深沉诗境的基础上,也记住了诗篇中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另外,为学生提供一些形象性的知识信息,例如用多媒体播放作家画像、作品的重要版本图片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重视古诗词吟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吟诵诗歌对于理解诗歌含义和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叶嘉莹先生曾言:吟诵诗歌“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息”[3]。吟诵诗歌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微课、教学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诗词的经典诵读视频,如乔榛和丁建华朗诵的《长恨歌》、方明朗诵的《蜀道难》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更好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当然,教师也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方法和技巧,如平声字要读得长一些、低沉一些,仄声字要读得相对短一些、响亮一些;五七言近体诗句子的节奏应该是“2-2-1”“2-1-2”“2-2-2-1”“2-2-1-2”;词的朗诵,也要注意格律和平仄要求。另外,诗词在吟诵前也要特别注意理解诗词内容,确定情感基调。(五)介绍学术新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术新信息、新动态,使教学始终贴近学术前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课堂上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往往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与课本内容同中有别的学术新动态。当然,给学生作相关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尽量找权威期刊上的合理观点,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为学生日后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做一些启蒙工作。

二、优化教学策略,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利用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进行课前预习。“微课、慕课等技术形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4]。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微课、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文学史中关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产生、作品基本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具体作品而言,因为没有过多可以讨论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往往枯燥、缺乏吸引力,课堂上讲解也往往耗时多,效果却不佳。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同时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或者指定给学生看的慕课。由于微课课时较短,且微课、慕课中往往有精美图片和优美、有趣的音频,观看形式自由,因此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制作的微课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如:“《屈原》的作品都有哪些?《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还是李商隐?”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如:“《诗经》中的诗,在当时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来教化士民,试以一首诗为例来说说这个特点。后世哪些诗人的诗也特别注重教化?试举一二例。”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有更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用微课等技术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仅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也更利于课堂上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此种预习,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为了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必须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和延展性的问题,如:“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长恨歌》是怎样把抒情、写景和叙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可能有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回答,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助于体现作家主要艺术特色和作品主旨的情节,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留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例如,在讲授《儒林外史》中周进贡院痛哭撞号板的可笑场面后,教师可提问:“周进在贡院里面为何要痛哭着用头去撞号板?周进的行为是否只是让读者感到可笑?你能否从中看到作者讽刺艺术的特色?”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这瞬间的可笑也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而这也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能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作者敏锐地把人物的瞬间行为与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巧妙结合在了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好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问时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感受。

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高校“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而课堂讨论、表演情景剧、撰写小论文等活动,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通过讨论和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5],有很好的效果。讨论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即将讨论话题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相关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并把主要材料有条理地写出来。课堂上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表述时语言要准确、流畅,有理有据。适当的讨论,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讨论的问题最好有一定开放性。例如,让学生探讨曹丕、曹植的文学成就,孰高孰低;让学生思考: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价值到底如何,这类诗歌在当时是否产生了广泛影响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在做了充分准备后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安排一定的讨论课程,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景剧的表演,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认识《史记》场面描写的精彩和人物刻画的精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情节。让学生在熟读相关文字的基础上,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师用手机拍摄后,在课堂上选取精彩片段大家共同赏鉴。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史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以后考公务员和考研的面试都很有帮助,学生因此也更愿意学习此课程。(二)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和古典诗词的写作。1.小论文的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两三篇小论文。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结合作家生平遭遇、所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途径和规则,逐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学术规范。这也有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学术前沿状况。除了布置两三篇小论文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写小论文,写精品小论文。对极少数佳作,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后,可以鼓励他们尝试投稿。刊发论文的期刊即使级别不高,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对其日后走上学术道路会有帮助。2.古典诗词的尝试写作。古典诗词写作,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中国古典诗词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雅正品格,具有音乐、语言、意境等多种美质,只有通过创作,才能对其精神、品格、美感有更深刻更精微的体会。现在国内不少高校,早已经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就专门为学生开设了“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已经举办多年的山西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其中就包括格律诗命题创作这一重要环节,评委会从格律、意境、风格等方面对选手作品进行点评。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时,也让学生严守格律要求,取法经典,让学生把诵读与习作相结合,循序渐进,最终写出内容与形式兼具的佳作。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授此课程,必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要想让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文化视野得到广泛开拓,获得更多进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必须想尽办法吸收各种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永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功力与性情[J].教育文化论坛,2019(3).

[2]过常宝.古代文学教学要维系文化传统[J].中国大学教学,2019(4).

[3]王群.中华朗诵(4)[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7.

[4]陈婵娟.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J].新闻爱好者,2019(9).

[5]常小勇,张霞.课堂讨论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10).

作者:郗韬 单位:晋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