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下唐宋八大家研究
时间:2022-07-13 10:07:35
导语:整体论下唐宋八大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最高地位的唐宋八大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将“道统”与“文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本文主要运用了整体论方法,以“道统”与“文统”统一的论证,展开了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的贡献,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等。
关键词:唐宋八大家;整体论;道统;文统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一,主要是站在整体论的角度去分析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古代文人特有的艺术风格。唐宋八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以及古代文学史上均享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对八大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其存在的意见也各不相同。以下是本文立足整体论的角度对唐宋八大家的分析。
一、唐宋八大家形成的过程分析
(一)八大家的创始者。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流派重点在于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流派的形成基础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间的文学批评。当时的柳宗元和韩愈之间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他们两个人均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柳宗元称韩愈为旷世奇才,韩愈称柳宗元“深博无涯”。欧阳修比韩愈年少,欧阳修在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韩愈的文章,并同样高看柳宗元,正是受到了韩愈和柳宗元的影响,欧阳修才得以终身致力于创作,并培养提携了曾、王、二苏等人。(二)八大家形成的背景分析。明代茅坤最先提出了唐宋八大家一说,他在《文抄》中最先对唐宋八大家冠名,当时茅坤是为了满足应试需求,并不是为了参与学派之间的斗争。文学史发展到了明代,开始呈现出各个学派纷争的特点。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在当时的永乐后近60年间占据文学史上的主导地位,该时期的口号是“文必秦汉”,积极反对唐宋时期的文学家,结果该时期却走向了食古不化的道路,形成社会发展的弊端。其中最先站出来反对“文必秦汉”观点的是王慎中,王慎中在早年受到过唐宋时期文学家作品的影响,最先站出来支持宋代学者。王慎中与当时的前后七子在学秦汉还是唐宋问题上展开激烈的辩论,对当时的唐宋八大家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后来王慎中以唐宋八大家正宗传人自居。积极维护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斗争的过程中王慎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逐渐被确立起来。正是在当时所处时代的争论下,才使得唐宋八大家的名字越传越响亮,并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整体风格,散文文体在此时得以定型[1]。
二、“道统”与“文统”统一的论证
(一)八大家对“道统”的认识。中国哲学的源头就是“道”,不同的学术流派对“道”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儒家作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到了先秦时代,中国的学术文艺史里面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对“道”的认识上也是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中最先提出“统”的概念的是韩愈。韩愈认为的“道统”就是对儒家正宗排序的理解。韩愈本人将自己视为儒学的正统传人,因此韩愈也就积极排斥其他学派。柳宗元被贬之后,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有密切的接触,在柳宗元看来“天道自然”,并提出了“以生人为己任”的观点。欧阳修生于宋代,宋代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欧阳修看来“道”是切于实际的,一切不现实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道”。尽管唐宋八大家对道的认识观点不一,但是他们在“道统”上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皇权至上,要积极捍卫儒学正统思想,做到兼容并蓄,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革新。正是在此种认识下,道统在八大家的眼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二)八大家对“文统”的认识。唐宋八大家对文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文体和文辞的认识。“散文”一词最先出现在中唐时期,该时期的散文并未与文体有大多的关系,随后发展到了南宋时期,在《鹤林玉露》中散文才正式有了文体的意思。关于散文文体划分的问题在“四科八类”和“古文辞类纂”中均有所涉及,里面倡导的观点都是见仁见智,并没有对散文文体的划分形成统一的定论。从韩愈创作的散文开始将原来的文体格局进行突破,并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古文的表现力;柳宗元创作的山水游记、传记、辞赋等带给人深刻的印象。尽管唐宋八大家在散文文体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还未将散文文体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二是在选择骈体与散体上的认识。书写骈文是唐宋八大家的特长之一,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对骈文的认识是一致的,与此相反的是唐宋八大家在积极提倡散文的同时,对骈文是持反对态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宋八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与共同反对骈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骈文在文辞上带有一定的僵化性,其文体格式的单一固定性,不利于古代学者创作性思维的发挥,而与骈文明显不同的散文在文辞上更为生动,所呈现出来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清新的文风,便于理解的语言更是在古代流行开来[2]。(三)“道”与“文”两者之间的关系。唐宋八大家在“道”与“文”两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并不是唐宋八大家最先提倡出来的,在唐宋八大家之前就已经有了。如唐代的不少文人也大力反对魏晋以来的虚华之风,并提出了“文者所以成化”的观点。该观点表面上看似与八大家提倡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是细分下来也有许多不妥之处。古代的散文家真正提倡纯美,反对尚实的人并不多,唐宋八大家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就如韩愈所说的兼通其辞才能称之为“古道”,其辞不能与“古道”相偏离,“道”与“文”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二是“道胜文不雅而至”,意思是指不是道更胜一筹,文就停滞不前。唐宋八大家所提倡的该观点具体是指积极恢复孔子的原始儒学,推崇更易实施并与现实更相贴合的道。该观点与其他文学流派带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只有在道胜的基础上文至才会变得更加容易。
三、整体论视域下唐宋八大家的定位与构建
(一)文学价值。唐宋八大家创立了“道统”与“文统”的统一文学理论,从道统的文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承载着儒家思想,也蕴含很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八大家在文风上提倡平易性、简约性、纯净性,此种文风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现代不少文学家也纷纷效仿八大家的文风,但是因为白话文的关系与文言文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说明八大家统一起来的“道统”与“文统”一直影响到现在。八大家在文学主张上强调“蓄道德而能文章”,他们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大多流传千古,影响后世。举例来说,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中的论说文创作上。王安石的论说文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口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第二类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兴贤》等。第三类是人物论和史评,如《伯夷》《子贡》等。第四类是书序和信札,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此外还有韩语的《师说》向人们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揭露了社会的弊端;《马说》阐述了怀才不遇的感慨等;还有苏轼的《六国论》《赤壁赋》,曾巩的《墨池记》等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里面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深刻的,凭借优美的言辞深得人们喜爱[3-4]。(二)审美取向。唐宋八大家在文学上的审美取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正义敦厚。八大家文学作品的内在要求就是正义美,敦厚是儒家积极倡导的美学观。唐宋八大家都深受儒家美学观念的影响,不管是在经书还是在礼乐文化上都向人们表达出敦厚善良之心。伸张正义、维护良心是八大家一直的追求。比如,柳宗元为底层人民群众困难的奔走呐喊;王安石的变法改革,锄强扶弱;韩语的一身傲骨,为了正义宁死不屈;欧阳修为铲除太学体甘冒风险等,都展示出了八大家正义敦厚的美学观。二是刚健与柔和。韩愈的作品中展示出了气盛则美的审美取向,他的作品带给人豪迈奔放的感觉;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则展示出了对气的调节,以气来影响文学审美;苏辙则在柳宗元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著气为文”的理论。三是雄奇与平易。调达通畅”是欧阳修文章的显著特点,展示出了雄奇与平易的审美。就像苏洵评论韩愈的文章一样“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展示出了不一样的审美取向[5-6]。(三)文化内涵。唐宋八大家的文化内涵也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穷尽与妥帖并行。唐宋八大家对“道”的探索一直是不断深入的,在文学创作上讲究精益求精。在处理事务上不沽名钓誉,为了追求心中的正义,不惜走向极端。二是遵守和创新并行。唐宋八大家所举的旗帜尽管是复古,但是他们在思想上还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崇尚积极建立充实、自由的散体文,大力扫除柔弱文风。三是出世与入世并行。唐宋八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百姓的疾苦有重要的关系,他们怀有与民同乐的情怀,在为人处世上可以做到积极乐观豁达。四是具有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品质。他们善于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寄情与山水,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做到兼收并蓄、点石成金[7-8]。
参考文献:
[1]陈学军.整体论视阈下的唐宋八大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6):35-40.
[2]李明泽.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鉴赏》中文言文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2):65+72.
[3]李桑晨.唐宋八大家散文之苏轼散文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1):4.
[4]蒋惠.运用比较法鉴赏文言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性学习为例[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9(5):81-82.
[5]张婷.任务群下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探究——以“唐宋八大家韩愈”的研究学习探究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36-37.
[6]侯玉娇.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7]王楠.唐宋八大家史论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7.
[8]陈瑶.清中期扬州学派唐宋八大家批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
作者:李源清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清代与朝鲜“神韵说”浅析
-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下书院制教育管理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