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学派主体精神内涵及意义
时间:2022-05-29 05:31:38
导语:中国动画学派主体精神内涵及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动画学派作为重要的动画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区别于世界其他动画流派。这种精神内涵包含了民族性、文学性、教化性等,并且这种精神内涵时至现在依旧对当下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性;文学性;教化性
一、引言
动画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自19世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伴着理念、思维、技术等要素的不断革新换代,动画本身也产生了丰富而多元的发展与进化,其逐渐也完善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审美风趣,并且形成了多种流派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而中国动画学派作为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其精神内涵以及如今的现实意义更值得我们了解和探究。
二、中国动画学派中的民族性
任何艺术形式都会依据其具体所处的地域文化差别而被打上独特的民族烙印。举个例子来说,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作品《海贼王》《火影忍者》中体现的热血、永不言弃的精神其实就是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中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而《蝙蝠侠》《超人》等美国动画里所表现出来对于平等自由、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也是美利坚人民心中一贯的向往。对于中国动画学派来说也是如此,其作品所体现出的民族性一脉相承,甚至更为强烈。民族性具体表现在内容上同时也表现在形式和语言上。对于内容选择来说,中国动画学派大多会去选择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作为创作题材,如《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等,这些故事都具有极强的中华文化色彩。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中国动画学派在创作中则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极具特色的表达形式,包含了壁画、水墨画、剪纸等一系列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20世纪80年代上映的《九色鹿》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改变;同一时期的另一部动画作品《山水情》则巧妙地让中国传统水墨画“动起来”;中国剪纸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运用剪刀这一最简单的工具在一张张平凡的纸张上通过平视构图、透视、留白等线面的形象造型技术,以及锯齿纹与月牙儿纹等装饰艺术技巧创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中国动画有一重要分支即为中国剪纸动画,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猪八戒吃西瓜》开始,中国剪纸动画不断发展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繁荣期,我们所熟知的《猴子捞月》《鹬蚌相争》《葫芦兄弟》等作品都是那个年代的产物。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国剪纸动画也在不断革新,开始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融入了三维动画,也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此外,中国动画学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使用也极具民族性,导演们从来不会吝惜对于最为接近受众生活的方言的使用,就拿近期最为火爆的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来说,影片中除了主人公哪吒外,最被观众喜爱的角色那一定就是太乙真人了,其憨厚滑稽的外表吸粉无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那一口标准的四川话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耳朵,使人忍俊不禁,也让这个角色被塑造得更为立体生动,而这就体现民族性语言的魅力。
三、中国动画学派中的文学性
泱泱中华五千年,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一样保存和继承了那么多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这些财富中包含了很多以文字方式留存至今的文学典籍,一系列的文学经典又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所认同的普世价值。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亦是如此,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以具体的文学典籍为抓手来进行创作。中国动画学派的作品就有着极强的文学色彩。《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早期动画作品包括近些年红极一时的《大圣归来》其内容来源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另外,包括《精卫填海》出自前秦经典《山海经》,《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持”,《哪吒闹海》来源于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不仅仅是古代名著,包括很多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样被具象化地创作成为动画成品。就例如被誉为“中国童话十家”之一的洪汛涛,其创作的文学作品《神笔马良》就在1955年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成为木偶动画片《神笔》并且风靡一时成为中国木偶动画片的重要里程碑。另外,中国动画学派的文学性绝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选材上,在人物语言对白当中也时常直接采用文言等极具文学色彩的对话方式。场景布置上中国动画学派依旧讲究,其对于山水河川等景色的描绘有时会运用水墨画、国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给予我们蕴藏在文字中的壮丽河山,使受众可以通过欣赏动态画面的方式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涵。
四、中国动画学派的教化性
有一个有趣的传闻,20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长篇动画《大闹天宫》的问世极大地鼓舞了一位观看过该影片的日本青年。甚至使得这位青年放弃了已经学习了多年的医学转投到了动画创作的行当中去。这个青年的名字就叫作手冢治虫,日后他被称作日本动漫和动画的鼻祖。虽然并不完全恰当,但从某个侧面似乎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学派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而这些都是中国动画教化性的基础,教化性是中国动画学派主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以往观念意识中,似乎动画片是专属于小朋友的艺术,而需与成人的世界割裂开来,甚至电视台在节目排编上每天下午五、六点钟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的动画片时间。而对于这种在中国主要面对孩子们的艺术形式,绝不会只有嘻嘻哈哈的娱乐指向,蕴藏在背后的教化意味才是更为重要的深层作用。《齐天大圣》告诉我们一个人企图改变世界一个人企图用一己之力改变世界,哪怕他偷吃了仙桃,还把“玉帝御用金丹”吞个饱,最后也只好乖乖被世界改变,遵循着社会的秩序与规则。《三个和尚》让一代人记住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吃亏是福,多做一些总没有错。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我们也很难忘记哪吒的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部中国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影片其实也不断再给其观众进行一些价值观念的输出,哪吒的斗士形象与永不服输的精神会给予新时代环境中对于追求中国梦的中国人些许鼓励。
五、结语
中国动画学派当中所包含的民族性、文学性以及教化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民族是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根和与魂,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艺术创作中考虑民族性是极其重要或者说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究竟从哪里走来。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要故步自封,我们同样应该与世界不同文化积极融合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如同迪士尼公司曾出品的《花木兰》《阿拉丁》等动画影片,这些故事的源头都不在美国,可却被拿来创作去弘扬美国的价值观再进行文化输出,这样的“拿来主义”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也需要去学习的地方,将世界的优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这才是新时代环境下艺术创作的要求和方向。再说说文学性,现阶段包含电影、电视剧、动画在内的多种艺术创作形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的乏味与空洞,流水账似的作品充斥着大小荧幕。很多人感叹说内容的创造太难,想要推陈出新、富有创意更是难上加难,那为何我们不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成文字流传至今的亦是数不胜数,而这些文字就是我们最好的创意库和资料源,善于运用增强作品的文学性是提升作品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最后来说说教化性,马克思曾经说过:“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鼓舞人心。”仅有娱乐性质的作品的存活周期往往极短,而真正能留存于世成为经典的一定是有教化意义,经人思考过后可以引发深省的东西。教化性对于作品内核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旭.中国剪纸艺术在动画合成中的创作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9(8).
[2]鲍远福.国产动画电影的复苏如何重振民族文化风格[J].中国艺术报,2019(7)第003版.
[3]周一愚.探索“中国动画学派”的风格及其在动画美术上的实践[J].数字艺术,2012(9).
[4]张蕾蕾.新时期中国动画学派的审美转变[D].长春大学,2019.
[5]曹小卉,马华,刘可欣.中国动画民族化道路演进[J].聚焦,2018.
[6]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7]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李涛.动画符号与国家形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9]屈立丰.“中国动画学派”的名实之辨与当代意义[J].电影艺术,2011(02):111-115.
[10]陆小玲.论“中国动画学派”的探索与创新[D].苏州大学,2009.
[11]徐贤如,于春丽.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中国动画学派”[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1):73-80.
作者:朱萌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上一篇:检验医师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分析
- 下一篇:高等艺术院校文艺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