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文互文思想特质及意义
时间:2022-11-05 03:15:27
导语:浅谈图文互文思想特质及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陈平原是我国图文互文领域成就卓著的代表性学者,其在长期的图文互文实践过程中出版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图文互文著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图文互文思想。陈平原主张编撰者根据严肃学术著作和普及性著作的差异,分别采用有限度的图像史料和图文并茂的图像史料两个不同的编撰策略对之进行编撰,并在图像史料的选择中贯注充分的人文关怀意识。陈平原认为在图文互文著作的编撰过程中,编撰者应尽可能选择契合历史时代、贴近历史现场的图像史料;他还注重从大文化视野审视图像史料,力求在涸泽而渔占有图像史料的基础上透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陈平原的图文互文思想推动了晚清报刊研究的多元化,丰富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审美观念和史料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陈平原;图文互文;图像史料;人文关怀;大文化视野;晚清画报研究;中国文学研究
图像与文字、图像与文学之间本就具有某种天然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成为了图文互文理论的出发点。“互文性”这一术语由法国理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词、对话、小说》(1966年)一文中提出,随后克里斯蒂娃在《封闭的文本》(1967年)与《文学创作的革命》(1974年)中对“互文性”的语义作了更明确的探讨,她认为互文性是指词与词、文本与文本之间可以互相吸收与转换。经过罗兰•巴特、麦克•里法特尔、吉拉尔•热奈特、安东尼•孔帕尼翁等人的研究,“互文性”的定义涵盖范围越来越广。程锡麟在《互文性理论概述》中提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概念来界定“互文性”,他认为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狭义的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读图时代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图文互文法研究中国文学逐渐成为时尚,一批图文并置、意义共生的文学研究著述涌现,学界不少研究者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关注与探究。研究者借助于图像元素,不仅可以通过细节和画面使自己的观念得以形象化、立体化,有利于还原历史的斑驳面貌和立体形象,而且图文互文的插图与配文亦可互补互证,促进新的意义空间的生成,从而增强文学研究的现场性、趣味性与多维性。这种新兴的研究思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有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图文互文实践中的思想和经验的探究、总结,则成为了值得关注的焦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图文互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及封面、文学文化研究著作的图像与文字的关系进行,而在图文实践者的图文互文思想研究这一方面则只有为数极少的文章。笔者曾撰写过《杨义图文互文文学研究思想综论》《论杨义的图文文学史著实践与互文理论》《从“插图”到“图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中的图文互文类型、时空建构及问题》《从空间图像到文学地图——中国文学图文研究著作中的地理史料、地图观念及互文经验》《美术图像史料与中国文学图文互文研究著作的意义建构》等系列文章,对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现象及代表性学者杨义进行了研究。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不仅在专业研究领域内笔耕不辍,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的知名学者,而且他也是长期在图文互文实践领域内成果卓著的代表性学者之一。陈平原从1998年开始出版图文书籍,在20年的时间内出版了多达26部图文著作。他既创造性地提出了图文互动既在版面状态又在生产过程的观点,又富于前瞻性地强调了学术类图文书籍限制插图活动的必要性,这些观点在如今的读图时代显得振聋发聩。陈平原的图文互文思想发展历程体现出其“求变”的治学思想,也是他学人角色自觉性的体现。陈平原的图文互文思想拥有明显的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其图文互文实践有效地避免了图像史料的雷同以及图像与文字脱节的问题,同时他所倡导的学术类图文书籍需要限制插图活动的观点也在后来陆续得到了验证。他认为应预防图像对文字的霸权,以便保持学术文字的魅力,提出图文互动的关键在于图文之间的对话与协调。鉴于目前尚无针对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研究的文章,笔者拟在系统梳理陈平原图文互文实践基础上,对其图文互文思想进行初步归纳,总结其图文实践的特质,以期推动国内文学图文互文实践研究的发展。
一图像史料与人文关怀
进入图像化时代后,“文学危机”说盛行一时,一些学者担心图像转向会影响原本的文学研究与文化书写,对图像史料进入学术著作持漠视或抗拒态度,而另一些学者则对文学研究的图像转向抱有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将图像史料引入学术研究。陈平原敏锐地察觉到了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地位变迁,他采取了辩证看待及处理的方式,主张在严肃的学术类图文著作中限制配图,以保持著作的学术性与图像的独立价值,同时在普及类的图文著作中秉持人文关怀的立场,在书籍编排时尽量采取图文并茂的策略,努力兼顾专业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兴趣。陈平原在编撰严肃的学术著作时,认为应对图像史料进行有限度的使用,提出在学术类图文互文著作中应限制图像史料的策略,包括限制图像的数量、色彩、出现的频率等。在他看来,生动、直观、形象的图像,若以同样的篇幅与文字并置会影响文字的叙述及受众对文字内容的关注,若配图与文字联系不紧密,必将影响学术著作的品味及学术含量,因此适当限制学术类图文著作的图像活动显得非常有必要。限制图像史料在严肃学术著作中出现的比例和频率,可以使学术著作既保持文字的魅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重要图像的史料价值与审美趣味。陈平原的学术专著《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鲜明地体现了其有限度的图像史料思想。该书选取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等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究其“为人”的人格与趣味,一方面探究其“为文”的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渗透着陈平原对明清散文的体味与判断。在《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中,陈平原仅在每一讲的标题下插入一幅相关的人物图像以呼应正文,除此之外并不大量点缀插图于文字叙述之间。第一讲《别出手眼与放胆为文——李贽的为人与为文》的主标题下,放置了一幅李贽身着明代朝服头戴四品梁冠的肖像。肖像上的李贽五官鲜明,脸部轮廓偏坚硬,表情严肃,呼应了文中所叙李贽刚肠直胆、直气劲节的个性,也印证了李贽曾经为官的史实。陈平原不仅在对明清之际的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时极简约地使用着图像史料,而且在对现代大学教育史的研究中也秉持着有限度地使用图像的原则。在《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中,陈平原贯彻了其限制配图的主张。他仅在每一章节后单独放置几张或几十张的图像史料,努力限制图像史料在著作正文中出现的频率,但又尝试保持图像史料的独立价值。在该书第一章,他于文末连续放置了37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内迁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包含了战时书影、校舍风貌、内迁路上情景、学生复课场景、校运会颁奖、校庆留影、学校旧址、毕业留影等等。在著作一章中使用近40张图像史料从数量上看并不算少,但由于图像史料被并置于章节文字叙述之后,与正文内容间隔了一定的距离,其并未对文字叙述造成干扰,尽可能保持了学术著作自身的完整性。如果说陈平原在严肃学术研究著作中主张有限度地使用图像史料的话,那么他在编撰普及型的著作中则尽可能地追求图文并茂的效果,表现出对于人文关怀的鲜明追求。陈平原在普及型图文互文著作编撰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编辑策略与旨趣,他努力在研究内容、书写策略、互动方式等方面努力兼顾学术品味与大众趣味,使图文著作不仅保留着鲜明的学术氛围和探索的精神,而且雅俗共赏,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与《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皆是陈平原秉持着人文关怀的精神而著,他坦言“编一册好看的图文书,兼及大众与专家,这是当年与夏晓虹合编《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时就定下来的‘宗旨’”[1]2。《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一书从《点石斋画报》4000幅图像中,选取了160幅关于晚清生活状况的图像放在书籍版面的右侧,在书籍版面左侧则放上诗文、笔记、报道、日记、档案、竹枝词、教科书等各种文字史料,用来佐证、旁证或反证书籍右侧的晚清图像资料。作者不在书籍中作多余的阐释,仅仅把160幅图像资料分成“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让读者自己结合书籍的文字与图像史料进行体会。这种让读者自由解读的方式使这本书不仅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也获得了普通读者的关注,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著作中的图像史料一览晚清社会风貌。《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一书更是介绍了多达28种晚清画报,每种画报配10到20幅图像,著作所选图像史料与文字研究内容,专业学者与普通读者皆可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史料。在《飞影阁画报》与《飞影阁画册》这一章中,陈平原介绍了晚清画报中的著名画家吴友如,说明了吴友如为何退出《点石斋画报》而另起炉灶创办《飞影阁画报》,而后又如何将《飞影阁画报》改成《飞影阁画册》;接着讲述了吴友如在仕女画方面的绘画才华,并从文化史与新闻史的角度评价了吴友如改画报为画册的行为;最后则指出《飞影阁画报》(含《飞影阁画册》)的作品不全出于吴友如,亦出于与其绘画风格类似的周慕桥手笔,并引用为《吴友如画宝》作序的范曾所言,认为吴友如最大成就在于精微地刻画了晚清社会众生相。论及吴友如的绘画之特色时,陈平原在文中写道:“以描慕吃西餐这一场景为例,吴之《别饶风味》与后来的海上游戏主《海上游戏图说》之‘四马路一品香吃大菜’(1989)、梦花馆主江阴香《九尾狐》初集第九回‘番菜馆赴约会伶人’图(1918)相比,明显高出一筹。这就难怪渴望‘独运精思’的吴友如会不满足于充当配角,而倾向于自办画报——甚至改众人合作的画报为‘皆余一手所绘’的画册。”[1]9陈平原在普及型的图文著作中喜欢使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并在文中标出了可以对照参看的图像标注,使图像与文字的版面编排错落有致,普通读者亦可玩味图文互文的隐含意义。
二大文化视野与图像之历史语境
在长期的图文互文实践中,陈平原不满足于使用现有的图像史料,而致力于发掘更多未知的图像来源,在搜集、梳理、归类、阐释中不断拓展图像史料的多元渠道,使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呈现出新颖性、知识性、审美性特点。陈平原在图像史料选择时具有大文化视野,而在解读图像史料时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得以呈现,这使其晚清画报研究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他注重搜寻、使用与历史事件同一时期的图像史料,以使图文互文语境保持一致。陈平原将图像史料置于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在对事物进行立体考查中呈现出宏大的观察视野与深厚的史学功底。他在图文研究著作图像史料的选择上不受载体的限制,突破了许多学者只关注期刊、书籍中图像的局限,尽可能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图像史料的搜集,并尽量使用贴近历史现场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图像史料。在《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的“前言”中,他这样阐述自己使用图像史料的思考:“同样关注《点石斋画报》在传播时事与新知方面的意义,我的论述,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坚信正是这些缝隙,让我们对晚清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其他学者不同,我关注的是整个晚清画报,不仅仅局限于《点石斋画报》一家”[2]7。基于大文化的视野,他努力在大量的图像史料基础上进行宏观把握,通过各种图像史料的相互验证、对质来追寻历史真相,并尝试捕捉晚清社会中各种易为人忽略的文化细节和社会心理。国内学者对于晚清画报的研究多以《点石斋画报》为主要材料,但若要更好地呈现晚清最后30年的历史巨变与社会风貌,则需要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整个晚清画报。唯有尽可能地搜集晚清画报,对图像史料进行辛勤辨析,才能更客观、完整地呈现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民众心理。陈平原在研究晚清画报时不仅关注《点石斋画报》中的图像史料,而且还对同一时期的画报图像史料进行了涸泽而渔的收集,以便从中透视出晚清社会的众生相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丰富文化信息。在《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中,陈平原搜集了《启蒙画报》《时事画报》《北京画报》《星期画报》《人镜画报》《醒俗画报》《益森画报》《浅说日日新闻画报》等在内的28种晚清画报,每种画报配10到20幅图像,图像史料极为丰富。在《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中,陈平原从文化史、新闻史、绘画史等视角入手,通过对照解读《点石斋画报》与其它晚清画报,探究了晚清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新闻与石印的关系、晚清作家可能的知识来源、晚清女学兴起的历程、晚清画报中帝都北京的想象等问题。陈平原广泛地搜集与解读晚清报刊图像史料,使著作呈现出恢弘的历史气势与深刻的理性判断。除了大范围地关注、搜集晚清报刊图像史料外,陈平原在图文互文的实践中还特别注重寻找契合历史发生现场、与历史事件产生于同一历史阶段的图像史料。其《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大精神及其他》《中国大学十讲》《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通常选择具有历史纵深感及与历史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图像史料,竭力揭示出历史的斑驳面影和复杂形态。《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在讲到“五月四日那一天”时,使用的图像史料包括“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5月4日天安门前的集会游行”“受气东交民巷”“冲向赵家楼的游行队伍”“被捣毁的曹汝霖家中器具”“军警逮捕学生”等,为读者理解重要历史事件提供了逼真的图像环境。这些图像史料皆为爆发当日或前后所拍摄,具有贴近历史现场的载体价值,通过这些照片从而将的发展进程、矛盾爆发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谈到“五四”人物时,陈平原选择了“1914年摄于东京的和服像”“1919年《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22年(后排右三)与北京女高师毕业班合影”“在1927年就义前的留影”等图像史料,它们多在的前后10年之间形成,贴近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正是借助于这些贴近历史语境的珍贵图像史料,《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努力引导读者回到历史现场。触摸五四这段历史时,陈平原借助丰富的图像史料不仅探讨了的发生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五月四日那一天的历史场景,而且将五四人物放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使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知。陈平原擅于从图像史料的历史语境出发,考察它们在知识谱系中的位置。他在《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中曾说:“过去我做小说研究时,不曾考虑图像的因素,也很少将小说流通与读者接受考虑在内。与小说文本同行的绣像,其功能并非只是便于民众接受,选取什么场面、突出哪些重点、怎样构图、如何刻画等,其实隐含着制作者的道德及审美判断。把这些东西考虑进来,很可能会改变已有的小说史论述。”[3]135-136在《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中,陈平原选取了《红楼梦》《金瓶梅》《剑侠传》《聊斋志异》《淞隐漫录》5部明清小说的插图“略加解题”,或引申发挥,使读者能够较好地理解文学生产的途径以及图文配合的方式。通过图像史料来考察小说史这一理念,在《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一书里得到发展。他在该书《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一章中指出,学界对晚清科学小说创作进行考察时出现了漏洞,即中国科学小说虽受到域外小说启示,但其借鉴的途径并非一味依赖西方的科学小说。他认为中国作家开始借“飞车”驰骋想象时,以写科学小说而闻名的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才刚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中国作家创作科学小说不可能只受域外科学小说的影响。他力图考察晚清作家们如何获得写作科学小说所必备的兴趣与能力,为此他勾勒出晚清科学小说中的“飞车”系列形象,考察了晚清画报刊行的海外游记、传教士所办的时事与科学杂志、突出平民趣味的画报、古来传说之被激活和重新诠释等,以此为线索追溯彼时作家们可能的知识来源,认为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既成全又限制了晚清科学小说的发展。他在著作中运用了大量晚清图像史料,尽可能复原历史现场,拓展晚清研究视野,在对图像史料的知识谱系考察中为晚清科学小说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观点。
三晚清画报研究与中国文学研究
晚清画报是了解晚清社会现状、市民生活、风土习俗、西学东渐的绝佳窗口。陈平原意识到晚清画报图像史料蕴藏的巨大价值,积极地辑录、校读和阐释图像史料,以图文互文的方法对晚清画报进行了大量研究。2000年10月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平原编选的《点石斋画报选》,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晚清图像:<点石斋画报>》《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等晚清画报研究著作,正如其所言:“作为作者,我则更关心在图文书中,如何保持文字的魅力。”[4]与一般的图像史料编选著作不同,《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摘取了160幅关于晚清生活状况的图像,按“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分成四大主题,以左文右图的形式排版,形成图像与文字的对峙或互补,借此引发出更大的阐释空间。陈平原在此书的“导论”里,对于《点石斋画报》的诞生、刊行宗旨、传播手段、素材来源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详细论述,使读者对《点石斋画报》有了直观而全面的了解。在《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中,陈平原进一步搜集整理了28种晚清画报的图像,为读者了解晚清社会生活、教育文化、民俗仪式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更是选取了200多幅精彩纷呈的晚清画报图像史料,按5个研究主题分类进行阐释,通过晚清画报了解传媒在晚清时期传播时事新知的方式与意义,探究以图像为主题的叙事与以文字为媒介的叙事异同。随着其图文互文思想的日趋成熟,陈平原对晚清画报的研究也从简单地整理、编选图像史料,发展到积极运用图文互文方法探讨画报图像史料与文字叙述的互补、对峙关系,其对晚清画报图像史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重新出现,不少学者意识到图像史料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对图文互文著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冰心主编的《(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杨义主笔的《中国新文学图志》、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贺绍俊和巫晓燕的《中国当代文学图志》、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曹卫东的《彩图版中国文学》、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图像史料,图文互文法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的使用误区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研究者在选择图像史料时,出现了图像史料配置方式单一,或过度使用图像资料的问题;另一些研究者则不太注意搜集稀见图像史料,相同图像史料重复使用、相似度较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还有一些研究者忽略了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图文著作中存在着图文关系松散、图文语境破碎现象;等等。在长期的图文互文著作编撰实践中,陈平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图文互文思想,其对解决当前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首先,他认为图文研究著作中的图像史料必须来源可靠,且应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人物的照片应尽量贴近历史叙述,以不超出事件后10年的拍摄时间为宜。其次,图像史料的采集应突破仅仅使用照片、宣传画册这一局限,而应扩大图像史料的采集范围,以此来避免图文互文著作中图像史料雷同的问题。第三,针对图像与文字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图文著作的图像与文字必须相呼应,达成良性的互动,以此引发出更大的思维与阐释空间。第四,他认为需要保持学术类图文书籍的文字魅力、突出图像史料的独立价值,将图像与文字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改变视图像史料为文字附庸的观念。第五,他认为图文互文著作的最佳状态是图像与文字形成互为因果、互相阐释、彼此论证的关系,其对图像史料的解读应构成全书的重要支柱。在长期的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实践中,陈平原出版了《千古文人侠客梦》《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等一批善于运用图像史料、新见迭出的著作。他对自身的图文互文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提炼出许多具有普范意义的理论与概念,丰富了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的经验,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图像视野与互文方法,这些经验、理论与方法值得学术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
[3]陈平原.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陈平原.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J].学术界,2004,33(3):265.
作者:龙其林 聂淑芬 单位:广州大学
-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分析
- 下一篇:叙事小说写作模式反思三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