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0 08:56:31
导语: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2019年,四十一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大刀阔斧般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时代变迁。“恢复高考”、“分级办学”、“义务教育”等等理念、措施的提出与实施,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在实践也在创新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越来越旺盛的求知欲,教学创新与改革迫在眉睫,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持续地接受新的思想,转变老的观念,不断思索与实践,希望找到新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建立教学体系,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文学基础类课程是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的开设对于提升和强化大学生文学修养、文学水平与语言文学综合能力以及帮助大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囿于课本,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交流,教师知识老化,学生求知欲得不到满足;课程评价仍然是考分至上,考核内容多为知识倾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来自开放的网络环境、开放的学习理念以及开放的学习工具的严峻挑战。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就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文学基础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要通过突破网络这个特定的平台,赋予文学类课程教学以新的内涵。利用网络条件,开拓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将教改推向深入。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教育一直想要领先各方走在时代的前端,但不知为何总是缺少一些力度,略显吃力。就像是不管科学如何发展,技术手段多么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所谓改进都只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入到课堂上,比如曾经的黑板、粉笔和写着板书的教师,变成了投影、电脑、鼠标和带着耳麦读着PPT的教师。虽然课件的运用似乎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仍然充斥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没有得到改观。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在懂得利用先进的设备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学两个字,“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教?怎么教?其实才是重点;而“学”,很多教师可能也理解错了意思,以为这个“学”只是学生需要学习,而忘记了,其实这个“学”也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升值,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才是“学”的真正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学发展,但并不是说它是错误的,或者是有问题的。在信息闭塞,知识来源单一的过去,教师以课本为中心,以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倾尽所能的用语言或者一切手段去解释一个个知识点,已经可以满足当时学生们的需求。毕竟在信息落后的时代,多数的信息都来自于书本,而未经历过太多的学生,如果你给予太多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全部吸收,就好比你让刚能站立的孩子,不学走路就直接跑,实在是过于勉强。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昨天的理论都可能被今天的信息所推翻,学生们在互联网上了解的事物,知识含量之多,方面之广,也许早就超出了教师所想,所以一旦用书本上有的知识点去教导他们,可能取得的效果会不尽人意,毕竟很多东西学生早就能够在各种渠道获得,而他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讲解那么简单,可能更需要的如何引导。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因为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就注定了这些学生对于新生信息的求知欲远超其他专业,所以,如何在正确的将已知的知识正确传达给学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巧妙的运用到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上,成为了教学的难点。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基础课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所需,需要真正的了解学生所需,以学生为中心去制定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只是在校学生,还有已经毕业的学生。通过这种沟通了解在校学生所想,也知道毕业学生所需,根据学生的所需、所想,调整教学方法。文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纸质图书、铅字印刷、一篇篇文章、由教师去一句句解读……高校教育与应试教育没有丝毫的区别,只是换了个授课的人和讲课的地方,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只会填鸭式的机械学习,而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也使得很多学生在离开大学后,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将所学灵活的运用。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已然非常迫切。建立以网络多媒体为主的教学平台,搭建起一个教师与在校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可以沟通的桥梁。在校学生、毕业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发言,教师针对学生们在校和毕业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手段,将纸质图书内容,变成一个个有图像有声音的立体化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收集学生们的问题,进行整理,将有特点有针对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变讲授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之后的教学,让学生多提意见,针对这些问题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网络、计算机多媒体作教学平台,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讨论式教学,变一听一讲的枯燥学习方式为教师、学生集体研究式学习,变课堂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变以课本和教材为主体的学习内容为网络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习中得到知识,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让老师能够与学生共同进步。
二、教材体系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教学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高校传媒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原则,改革文学基础类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文学基础课程虽然也考虑到传媒类学生与中文类学生的区别,但是与中文类教学相同的传统内容仍占据教材的大部分比例,很多与所教专业相关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在教材当中。而且,由于专业不同,很多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涉猎与积累也各有不同,所以重新建立一个系统的教材体系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文学基础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传媒类的文学基础课程与大部分专业的文学基础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涉及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就连在占比方面区别也不是很大。但其实对于传媒类的学生而言,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以后在工作岗位中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传媒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学生本身的文学底蕴以及以后在工作中的运用也各不相同,所以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不同的文学基础类课程教材很有必要。传媒类学生对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运用一直走在其他类专业的前面,所以学生对于课程和教材安排的要求也往往高于其他专业,如何将互联网教学更好的融入到平时教学中也成为教材设计的一个关键点。用电子化教材代替纸质化教材,用交互式电子书的形式制作教材,将文字、视频、音频、以及交互手段融入到电子书中,方便传媒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教材设计所考虑的方面也不仅仅只是教材内容安排这么简单,对于课堂教学之后的教学延展,学习计划等等内容也要有所考虑、有所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学习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的多,所以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要更加细化;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代戏曲与国内外戏剧的涉及也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也应该在教材的设计上得以体现;动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增加中国古典文学的涉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做定制化的教材设计。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动画专业虽然是强调创意和技术的专业,但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口,像前几年大热的动画片《大圣归来》就参考了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对于中国人来说,影片能够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对画面和技术的肯定,也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所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对学生构思故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提供了思路也推广了文化,兼而得之。传媒行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也包含很多方面,而它传播的内容往往有利于一个国家的蓬勃发展,所以基础文学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正确的引导大众,只有具备高素养的中国媒体人,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形象。所以,制定真正切实有效的文学基础类学习教材来提高传媒类学生的文学素养势在必行。
三、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时代,我们总是在提倡信息共享,但是仅仅只是在网上用聊天室建立沟通渠道交换信息和传递内容,是无法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所以,建立系统的传媒专业文学基础类课程教学资源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的甄别和完善资源信息,能够合理储存,方便调取与运用,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倡导新的学习资源模式,不能仅仅只是建立一个网盘或者创建一个文件夹这么简单,应该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可升级、易操作的课程资源平台,为课堂教学奠定技术与资源基础。哈师大传媒学院教学团队自2008年开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PPT课件、阅读书目、课外作业、模拟试题等都通过集体合作达成共识,作为统一范式在所有开课班级通行,在内容资源的收集上有着较好的基础,为之后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带了个好头。将有限的资源细化出来,就可以变成无限的可能。将课程资源库的用户划分为教师和学生,并设置课堂内外的选项。教师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查到历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课件等等,也可以查到本年的教学进度,以及了解学生近期阅读的书目、课外作业、模拟试题等等的完成情况。教师在课程资源库中可以参考历年的内容,为自己制定当年的教学计划做准备,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范本;教师还可以在课程资源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阅读了多少图书,涉及什么,作业完成情况,模拟试题的质量,这样方便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所需,针对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而不是毫无参考的盲目教学。而学生可以在课程资源库中,看到本年的教学计划、老师的PPT课件,也可以在资源库中阅读图书,完成课外作业和模拟试题,这样方便学生们提前预习功课,储备知识,并针对课程和自己的不足与教师进行沟通,更好的学习和进步。在课程资源库中加入标签库的设置,通过标签建立相应的关联,比如,给某位教师打上标签,该老师上传的内容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出来;或者将某一堂课打上标签,将与此堂课的内容都与之关联,这样之后如果有教师想要讲解与此堂课内容相关课程的时候,就有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参考;也可以给某个课外作业打上标签,将与之类似的作业都进行对比,让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也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优势,找到自身的不足。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是对传媒专业已有内容资源的整合与整理,也为之后的调取与运用提供了方便,更为之后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时代,我们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库的某一类资源作为一个小的研究点,根据某一个点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对比,就可能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可以在课程资源库中吸取前辈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不足,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分析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课程资源库中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业时间,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完成课后作业与模拟试题,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资源库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所需,在学习与交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的考核模式多为考试检测,虽然考试卷面的成绩也可以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我们其实不难看出,这种机制的考核未免略显片面,并且会产生一定比较负面的影响,比如,很多学生只追求卷面的成绩,而不能准确的应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大段的理论知识,一旦要在生活中运用,就开始露怯。所以会有类似高分低能这样的词汇出现。对于考核模式的改变,成为教学改革中不得不提出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教学考核的创新性改革。对于传媒类学生而言,与很多理工科专业相似的一点是它的实操性很高,掌握理论依据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动手能力,或者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会非常之高,虽然可能不像有些比较严谨的专业,需要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但是它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会比较快速而直观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因为媒体,多是以时效性为著称的,所以一旦有问题,会比其他专业更容易被大众所发现。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需要加强的同时,实际运用更为重要。而另一点,可能对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不是那么友好,作为传媒人,仅有的课本知识,根本不能满足日常工作所需,想要成为真正的传媒人,所需要了解的知识之多,问题之广,可能是其他专业的几百倍,这也是传媒人一辈子都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原因。所以,大学的考试考核对于传媒类学生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十分有利,只有将所听、所学、所感都变成自己的东西,拓宽视野,充实自己,才能在成为真正传媒人的路上走的更远、更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变被动为主动,是传媒类学生必须转变的观念,也是传媒类老师必须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作为传媒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才能为传媒类学生在以后的企业选择中增加竞争力。将传统的考试检测变为、参与社会活动、出版与学习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激励学生提高综合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在卷面中背出概念,这种用实操代替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只有真正的开始学会动手,去实操、去实践,才能在这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问题进行改正,针对不足进行完善,这也就真正的实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自己成长阅历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力,毕竟,能力比成绩更重要。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与实践中观察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教会一个学生知识并不是很难,但是培养一个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技能却是相当艰难。不断的沟通,不断的改进,也许只能看见一点点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与卷面上的数字相比却显得难得而且珍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肩负的责任十分的重大,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每一点都是一种修行。教师只有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惯性思考有时虽然可取,但是一味的坚持保守,坚持传统,可能也是一种故步自封,无法真正的前进。高校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网络立体化教学改革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尝试,它应该成为一种标杆,一把打破常规思维的利剑。以传媒类文学基础课程网络立体化教学改革为实验,加速全科类课程的网络立体化教学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菱,王而立.浅谈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2]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09).
[3]史艳岚.数字化报刊新闻课的立体化教学探索[A].数字化汉语教学(2014)[C].2014.
作者:刘伦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 上一篇:新媒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
- 下一篇: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