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古典文学与思想政治研究
时间:2022-11-23 03:01:30
导语:青年古典文学与思想政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凝结的精神纽带,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厚的思想养料。本文从分析现状着手,阐述古典文学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古典文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传统自信观,在扬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进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引导青年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优化和创新发展。
党的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会上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新时代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机遇,这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思想内涵和开拓精神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瀚无边,文献总量规模巨大,举世罕见。中国古典文学生活化、形象化、大众化的特点渗透于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学素养缺失,古典文学在现代教育中缺位。新时代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要挖掘古典文学中符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学素养,以达成古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情况
2017年末,针对福建省非中文专业的青年、中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学习态度、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和古典文学的时代价值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抽样调研和访谈。访谈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学生,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7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1.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调查数据显示,15%的青年表示喜爱看古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仅占28.4%,但进入大学后会主动阅读的仅为17.4%。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氛围的缺乏(35.8%)、晦涩难懂(31%)、不实用(18%)、学校不重视(15.2%)。这表明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价值理性认同,但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73.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和全民普及。当问及旅行地的选择倾向时,倾向拥有传统文化资源旅游地的占21%,倾向娱乐休闲的占68%。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同表明青年对民族文化觉醒的迹象,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但与选择困惑相互交织体现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2.青年对古典文学价值有较高的认同,但对其具体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选择“古典文学无价值”的只占3.5%,选择有“较大价值”的占35%,选择“非常有价值”的占45%,这表明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在调研期间,我们随机走入校园对15位青年进行了访谈,在问及相关古典文学知识和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时,能够引经据典的很少,多数学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经典文学中阐释的家国忧患的爱国情怀、重视道义的道德准则等。但在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的个人选择时,多数学生表示会倾向个人,有3位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体为重。在问及“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关系时,多数表示较少付之于行动。虽然访谈人数不多,但学生的回答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西方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价值渗透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追求,社会伦理规范失衡,多数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况。在影响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选择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学习功利化倾向、主体意识不足,这表明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对古典文学的价值认同是积极推动古典文学传播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能够为高校推广古典文学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效传播、资源融合、价值引导上应有所作为。3.古典文学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学素养并没有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便捷的学习方式被青年广泛接纳。随着互联网快速推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大的电子检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电子版,让古典文学的在线教育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问卷中,关于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选择书刊阅读的占47%,网络平台的仅占16.3%,选择电视节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青年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课堂接触了古典文学,到了大学古典文学类的课程几乎不再涉及。应试教育的“留白”和试后的“真空”以及进入大学、中学后氛围的缺失,使得许多青年对于古典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地了解,没有足够知识的输入,正确、理性的文化观就难以形成。青年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也难以达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强的主体要求。
二、古典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从新时代青年发展来看,提高当代青年道德素养离不开古典文学。在新时代前进的大潮中,每一位青年都在见证历史,参与历史,融入历史。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凝聚磅礴力量。[2]青年群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现实中,我们看到青年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中价值观的扭曲正侵蚀着大学校园,使一部分青年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变化,躁动不安、作风虚浮、急功近利风气蔓延,考试作弊、简历造假、借贷不还等失信行为屡见不鲜。[3]《周易》:“君子安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居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论语》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苏轼曾道:“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古典文学所包含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重义轻利的思想境界、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人格塑造等德性观念和德行准则为时代青年树立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教化、激发作用。[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古典文学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重要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经典文学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文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2.从社会道德功利化的状况来看,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古典文学。马克思说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由其决定为其服务,所以道德必然具有功利性的一面。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症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在平等观念、经济意识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陷入道德功利化的陷阱。道德功利化模糊了功利性的合理边界,在社会“大染缸”中,道德的“义”依附“利”,并与文化虚无主义紧密相连,使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弱化,在市场经济中失去了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因此,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厚植青年的民族文化之“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根要扎得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碰撞交流中不断增强。古典文学历史源远流长,近3000年的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品、词曲、小说、人物传记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古典文学对德性和德行的注重,形成了一种趋善求治的德性文化,为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建构了良好的文化语境。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来看,要厚植文化根基、解决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需要古典文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发展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从文化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6]的《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的“小康”思想等都饱含中国古典文学所倡导的精神。古典文学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礼记•礼运》的《大同篇》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多呈现出某种契合和相通,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积淀渗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我们需要从文化自信中审视中国意识形态的历史跃迁,在文化自信的关照下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三、古典文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017年,教育部党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文化育人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将优秀文化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以创新的形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1.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古典文学自信观。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的崛起打破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越发凸显,这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第一,从内容体系上辩证看待古典文学的精华与糟粕。任何文化形态都是集精华与糟粕于一身的复杂混合体,古典文学也不例外,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首先,要做到科学辨别。中国古典文学在千年发展中为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做了重要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要用辩证的态度对落后消极的成分进行认真分析,批判和摒弃不良传统和封建毒素,对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保持高度的自尊和自信的心态。其次,要笃实青年的古典文学认知。缺乏文化认知的文化自觉是站不住脚的,容易陷入全面否定或全盘复活的误读。文化自觉的基础是文化认知,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更高要求,体现了主体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反思和高度认同,引导当代青年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第二,从文化根基上把握古典文学与中国现实实践成就的关系。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经典标识,经典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新学术视野下对传统文献的阐释,依赖于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使其价值形态与理论内涵在新时代具体实践推动下,不断被重构。因此,理解一种文化形态不能脱离其物质基础。文化自信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构建在超越其他民族的文化优越性,而是文化指引下催生的实践成就。中华民族近百年求索现代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实践语境中的生命力,也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不源于抽象的文化形式,而是立足于文化所服务的现实实践基础。当前要构建青年的传统文化自信观,要引导青年回到当下历史性实践重新定位古典文学,注重文化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从实践的“场域”和显著的成就中构建传统文化自信观。第三,从理论发展上厘清古典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渗透着古典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中国古人的爱国精神、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曾激励无数革命先辈、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共产党人,存“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信念,融“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理想,坚持在革命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引领古典文学适应时展潮流,实现现代化转型和价值重塑,避免文化自信的窄化,陷入古典文学“复古主义”的泥潭。当展的马克思主义也要积极借鉴、吸收古典文学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在内容供给和表达形式上给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的支持。2.挖掘古典文学教育的新时代育人内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志擅长运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语言、故事,来形象地阐述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应用《红楼梦》中贾政做官的典故,来警醒共产党员要警惕被人包围的状况出现,将传统“实事求是”治学态度创造性转化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经典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挖掘古典文学教育的新时代育人内涵,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如《尚书•大禹谟》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8]陆游在《秋获歌》中的“节衣缩食勤耕桑”,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节俭朴素的美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下,提倡艰苦奋斗更要赋予其时代含义,不单劝导青年要节俭生活,更是要引导新时代青年尊重劳动,理性消费,在追求事业不断发展基础上提高生活水平。缺乏创新精神的自强奋斗是难以超越前人,难有作为的。自强是奋斗的前提,创新是奋斗的核心。在挖掘古典文学自强精神的同时,引领青年顺应时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挑战,着力转化矛盾的能力、在创新实干中开创美好生活。另外,古典文学中家国忧患中的爱国情怀、重义轻利的思想境界、上善若水的道德引领、志存高远的人格塑造、天人合一的道德精义、人与自然的共生思想、贵中尚和的国际视角蕴含着显著民族特色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内容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它的神韵与风采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3.推进面向青年、服务青年的古典文学形式通俗化和可视化。如何让青年亲近传统文化,是时下的重要课题。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生命力必须扎根于人民大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5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9]面向青年的文化创新,可以让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创造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学产品,让古典文学真正走进青年,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关键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发挥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让其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以中国话语体系去解读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获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古典文学的推广形式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利用可视化工具如ArcGIS、QGIS、CHGIS、CartoDB、Worldmap、CBDB、GEPHI等数据库和软件,将历经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通过程序处理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比如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行迹和社会关系地理分布、原典作品、研究成果,或通俗化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数据”,以点线表达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同步、及时和广泛地传播特点,使古典文学的传播达到具有穿透性的优势,内容更加直观明了,贴近青年。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经过十多年建立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是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将数据库和可视化呈现方式运用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推广中,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4.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生态。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特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用此来描述文化进步与环境的关系。简单来说,就如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文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生态平衡”。“”轰轰烈烈的文化批判此起彼伏,“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还有白话文运动、新文学运动、汉字拉丁化等。在强调文化时代性的同时忽略了文化民族性,为我们遗留下了未完成的文化课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曾被视为“封建主义的毒草”与社会主义割裂开来。自费孝通先生响亮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的精英学者对自身主体地位开始自省自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进行重估和审思。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华文化面对着西方发达文化体的冲击和本民族文化接续的现实困境,特别是消费性的大众文化的个性化快速发展与具有浓郁人文性的古典文学原型性的削弱,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文化生态样式。需要我们深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之上,通过辩证的态度对中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优化的文化生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自古中华就存在着互相碰撞交融的多样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最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处于多元文化形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精髓。古典文学经典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新时代思想政政治教育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自信观,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形态进行有机整合,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生态优化过程中确保主流和多元的和谐共生。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用平视与善解来对待外来文化,在敬畏和活用的基础上对古典文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营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陆航.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3.
[3]鲍桂楠.传统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6,36(7):126.
[4]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青,王桂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5(2):42-44.
[7]赵银平.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22(8):7-9.
[8]刘阳,周东立.传统节俭美德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冲突与调和[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9(2):33-36.
[9]冯巍.文艺批评要具有中国眼光[J].红旗文稿,2016,(1):11-12.
作者:郑铭 陈应娣 单位:集美大学
- 上一篇:中国航空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 下一篇:提高航空护林飞机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