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文学思想发展走向
时间:2022-01-22 03:35:03
导语:略析文学思想发展走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从明道到写心明朝初年,程朱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喜爱,因而这种儒家文化占据了文学的统治地位。因而文学界中就出现了将所有的政治制度、道德和政绩都写于文的现象,使这些历史的东西在华丽的辞藻下更加熠熠生辉。明朝初年严禁戏曲,但是却不反对神仙道扮和宣扬君臣、父子之类的戏,朱元璋还曾经把高明的戏曲《琵琶行》与《四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谈论。明代的朱权还曾经把内容为提倡儒家文化的戏剧归入正统文学,而把杂剧归位“行家生活”。在理学发展的同时,新的文学思想也在酝酿。李梦阳反复强调:“天下有殊理之事,无非情之音。乃其为音也,则发之情而生之心者也。”他认为之所以会抒发情感是因为心在感受在体会,因而曾经得出过真诗乃在民间的结论。明代文学家徐祯卿曾经说过一切情感的流露无非是眼看到了事物,然后心有所体会而表达出来的。当然这里他们所说的情感是符合道德的情感,是惆怅离思和追忆往昔的情感。理学派代表唐顺就说过;“天机尽是圆活,性地尽是洒落,顾人情乐率而恶拘束,然人知安恣睢者之为率易矣,而不知见天机者之尤为率易也…”在他看来只有感情从胸中流出来,才可以开口讲出来这样的感情是感情的“本色”,才是上乘的文字,人的心本没有善恶和优劣之分,感情都是对环境的一种客观反应。因而唐派的主张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直抒胸臆、纵心自然。徐渭主张诗文应该写其胸膈,因而他的诗文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他将一切人世间的感情不加修饰地表达出来,如将士出塞、寡妇之哭、得子之喜。(二)从雅言到迩言李贽对通俗文学有着极强的爱好,他认为善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存在。因而,他在《童心说》中极力提倡恢复人最本质的东西,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善的文章。他还反复强调真正的童心往往都是迩言,优雅的语言不是人最本质的想法无非是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加以修饰的语言,真正的语言是民间的日常生活用语,如好货、好色、勤劳、进取、多积财宝、多买田宅为子孙计等,听起来浅显易懂却是百姓最真实的意思表达,最真实的才是善言、最好的表达方式,何必为了迎合某种韵律和政治而刻意扭曲心中的意思。他的提倡迎合了当时的市民文化,成为流行一时的潮流,在明朝的后期学习迩言的人不计其数,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学习迩言。迩言逐渐在文学上发展为通俗文学,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通俗演义,它将历史故事用一些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平常百姓可以读懂,因而备受欢迎。欣欣子认为通俗小说与文言小说相比在民间比较受欢迎,因为它描写的市井之谈和闺房密语等,即使孩童也可以听懂,因而许多市井人士非常认可这种文学方式。还有的文学家指出,通俗小说描写的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大都与文雅的历史不相符合,它虚化了一些人物形象,但是在虚化的同时往往蕴涵了真理,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汤显祖在谈论通俗小说时说宁今宁俗,都是因为今而俗这也是最真实的。(三)从性情到性灵明代文学讲究两个要素:真和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性灵,公安派首先打出性灵的旗号。性灵派所指的性灵就是“发人所不能发、从真性流出,不涉安排”,这种出发点最后无非就是走向本色自然。因为在明代初期所谈的情感基本都是符合教与德的需要,不能有伤大雅等,长期压抑着人们思想的流露。后期的文学家将正统文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各种欲望都归为文学要表达的范围,从而就将情的意义扩大了。沿着这个思路发展,情欲观就出现了,所以就出现了柳梦梅、杜丽娘这样的人物。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思想的对抗。明代东林党派正统文化,但是这种风气已经发展壮大,对世俗生活的情欲的描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因而导致明朝后期的文学创作即使是满怀亡国之痛,在文学方面也会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因素。
二、明代后期文学思想的走向及特点分析
(一)诗歌的世俗化走向及分析嘉靖初年,一大批的文学家都开始向民间的歌谣学习,在创作中也有意表象世俗化的一面。正德初年到嘉靖初年社会上流传《山坡羊》与《锁南枝》,李开河给这两篇著作以十分的肯定。他强调能够将市井之俗引用到诗歌中来实在是一种新意。因为这样可以把诗写得很淡、把文字写得很平,很容易让大部分百姓明白。还有一位提倡通俗文学的文学家就是徐渭,“真”是他一切创作的出发点,他主张做人贵在真,诗、书、画贵在真情的表露,虽然他的性格比较怪在当时遭到很多非议,但是他主张的真情是不可否认的。唐朝曾经流传下来一幅画,由于时间比较长,图基本上失传。但是徐渭说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可以画出其中的奥妙,并且为每幅画题诗一首。这些诗句有“高高山上鹞儿飞,山下都是刺棠梨。只顾鹞飞不顾脚,踏着棠梨才得知。”“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寻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受当时民谣的影响,这些诗浅显易懂,通俗化在这里显示得淋漓尽致。诗歌创作向民间接近的提倡者是华善述,他出生在嘉靖年间,活动在万历年间,终生布衣,始终不仕。他生活的态度是:下明守雌,漆园贵达生。他认为儒家的礼有种约束人本性发挥的弊端,他虽然向往真但是不像有些文学家那样主张纵欲,他追求的真是平淡自然的真,是那种“十年卧茅茨,转识乡土风。”的真。他著述了很多题材的诗将其命名为《杂诗》,共有一千多首,主要包括咏诗、郊游、村居和妇女题材的诗。他的这些诗通俗易懂,但有些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真正感情的抒发。他未到过长安而写长安,未到过边塞而写边塞,表明写诗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太符合“真”这个标准,但是他语言中的浅俗却是无人能及的。例如,写恋情的有的“朝出拨新蒲,暮作双履成。赠欢来时著,免使龙吠声。”写相思的有“蜻蚓蜡下鸣,寒近侬自惊。欢若无衣著,冷尽旧时情。”(二)小说的世俗化走向及分析明代文学通俗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小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就是《金瓶梅》,这部小说是以市井为题材的,描写了一个破落户如何通过官商勾结来把自己的势力伸向各个层面。这部小说是当时市镇生活的反映,虽然一些市井之谈不堪入耳,但是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有专家指出《金瓶梅》的成功之处在于写官商勾结揭示社会阴暗的一面,失败之处在于过多地写肉欲。《金瓶梅》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市井小说的代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结局使那些纵欲、无恶不作的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种结局透露出当时的百姓对社会上这种纵欲风气的不满,也是作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有力抨击。《金瓶梅》中有“三言”“二拍”,也反映着文学思想观念世俗化的倾向。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是从明道到写心,语言上从雅言到迩言,情感的表达上注重性灵。在性情到性灵的过度中,世俗文学得到了发展。世俗文学思想更接近社会大众、接近民歌,求真求本性。
作者:吕海波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 上一篇:漫谈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解构
- 下一篇:外国文学评论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