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及措施
时间:2022-08-06 05:59:30
导语: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市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新闻传媒业、新闻出版业、艺术品加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蚌埠广电中心、蚌埠日报大楼、南山路古玩玉器市场、光彩玉器文化城、蚌埠大剧院、科技图书馆、会展中心及淮河文化广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文化旅游业初具雏形,古迹名胜资源已列入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内外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正在形成。截至2009年底,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近4000家,年营业收入12亿多元,增加值8.73亿元,同期增长15.14%,从业人员10万余人。
(二)文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市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其中文化用品制造企业近100家,文化用品流通及服务企业近200家。以新华书店为龙头,依托皖北书城、书刊二级批发市场和民营书店(屋),一市三县书刊年交易额近亿元,居全省前列;艺术品加工业悄然兴起,仅仿古玉器加工厂(坊)20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年产值逾亿元,形成了以玉器和仿古青铜器为主,奇石、盆景、集邮、微雕等为辅的工艺品交易市场,尤其是玉器和仿古青铜器,已成为蚌埠民间工艺的特色产品;文化娱乐休闲经营场所遍布全市,现有歌舞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近500家。
(三)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我市采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多元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继安徽省文化知名企业“阿里巴巴”落户我市以来,“快乐老家”等也相继入驻蚌埠。由民营经济投资改建或新上了“水调歌头”、“东方魅力”、“极地风暴”、“英皇盛世”、“阿里巴巴”、“万豪”、“大世界”、“豪门”、“一千零一夜”、“北斗星”、“欢乐谷”等10多家总投资1亿多元的高档歌舞娱乐场所,新改建“菠萝蜜”“、蓝鲸”等6家总投资3000万元的大型网吧,新增“海峰”、“金黄山”、“光大”等6家总投资达数亿元的印刷企业。
(四)文化项目建设成效初显。光明剧场招商引资3000万元进行改造;蚌埠戏院、淮河电影院成功实现引资1000余万元进行改造;荆山涂山、龙子湖风景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第一村、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一期工程、汤和墓古迹园、孙家圩子纪念馆、双墩遗址、锥子山文化旅游园区、梅花山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进行规划和建设。禹会区将天河湖招商项目通过网络形式,向外推介,吸引了温州等地商家前来联系洽谈;五河县的大巩山旅游开发项目与西班牙客商达成合作意向;怀远县就荆涂山开发与外商签订合作意向书,并吸引香港、新加坡、美国与江浙等地客商前来考察;蚌山区与中国南翔集团就投资4.6亿元开发中国古玩玉器商城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花鼓灯嘉年华大型主题游乐场项目今年五月份全面投入建设,与中国曙光集团就投资2.8亿元开发梅花山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已达成合作协议,2000万元注册资金已经到位;龙子湖区与安徽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就投资7亿元开发锥子山文化旅游园区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整体规划正在编制中。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共组织规划了30多个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
(五)文化市场日趋活跃。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呈上升趋势,文化消费市场也日趋活跃,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仅次于食品、衣着和住房消费支出居第4位。图书、音像制品市场以及网吧休闲场所发展迅速,艺术培训、文化服务中介、艺术品交易等潜在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南山文化市场一条街已具备相当规模,已被批准为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北工地、延安里、余庆巷、华海等仿古玉器加工经营市场名扬省内外;全市书报亭统一了风格,提升了档次,报刊发行种类已达7000余种,年发行量达5000万份;建成了皖北最大的二级书刊批发市场,辐射到周边的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
二、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地理区位优势。蚌埠面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背靠祖国中西部,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皖北地区的商贸重镇、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加工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我国沿海城市与内地文化传播和融合的集散地,对皖北、豫东、鲁南、苏北等中原地区的文化市场起着辐射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即将全线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与正在建设的京台高速铁路在此交汇,给我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外向交流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历史文化优势。蚌埠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双墩古人类遗址、双墩春秋一号墓、禹墟、垓下古战场遗址、汤和墓、孙家圩子渡江总前委旧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流传至今的花鼓灯、泗洲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这些都是我们打造具有蚌埠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
(三)自然风光优势。蚌埠山川秀美,景色怡人,境内有涂山、燕山、曹山、小黄山等六条山带,淮河、涡河等十条河流,天河、龙子湖等八个湖泊,各类景点67个,A级景区11个,其中4A级风景名胜区3个,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
(四)政策环境优势。蚌埠享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比照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核心城市之一。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6个,特色产业园6个,各自依托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优势,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化、生产规模化的特色园区经济。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相继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完善了外来投资“一站式”审批服务,先后出台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蚌埠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虽然我市各级各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的已在经营机制、产业规模等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市文化产业存在“小”、“散”、“弱”问题,小即规模小,缺少发展势头强劲的大型文化企业,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散”即盲从性大,形不成合力,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抵销;“弱”即产品质量不高,深度开发不够,科技含量低。
(二)文化产业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投融资体制和政策性因素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不到位、不配套,影响了社会投资者投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三)文化产业和产品缺乏特色。蚌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双墩文化、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已成为“蚌埠名片”。但是,蚌埠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创意和创新,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缺少能够体现蚌埠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四)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与合肥、芜湖等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蚌埠不仅在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上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距,尤其缺少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经营人才。
(五)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修订完善产业规划。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重视。市发改委要会同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规划要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现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
(二)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和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做活做强。
(三)大力实施大项目战略。广西阳朔精心创作的融真山真水和民族歌舞于一体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推出后,票房收入超过5亿元,年创利润3000多万元。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强化大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蚌埠,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那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加快要素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三是打造地方品牌。依托蚌埠七千年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资源,以“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山水城市”为主题,着力推出三大强势文化品牌:文化摇篮主打双墩文化牌,帝王故里主打禹墟、垓下、钟离、汤和等品牌,歌舞之乡主打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牌。
(四)强化产业资金支持。要真正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市级财政可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省内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现又出台优惠政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小巨人”培育计划,努力打造龙头企业。我市可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可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等。
(六)构建产业人才高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形态,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应该利用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等高校资源优势,加速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人才、商务谈判人才、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人才等等。建立实习基地和创业园区,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
- 上一篇:街道民主法制工作意见
- 下一篇:人社局公务员学法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