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学批评
时间:2022-08-01 11:36:50
导语:新媒体文学批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文学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借助电子传媒力量,新媒体文学应运而生。新媒体文学是指在当下新媒介技术支撑下的多种文学样式,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影视文学电子书、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传媒的推动力,促使新媒体文学批评呈现出自由民主、娱乐通俗等特点。新媒体文学批评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固有模式,发挥了其批评优势,但也出现令人担忧的局面,即批评往往偏离文艺的审美价值,缺失理性评判。
一、新媒体文学批评的特点
1.自由民主化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带有理论化、专家化特点,批评的声音往往是权威话语。而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则是用平民话语取代权威话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文学之一的网络文学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提供了多元化批评形式,如论坛跟帖、个人博客、微博互动、专家榜单等,大众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的审美趣味去评论,观点自由,批评话语直接随意,带有自发性。可以说,个性化的批评方式不仅增加网络文学的阅读量,也促进作者创作内容的更新,网络批评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繁闹景象。批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尽管其中也不乏少数专家学者,但普通草根大众成为网络批评空间的主宰,网络传媒批评彻底颠覆了过去精英的权威话语权,消解了阶级差异和权力关系,主体的批评语言也更加开放自由,这“预示着文化权力关系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解体和重构,必然给主导的文学批评形态造成严重冲击”[1]。另外,影视文学批评也更加自由,各大电视台邀请嘉宾评论影视文学作品,有的嘉宾也并非学者专家,尤其是大众都很感兴趣的电视剧、电影大片,其批评者更多的是一般观众,有的甚至是导演和演员自己。新媒体文学批评在互联网、电影电视等媒体技术支持下,充分体现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需求和审美取向,真正实现了自由平等。
2.互动及时性在电子媒介的推动下,网络批评和手机短信文学批评方便快捷、迅速及时,实现了互动交流。互动性是鉴赏、审美、文学批评的关键,没有互动交流的批评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学价值。“新媒体的交互性交流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相比,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甚至难分彼此。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是无边的和开放的。”[2]互动式交流使文学文本的意义更加多元化,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如网络文学作者李寻欢谈到自己的作品有人跟贴后的感觉是:“由于是发表在网络上,发表的当天就有人叫好,希望第二天可以看其他新内容,这种感觉督促着我连续10天在一个非常亢奋的创作状态里。”[3]另外,新媒体媒介空间带有虚拟性,虚拟空间和虚拟身份可以使批评者畅所欲言,许多潜在、隐匿的情感均可以自由表达。迅速及时的批评也打破传统文学批评的时空限制,使文学鉴赏批评更加方便快捷,如新影视剧刚刚播出或畅销书刚刚出版,网络、手机等媒介批评反馈就及时出现,这种速度和效率比过去杂志社收集文章、发表批评迅速许多。
3.娱乐通俗化新媒体文学批评相比传统文学批评的学理性、严肃性等特点,呈现出娱乐化、通俗化倾向。新媒体媒介特征本身就带有“祛魅”性和后现代性,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的自由开放消解了经典与神圣,出现酷评、娱评乃至艳俗的批评,甚至一些严肃的学术问题批评也可以以电视节目的娱乐方式传播,而使得新媒体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表演、取悦大众、获取名声的舞台。审美倾向定位于表层的娱乐,以炫酷、恶搞、戏仿等方式嬉笑怒骂,使传统文学批评的教诲言说被平民话语游戏所取代。从话语表达的角度来说,相比于传统文学批评语言更加活泼生动,灵巧犀利,批评语言呈现口语化、生活化、个性化、随意性,如手机短信文学的语言就颇为通俗:“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这样的批评语言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批评当下所谓的时髦学问和道德问题。另外,批评形式在媒介影响下,不仅仅表现为文字批评,有时简单的一个符号也可以表达批评者的情绪和意见,凸显趣味性,加之网络形式有字数限制,所以媒介批评往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4.形式多样性传统文学批评主要以纸质媒介文字为主,而新媒体文学批评形式逐渐泛化。“比如媒体的炒作可以看做是某种形式的文学批评,采用视频方式对文本‘说三道四’是批评形式之一,在网上发起对某一本书的投票活动也可以算作一种文学批评样式。”[4]此外,网络各种论坛、个人博客、微博互动、手机短信,以及电视访谈、文学专栏节目等充分利用电子媒体优势,影像、声音、色彩、动画调动大众的感官享受,使文学批评更加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二、新媒体文学批评的误区
尽管新媒体文学批评有着传统文学批评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电子媒介所营造的批评空间倾向于感性的、情绪化的批评,缺乏较深的理性思考,呈现较混乱的局面,其庞杂无序、过于庸俗的状态,往往会在市场化与经济利益驱使下偏离真正的艺术审美,导致新媒体文学批评产生了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变化,使新媒体文学批评陷入误区。
1.娱乐化倾向严重过于随意、自由、趣味化的言说使媒介批评注重个体的自娱自乐,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艺术责任、社会影响、审美意义被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所遮蔽,虚拟主体身份使批评者缺乏根本的道德评价标准,大众往往躲避崇高,逃离沉重话题,削减了文学批评的深度,出现零碎化、媚俗化、平面化的后现代倾向。如在某些文学网站上评选优秀文学作品,有些人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态,评选出庸俗作品排行榜,以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此类批评彻底颠覆了文学批评的严肃性,是缺乏艺术责任的表现。
2.形式过于粗俗网络的匿名特点使新媒体文学批评陷入无聊的口水仗,甚至是恶搞、戏仿、粗俗的批评。著名学者白烨与80后作家韩寒在网络上有一段争论,白烨说:“他(韩寒)写了《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短文,进行脏话连篇的谩骂式批评。因为一上来就是这种非理性又非善意的辱骂,使得没有办法进行正常对话。于是,我只好关闭博客。因此,这样一个‘遭遇战’,随之就变成了‘口水战’,并没有真正争论起来。”[5]过度的自由言说有时会伤害彼此真诚的交流,导致对创作者和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3.新闻炒作趋势凸显新媒体文学批评更加倾向于新闻炒作。“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与传统批评的精英化、学术化、经典化已渐行渐远,呈现出主体大众化、性质新闻化、运作市场化的特点。”[6]媒体批评离不开新闻媒介,“现在的文学批评很多是通过新闻形式,或本身带有新闻的特点,通过新闻报道把文学批评的声音传达出来,把这个时代文学的信息传达出来。”[7]所以新媒体文学批评与新闻信息传播有着密切联系,没有信息传播也就没有媒介批评,而且信息传达非常及时,“表现为批评的新闻及时性,一部作品刚问世,甚至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已进入评论,而且是即看即评即发表,具有新闻报道的及时性效果”[8]。另外,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为了给文学作品做宣传,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进行舆论造势,大势炒作。尤其是影视作品评论的及时性更强,更有甚者直接以新闻炒作的形式传播批评。媒体批评本身具有商业属性,文学作品为了占据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必须借助媒体宣传,如媒体见面会或签名销售等多种形式。这种批评宣传并没有真正重视作品的审美价值,而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注重批评的轰动效应。这种基于娱乐目的急功近利化评论,失去了文学批评的真正意义。
三、新媒体文学批评的策略
1.确立责任观念批评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一定的使命感,不可随波逐流,迎合媚俗而批评。目前,有许多学者放弃严肃的批评立场,参与网络文学炒作,或爆料名家的生活,或与商家合谋获取利益,这些做法都不利于新媒体文学的发展。批评家应有自己的批评立场与价值观念,对文学现象和文化态势做出中肯、理性的客观评价。
2.运用理性化、艺术化的文学批评语言批评者要注意运用适当得体的文学批评语言。语言风格是文学批评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媒介的多种功能,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但要使文学批评进入更高境界,就不能用很肤浅的语言或简单的符号加以评判,避免运用过于通俗的语言或流行语,而应运用理性化、艺术化的语言,使批评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新媒体文学的批评语言有自身的特色,尤其是网络用语、手机短信的语言既要保持大众化的叙事风格,又要避免过于世俗化,应从文学批评语言的审美性入手,对日常语言、网络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新媒体文学的独特性,在传统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批评话语系统。许多网络文学的批评应巧妙地把握其中的尺度,对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戏剧及网络散文等文体的批评和解读,要注意与传统小说、诗歌、戏剧及散文批评语言的区别和对比,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既要分析出网络诗歌语言与传统诗歌语言同样的抒情性,又要突出网络诗歌的超文本技术特点及口语化的抒情风格,从而较好地把握网络文学批评语言的个性特征,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和文本的精神内涵。同时批评语言要注意沟通性,实现批评者与读者或作者的互动交流,真正建构技术性、审美性、互动性的全新批评话语。
3.正确引导媒体新媒体文学批评需要正确引导。如在一些文学网站上设立学者批评专栏,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优秀作品进行批评,对读者阅读来说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提高媒体批评的质量。引导式批评需要互动对话,既有专家的引导,也有读者的反馈,更有大众的多元意见,使文学批评真正实现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如托多洛夫所说:“批评是对话,是关系平等的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交汇,对话批评不是谈论作品而是面对作品谈。”[9]新媒体文学批评有了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的依托,传递信息更加快捷,反馈交流更加快速,相比于传统学院派的批评更加灵活多变,互动对话性更强。因此,应有效利用媒介优势,使批评既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又追求阅读感性经验的回归,实现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的互补互动。
4.建构正确的批评范式新媒体文学应建构新的批评范式,即个性化、个体化的批评,打破传统文学批评的权威化。“批评家有立场、有道德、有真理,反对批评领域里的一元独尊、话语霸权,呼唤批评领域里的民主、平权,努力建构个体主义批评学,真正的个体文化时代的新型批评。”[1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文学批评开启了个体化批评的新时代。在遵从理性、注重艺术批评的同时,根据新媒体自身特点,需要更宽容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评判声音和个体化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人云亦云式的盲目点评。这种个体化的批评方式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追求本真、原始的生命感受,要有原创性,使批评充满活力与智慧;而且新媒体文学批评的立场也要相对化,树立开放多元的批评理念,打破一元精英的批评标准。新媒体文学本身就是雅俗融合的文学,娱乐与审美、历史与当下的多元融合,使批评立场更加灵活多变,因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媒体文学批评。
总之,新媒体文学批评是目前文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批评特点、批评方式、批评标准相比于传统文学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文学批评领域的新变化,应以开放、多元、宽容、理性的态度积极发展新媒体文学,在回归自由民主批评的同时,仍要倡导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使文学生态呈现出健康、有序、繁荣的景象。
- 上一篇:林业有害生物防范研讨
- 下一篇:传统广播电视应及时向新媒体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