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影响国外文学

时间:2022-08-01 11:34:53

导语:圣经影响国外文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圣经影响国外文学

基督教的《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古希伯来人(即犹太人)历史的史书,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科学著作。《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旧约全书》最初以希伯来文写成,讲的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新约全书》则以希腊文写成,说的是耶稣的生平和基督教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公元前270年,72名犹太学者把《旧约全书》译成希腊文,该文本中各章的名称和先后顺序一直沿用至今。之后,它先后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多种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学者重译的版本,即钦译《圣经》。它文字流畅,读起来如诗一样铿然有声,对后世英美文学影响极大。1970年出版的《新英语圣经》则全部由现代英语译成,更加通俗易懂。《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书,记载并传播着最基本的基督教思想和教义,其基本教义包括神(十诫),三位一体,上帝的创造,罪,救赎,道成肉身,因信称义,得救,永生,天国,天使,地狱,基督复临和末日审判等。在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的英美国家,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基督教文化以其生动、形象和深刻的表现形式反映在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从题材、思想、典故、文体等方面均对英美文学产生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基督教文化。《圣经》中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教思想以及圣经故事典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文学家们历来公认《圣经》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1.直接引用《圣经》中的人物

许多英美作家会把《圣经》中的人物直接拿来用到他们的作品里。这种引用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也给文学作品增加了一定的深度。威廉?莎士比亚是善用《圣经》中典故的大师,在其众多剧作中直接引用了来自于《圣经》的人物名称,例如《亨利四世》的第一幕第二场中,约翰?福斯塔夫说自己“是像约伯一样穷的”;《威尼斯商人》中女扮男装的鲍西娅被称作“但尼尔”。作者借用《圣经》中的名字提及了他们的典故,从而衬托了说话者当时的心情,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引用《圣经》中人物的用法不仅使作品平易近人,易于被西方读者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作品本身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文化内涵。

2.直接引用《圣经》中的故事

17世纪的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创作的三部著名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分别取材于《圣经》故事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和《士师记》。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圣经》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他丰富的创作源泉,并已成为他生活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的美国作家惠特曼被称作“亚当的诗人”,他的《草叶集》中有一章叫做《亚当的子孙》,该章16首诗用“亚当在伊甸园”这一传说贯穿起来,使诗意混融,艺术结果完整。从其每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伊甸园传说渗透其精神和文字。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往往打破传统的束缚,发挥奇特的想象力,巧妙地运用传说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许多《圣经》人物和典故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重要的象征手段。比如弥尔顿把魔鬼撒旦描写成盖世无双的英雄,赞扬其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独裁、残忍的上帝。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如同他本人一样追求自由,蔑视专制压迫,成为清教革命者的象征。而惠特曼笔下的亚当也不再是“堕落”的象征,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富于浪漫气息的彩笔,刻画了一个纯真而富有进取精神的亚当,使其成为人类原始的纯洁的体现。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这些作品中,同时也赋予《圣经》中人物新的形象和意义。

3.直接引用《圣经》中的句子

有些作品的名称直接来自于《圣经》,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和《去吧,摩西》等等。“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是《旧约全书?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的一句话,《太阳照样升起》这个题目便取自此处。海明威把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引入小说,描绘了一幅现代荒原幻境。他认为人在现代社会中微不足道,任何努力都是于事无补的挣扎。《押沙龙,押沙龙》取自《旧约全书?撒母耳记》,《旧约全书?撒母耳记》讲述的是一段父子、兄弟、兄妹自相残害的故事;《去吧,摩西》取自《旧约全书?出埃及记》,这句话是上帝嘱咐摩西去埃及以及搭救身为奴隶的以色列人时所说的话。作者通过直接援引《圣经》为题目来为故事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入作品的情节或人物性格中

当读者阅读英美国家的著作,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模式:一个人思想堕落或罪戾深重,但经过落水或淋雨后,灵魂便得到洗涤而恢复纯净状态。水在基督教中的意义非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而要用水除去与生俱来的罪,以此求得新生。这一传统源于施洗礼的约翰。洗礼是上帝施行恩典的一种工具,让基督徒在众人(包括上帝、人、魔鬼)面前承认自己与耶稣基督出死入生,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因而,水的象征意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海明威的《向武器告别》等作品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主人公经过水的洗礼之后,得到“灵魂的再生”或“新生”。

《圣经》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在世界尤其是英美流传最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英美国家的许多作家善于利用《圣经》故事、基督教教义等为自己的作品增加深度和意蕴,因此,要真正地理解这些文学作品,读者必须认真阅读并且熟悉《圣经》。《圣经》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古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也是西方、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它的思想和哲理已成为人们意识的组成部分,它的语言也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宗教领域,渗透到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未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