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翻译意义

时间:2022-07-23 09:56:51

导语:日语翻译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日语翻译意义

一、在日资企业里,中国人和日本人进行交流时,会发现在各自国家被认为是常识的事情,在对方未必是常识。

这对于认为“日本”和“中国”是“同文同种”的人来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需要做相当大的努力,无论对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还是常驻中国的日本员工来讲,他们依然在品尝着这种苦恼。而经过几年日语学习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他们进入日企工作后,担负着帮助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沟通和协调文化冲突的任务。即使作为会讲日语的中国翻译,感到和日本员工之间的交流很困难的情况也不少。翻译本身是一项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工作,要说作为一名翻译所必须的能力,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能力。但是,光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一般来说,在需要翻译的情况下,会相应的出现相关的专业话题。为了正确的理解谈话内容,并将谈话内容进行整理并清楚的传达出来,翻译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面。毫无疑问,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和知识面是作为一名翻译所必须的最低条件。

以前的研究当中,有关于日本员工的适应方面的研究,但是却没有看到以日语翻译和日本员工为中心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考察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翻译和日本员工进行交流时,在非语言交际的哪些方面感觉到文化摩擦,即考察日语翻译在哪些方面难以适应。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日语翻译难以适应的问题点,希望能对日语教育中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环节,应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法有所参考。在商务日语课程上,教师一般只教授语言知识和商务礼仪,今后应注意导入这些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应积极给学生提供一些在日资企业实践现场翻译的机会,有意识地开设关于日资企业工作方式方面的课程。

另外,本文将要提到的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或许对日本员工和中国员工加深了解彼此的文化有借鉴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日资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交流。

再者,日资企业是一个特殊的异文化环境,考察翻译的异文化适应,也许能为跨文化交际理论注入一些新的内容。

关于日语翻译的非语言交际的调查研究,采取访问调查来进行。调查对象为在中国的日资企业里工作的40名日语翻译。日语翻译中,有的是在日本学习了日语回到中国之后成为翻译的,有的是从中国的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进入日资企业的。本文主要以毕业于中国大学日语专业的翻译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于2011年3月在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35名)和武汉丸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5名)实施。

三、调查结果

按照锅仓(1990)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是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语言以外的信息交换(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表明,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比语言传递的信息更具有冲击力。学习外语并且同时学习非语言的人并不多,所以在和有文化差异的人交流过程中,会有许多非语言代码领会错误的情况出现。本文主要从脸部表情、对人说话的距离、空间的使用方法、时间观念、说话时的音调几个方面来分析。

1.脸部表情

和中国员工相比,日本员工不轻易在他人面前表露感情。他们时常注意不要将愤怒、怀疑、后悔之类的否定表情表露出来,同时,也慎于表达他们欢乐、愉快等表情,任何时候都尽力维持一个温和的表情。在中国员工看来,日本员工的这种一贯温和的表情,在很多情况下,感觉缺乏表情,不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

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位日本领导指出中国员工部下工作上的失误,并且批评了他。可是,这位中国员工却笑眯眯的回答说:“今后注意。”看到这种笑眯眯的表情,这位日本领导更加生气了。这是由于日本领导不理解中国文化中笑的含意而引起的。在中国,有一句谚语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在犯了错误,请求对方原谅的时候常常是微笑着的。

在中国能够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但在日本,所谓的“公”和“私”的场合是被分开使用的,在公共场合感情的流露是受到限制的。能够展现出中日这种差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己被对方表扬的场合。日本人会用言语和表情来告诉对方自己是不值得赞赏的想法。但中国人,虽然看得出对方是假意的奉承,却还相反微笑着感谢对方。

中国人的这种态度在日本人看来是十分傲慢的。关于日本人对“笑”不可思议这一点,经常被当做话题。经常有心情悲伤却还强颜欢笑,明明是一个很严重的话题,却也还笑着讨论。在日本人看来,心情悲伤是自己的事情,是一种得自己承担并加以掩饰的义务,这对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行为。

对于联系中日两国的桥梁的翻译来说,微笑之类的表情是最简单的寒暄。即便只是一瞬间,表情也是一个能传达彼此感情的信号。当然,根据时间和场合,在必要的场合得做到面无表情。能够传达许多情感的脸部表情,换句话来说,有可能是在语言产生之前的“语言”。

2.对人说话的距离

人们在交谈中会根据双方的关系及交际需要保持不同的距离,根据时间、场合和对象与谈话方保持适当的体距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近体距离的感觉也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谈话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会直接影响双方的交际心理。霍尔(1973)将近体距离分成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亲密区在15cm到45cm范围之类,是父母和孩子,夫妻之间保持的体距,关系不亲密者不得进入这一范围,否则会产生不愉快感。

个人区从45cm到120cm,是在路上遇见朋友时的谈话距离。社交区从120cm到350cm,是从事商务活动和进行社交的距离。公共区超过350cm,是进行演讲,演戏等活动的距离。笔者的一位朋友在给日本员工当翻译时,日本员工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这位朋友觉得有些疏远就稍稍靠近一点,这时日本员工却无意识地后退了几步,以至于这位朋友曾经误解为这位日本员工讨厌他。日本员工有自己独立的私人空间,并且无意识地拒绝其他人进入该空间领域,当然该空间领域即近体距离感觉因人而异,总体来说要大于中国人。

中国有句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日本人来说,则可以说“身不正,则言不顺”。要想有效地进行交际,首先要摆正近体距离。日本人日常会话的标准距离为1m左右,即保证自己讲话时呼出的气息不能传到对方。而中国人与谈话方保持的体距比日本人要近得多,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站得过远显得不友好。

中日文化中关于体距的感觉同样也延伸到心理空间,汉语用“亲密无间”来形容关系亲近,而日本人崇尚“间”精神,即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跟他人过从甚密,以免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空间。

3.空间的使用方法

尽管日本人的近体距离比中国人要大,日资企业里的办公空间布局却是“亲密无间”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职员坐在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开放式空间,经理级领导不象中国的部门经理一样有单独的办公间,普通员工大约六个人分成两排面对面坐着,组成一个小岛屿形状,在一个广阔的开放式空间里,几个“岛屿”整齐地排列,经理的座位独立开来,正对着下属,抬头就能看到所有部门成员。在这样一个敞开式的办公空间里,有时一个部门内发生的事情,别的部门能迅速知道,相互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这也正符合日资企业内部重视“汇报,联系,商量”的组织形式。同事间说话的嘈杂声和其它杂音成为日常劳动环境的一部分,如果有隔板隔开的话反倒不自然。对日本员工来说,在说话的嘈杂声和杂音中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对中国员工来说却并非如此。中国员工会认为这样部门之间没有了秘密,若有不想让其他人知道的事情会很不方便,大都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区域。

日本人所青睐的这种“大房间”式的办公空间,使得同事们倾向于同一时间休息,同一时间抽烟,一起喝工间咖啡,更容易形成一个集体协作劳动的节奏感。

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相互之间信息的快速交换,便于复杂工作的完成,能促进集体合作和团结,明确以工作为中心的等级结构。从这点上来讲,“大房间”式办公空间布局真可谓用心良苦。

4.时间观念

采访时一位翻译这样说,严守时间是日本员工的很好的品质。而我们中国员工对于时间这个概念就显得散漫许多。

不少日本员工抱怨说中国员工“不遵守约定的时间”,“时间上松散”。虽然时钟显示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在如何看待时间这个问题上,文化不同,对待时间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根据霍尔的研究,时间的感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称为M时间,另一种称为P时间。

M时是严格遵守时间,按照工作时间表来实行计划。

P时则是重视人际关系,认为工作成就才是重点。那么,在日本文化中使用的是哪种时间呢?霍尔的研究表明,内部之间的交流使用的是P,和外部的人之间交流时使用的是M时间。与此相对,中国文化中使用的是P时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严格遵守时间的中国员工在逐渐增多。

中日双方在时间和工作速度方面的意识很不相同。也就是说,中国员工尤其是非管理层工作人员,想着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就完成了一天的义务工作。

另一方面,日本员工是一般职员也没有5点就回家的。无论有没有工作,没有日本人规定5点是回家时间。日本人认为与其回家,倒不如和同事以及上司之间在工作上保持一致的步伐。比起个人的时间管理和分配,日本员工更加重视根据集体工作的进度安排调整自己的时间。

在采访中,一位翻译说:“我在下班铃声响了之后立刻起身离开座位,被日本人总经理看见后批评我不愿意主动留下加班。我当时说:当天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为什么还要加班?总经理更加不高兴了。”

当然这种对于加班的态度跟两国的社会状况有关,在日本,家庭主妇专门在家操持家务,而在中国,夫妻双方一般都在工作,家务需要双方下班后共同分担。

5.说话时的音调

非语言交流中,特别是与语言的音声表现有关联的要素有副语言。副语言大致上分为音声性质和发声。音声性质包括,音调(声音的高低)、高低的幅度、速度、节奏等。语言和文化不同,说话时的音量音质也会各不相同。中村(2002)认为,“要说中国人属于哪种情况呢?是一个对于气味和声音极少有强烈反应的民族。”中国人讲话时的音量和音调,在日本人听来,会感觉为“口气强硬”,“大大咧咧”,“充满自信”。结果,日本员工误以为中国员工是很激动或者很生气的情绪。这样一来,即使中国员工只是单纯的询问某种情况向日本员工提问时,日本员工有可能觉得好像在受到责备。一位翻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中国员工大声打手机,不顾及周围的人,日本员工提意见说中国员工声音大,中国是一个自我主张的国家,希望不要在任何地方大声讲话,在吃饭时不要大声说话。”相反,日本人说话时声音小音量不足,因此,对于习惯了平时大声讲话的中国人来说,难以听清楚。

四、小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也逐渐增多起来,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去日资企业里从事翻译工作。翻译在一个日资企业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有值得去做的意义。但是,身为中国人的日语翻译在日资企业这样一个异文化中,能否顺利完成和在华日本员工交流的翻译任务受到质疑。本文以日语翻译为对象,通过对非语言交际的几个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中国翻译和在华日本员工交流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和烦恼。为了使翻译的不适应降到最低限度,学校方面应通过定期向日资企业派遣实习生,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场所;或者通过设置一些与日本商务相关的科目,让学生们掌握日资企业的商务礼仪。

作为日资企业一方,既然了解了作为日语翻译的重要性,就要重视翻译,不能忽视对翻译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还应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全新的经营文化。这种新的经营文化的形成只能依赖于互相交流,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另一方面,对于在华日本员工来说,不仅对中国的语言,同样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等的关心和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员工也要对日本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等持一种关心的态度,视具体情况,在翻译之前,将要翻译的大致内容向翻译详细的说明一下也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