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历史人物评价

时间:2022-07-20 02:50:15

导语:影视文学历史人物评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影视文学历史人物评价

在历史研究中,人物评价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数千年来,对于不少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从来都不曾有过一致,间或,还不乏空洞的责难和不切实际的翻案。近年来,影视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诸多争议,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各执一词,在谁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面目的问题上,相互指责。笔者认为,虽然影视文学作品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积极一面我们不应视而不见。影视文学作品贴近民众,再现历史的多元记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不仅包括以史为鉴的现实需要,也包括娱乐休闲的需要。现代人渴望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包括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尤其是历史名人的生活状态。但对广大民众来说,乏味单一的学校教材、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都难以成为满足他们求知心理的主要途径,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生动直接的方式;而影视文学作品正是以鲜活的人物个性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娱乐休闲的同时,向大众传播着历史知识。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上层人物,而是将视点转向非主流历史人物,诸如郎中、侠士、商贾,甚至乞丐,开拓了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视野,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成为民众认知历史的主渠道,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潜心钻研的史学论著。而且,有扎实社会背景的影视文学作品往往还是正统史学的有力补充。譬如,当正统史学褒扬美国内战中的北方军队时,一部《飘》令民众对南北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英雄林肯成了南方人调侃中如魔鬼一般的人物;南方的士兵成了保卫家园的热血青年;甚至忠心耿耿的黑人奴仆也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万恶的黑奴制度居然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而那些顽固推行奴隶制的人虽然注定无法成为历史的英雄,但他们中间也有不失为慈父和好将军的。再如,在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影片《啊,海军》中,还有一些日本社会上层压迫普通民众的画面。这些描述和记忆反映了历史中的一些真实片断,对于我们了解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国内局势不无帮助。如果我们把这些描述和记忆视为正统史学的补充资料,我们的价值观非但不会产生偏差,反而会更加全面。

虚构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理想、精神和个性张扬,否则生活将乏味许多。正如历史人物不可能个个都是“高、大、全”那样,我们也不可能强求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个个都既生动又真实。对于多元叙述甚至虚假叙述的容忍,正反映这个时代的宽容性。而且,这些“篡改”历史人物形象的叙述,或曰评价,折射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历史。随着时光推移,这些有意无意的炮制者本身也将成为历史人物,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视为洪水猛兽。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不可能完全真实,这就如史学中的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完全真实一样;尤其是当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是知名历史人物时,为了突出个性,人物形象往往陷入单一化、脸谱化。在去年热播的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叱咤风云、奢靡荒淫的多尔衮被描绘成为情所困的痴情男子;孝庄则虽然对多尔衮深情款款,但为了丈夫、儿子、大清朝的利益,走上了与多尔衮明争暗斗的道路。这种人物形象虽缺少史实依据,但反映了当代人对历史风云人物情感追求的认同,而且故事的基本线索仍可以算是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发挥。如果《孝庄秘史》、《走向共和》、《康熙王朝》等电视剧还有史料做基础,那么在时下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已经完全脱离史实,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愤怒。在《戏说乾隆》、《乾隆王朝》、《还珠格格》、《书剑恩仇录》、《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中,分别展现了不同形象的乾隆皇帝。以那部被不少专家视为“垃圾”,但却倍受观众青睐的《还珠格格》为例,这部纯属戏说的电视剧,将乾隆刻画成慈祥的父亲、痴情的君主,竟然以仁义之心宽容了不学无术却又生性善良的假格格。这种刻画方式当然远离史实,不值得提倡,但却反映了当代人向往皇室童话的心态,满足了一些观众的享乐需求。此外,其续集虽然依旧受到媒介的吹捧,但在一些地区却惨遇“滑铁卢”,这也反映了区域差异导致的对人物形象的不同认知。如果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及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再如商代的苏妲己,一提起她,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狐狸精”、“红颜祸水”,以及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负面词语。然而在林乃初所著的《妲己》一书中,“牝鸡司晨”的妲己却被歌颂成一个忠肝义胆、忍辱负重的侠女,与周武王等人还演绎出感人的爱情故事。从对妲己的不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现代人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束缚,提倡男女平等,所以世人不再片面地将罪责推到女人身上。可以说,特定时代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寄托在历史人物身上,因此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虽然并不真实,但也能折射出那一时代的特点。

历史就像一具多棱镜,从不同的层面、角度阐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况且一些历史人物距今数千年,历史资料缺乏,很难还原人物的真实面目。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历史人物现代气质,拉近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的距离。应减少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由于观众不是历史学者,他们看完影视文学作品,往往容易接受其叙述,将剧情视为历史,并且容易接受融于其中的编导的价值观。因此,作为公众人物的编导,在设计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名人的形象时要考虑到其作品的社会效应,不能凭自己的好恶随意加以编排,而应该在现有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演绎,人物性格应在符合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展开;当然这里的史料应该是经过科学考证的。对于在评价上有分歧的人物,编剧当然可以任选一种叙述方式,但也不能不考虑哪一种叙述更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如果编导纯粹凭籍自己的想象而不遵从史实,就不应打历史正剧的招牌,不妨效仿港剧,堂堂正正地在屏幕上打出“本剧纯属虚构”的字样;或者采用影射的手法,避开具体朝代、人物。这样既可以给编导更多的发挥个人想象力的空间,保持故事的生动性,也不至于使观众误把“戏说”当历史,落下篡改历史的恶名;而且略有历史常识的观众看到剧情时也能明白故事影射的是历史上的哪些人物。

当然,为了提高民众的审美观,引导正确的历史观,我认为影视文学作品在涉及评价历史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喧嚣的背后,应该留给历史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空间,如果没有了真实的记述,将是人类永久的悲哀。虽然我们的叙述,无法与历史人物的原貌完全吻合,但我们至少应该避免媚俗与逢迎,使其尽量接近历史人物的原貌。其次,应该考虑到民众的感情与接受力,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没有尺度。我们可以说创作者有权以多元的方式思考问题,但不代表他有权不加选择地传播其作品。比如,影视文学作品不应将残酷的战争描绘成田园牧歌。再次,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都非高高在上的审判家,每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都是有时代局限的,往往受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环境、成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定性,与其单纯讨论他们是忠是奸,不如尝试理解前人,注重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思想与行为、个性品格与政治心态等的解释与分析,并以此来揭示时局变化,探索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