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东巡文学

时间:2022-07-13 02:07:11

导语:清帝东巡文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清帝东巡文学

清帝东巡即清代四位帝王(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出于拜谒祖宗陵寝、考察吏治、视察军事防务等目的,先后出巡清朝发祥地———兴京(今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盛京(沈阳)、吉林等地。兴京为满清发祥之地,盛京为满清开国之都,永、福、昭三陵分别座落在兴京、盛京两地。清朝一代,四位帝王曾九次东巡兴京,十次东巡盛京,又据《清通典》《清圣祖实录》,康熙六十年,曾派第四子胤禛(雍正)等人代谒祖陵。清帝东巡文学即指清帝东巡期间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是研究清帝东巡活动的重要文献。这里不仅有帝王即兴题咏的巡游墨迹,还有扈从臣僚恭和御制的诗文以及他们的观感性游记。东巡路上,皇帝及扈从们欣赏沿途的秀美风光,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理政观风,参加各种展谒祖陵的祭祀活动,在此期间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东巡途中,壮美秀丽的山川风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以及曾经硝烟弥漫的萨尔浒战场,激发了皇帝及扈从们的灵感,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此外,东巡的皇帝在展谒祖陵、缅怀先祖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忘即兴挥毫抒发他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勃勃雄心。东巡文学作品中,清帝主要有御制诗、文、赋等,此外,还包括一部分扈从臣僚的奉和之作。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清帝东巡文学的构成进行描述和说明,从中归纳和揭示出清帝东巡文学的思想倾向,并从文化资源利用的角度探讨其价值。以下将从文学构成、思想倾向、实践价值等三个方面对清帝东巡文学进行描述与说明。首先我们来看清帝东巡文学(以下简称东巡文学)的文学构成,这里主要从文体、作者二个角度来剖析东巡文学并对其进行归纳。

一、东巡文学的构成

东巡文学是清帝东巡期间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从现存文献来看,东巡文学主要有诗、文、赋、游记等,创作主体多为东巡帝王及随行扈从,其内容多样,主要有叙史、怀古、咏景、抒情、记事等。经过整理归纳,首先将东巡文学的文体构成概括如下:(一)东巡文学的文体构成东巡文学的文体大致可分为诗、文与赋以及东巡游记三大类。其中诗作为东巡文学的主体是诗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东巡诗作中,又以帝王所作之诗居多。以下我们分类描述:

1.诗自古文人骚客喜好借诗言情,清王朝东巡帝王亦是如此。据统计,东巡期间帝王所作之诗大约五百余首,主要涉及咏史、咏物、借景抒怀等方面,内容多样,风格各异。其中歌功颂德、赞颂大清创世伟业的诗在这些御制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如《萨尔浒》、《三关》诗、谒《永陵》等。康熙于第一次东巡时作《萨尔浒》,诗云:“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挥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狂飙。”[1]3既抒发了对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崇敬之情,于字里行间中又可看出作者本人继往开来、再创伟业的雄心壮志。此外,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也都曾以《萨尔浒》为题赋诗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三关》乃乾隆十九年第二次东巡途中所作,此“三关”为建州三关,是当时后金防御的重点,乾隆作这首诗引用了建州三关的满语名称,即雅尔哈、代岷、扎喀,是对三关名称最早以及最权威的解释。乾隆于诗中阐述了大清创业之艰辛及其对大清未来美好前景的殷切期望。此外,嘉庆皇帝因循旧制作有《过三关得句》《过三关纪胜》二首;道光皇帝亦有一首《三关》。永陵为清王朝爱新觉罗氏先祖之陵寝,是清帝东巡祭祖的第一站,除康熙帝首次东巡未到此地外,历代东巡帝王每次东巡祭祖必先祭拜永陵,拜谒之后或由感而发,或遵循惯例,必有所作。如康熙作《告祭永陵》诗,借景抒情,不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宏愿,也表达了一代帝王对江山的挚爱之情。帝王之作,用词考究之余不免过于偏深,文章歌功颂德之外又不免夸大,但诗中流露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人民深切眷恋之情感却是真挚、热切的。扈从所作之诗,大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却又不乏妙笔佳句,因为是奉和之作,所以大都沿用原韵,且诗作内容亦须沿袭帝王之作,但由于个人观感不同,所作之诗在风格特征上也有所差异。如高士奇所作《恭和御制告祭永陵》与康熙原作相比,则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其中,“五丁凿后山容舞,千顷奔来水势腾。”[1]14写出了陵园周边的壮丽景色,而“雪色远迎仙仗过,松枝低拂玉舆升。”[1]14则用拟人的手法再现了隆重的祭典仪式,用语更为生动。

2.文与赋文与赋是东巡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体。东巡文学中文与赋的数量不多,据现有资料统计,东巡文学中共有文、赋五篇。乾隆所作三篇《盛京赋》《文渊阁记》《神树赋》;嘉庆作二篇,分别是《盛京颂》以及《再举东巡展谒三陵大礼庆成记》。其中,乾隆的《盛京赋》和嘉庆的《盛京颂》旨在追忆满清发祥史、歌颂先祖丰功伟绩、记录盛京的山川风貌,尤其是乾隆所作《盛京赋》堪称长篇巨制,在当时名扬海外;《文渊阁记》则阐释了《四库全书》四个馆藏地名称之来历,是研究四大藏书阁的珍贵史料;《神树赋》借永陵所传神树之传说,借古喻今,阐明作者对人生的态度。这五篇文、赋皆出自帝王之手,从内容上看,帝王之文、赋主要为歌功颂德、托物言志;就整体风格而言,多为气势磅礴、铺张扬厉之作。

3.游记东巡文学中的游记皆出自扈从之手。据现有资料统计,现存东巡游记四篇,分别为高士奇所撰《扈从东巡日录》、南怀仁所作《鞑靼旅行记》、杨钟义作《嘉庆东巡记事》以及何汝霖的《沈阳纪程》。这些游记详尽描述了东巡帝王的衣、食、住、行,大到东巡大事记、行走路线,小到皇帝每餐的用膳情况,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其中,高士奇所撰《扈从东巡日录》记载最为详尽,正文之前附有五篇小序,除高士奇自撰一篇外,其余四篇分别为高都陈廷敬、京江张玉书、扬州汪懋麟、秀水朱彝尊所撰。这部游记从康熙二十九年东巡之始记录,按照时间顺序,载录了康熙此次东巡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部游记还是一部颇具史料价值的风土人情考,记行之余也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山川风物、历史古迹、名人佚事甚至对一些奇特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名称及用途亦作了详细的考证,如“萨喇,木板鞋也。长尺许,以皮靸之。历雪碛峻岭,逐兽如驰。……法喇,扒犁也。车而无轮,犁而有箱,载不以盈,险不以倾,冰雪时利用焉。”[2]639-640此外,其中还录有康熙于东巡期间即兴吟咏的诗作以及高士奇的奉和之作。东巡游记为我们今天从事清帝东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持。

(二)东巡文学的作者

清帝东巡文学的作者主要有皇帝及其扈从大臣,其中以东巡皇帝创作的作品居多,是东巡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1.东巡皇帝清代东巡皇帝有四位,即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东巡皇帝是东巡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东巡四位帝王均为饱学之士,康熙皇帝文武兼备,三次东巡留下了数十首诗文墨迹;乾隆皇帝雅好文学,他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是四位东巡帝王中作品最多的一位。他们的诗文气势磅礴、语句精致、考究,但其中无不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的眷顾以及对平淡、闲适生活的向往。在康熙皇帝东巡御制诗中,数量最多的当数描写山川风物、借景抒情的诗作,如《玉田》“:徐无山下水涓涓,几道横流灌玉田。驱犊荷锄农事作,五风十雨卜丰年。”[2]473此外,《江中望雨》《杏山晚眺》等皆属此类,这类诗作,用词婉约,情感细腻,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颇具英雄气慨的帝王之手。乾隆皇帝是东巡四位帝王中诗文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他自诩文学造诣较高,每次东巡都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除循制所作诗文之外,但凡巡游时路过的名胜古迹都能在其诗作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姜女祠》。此外,《夷齐庙即事》《大凌河》《过辽阳》《文庙》等,皆属此类。清王朝嘉庆、道光时期,国力大不如前,康乾盛世景象亦一去不返,所以大规模东巡祭祖的次数也明显减少,嘉庆皇帝在位期间东巡祭祖两次,道光皇帝仅一次。在文学创作方面,嘉庆、道光的东巡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较康熙、乾隆二帝相去甚远,多为因循旧例而作。

2.东巡大臣清王朝东巡扈从中至今尚留有作品传世的主要有爱新觉罗?胤禛、张玉书、高士奇、南怀仁、刘纶、金德瑛、汪由敦、张祥河、杨钟义、何汝霖等。爱新觉罗?胤禛曾于康熙三十七年作为扈从随父东巡并作《侍从兴京谒陵二首》,描写了他随皇父祭陵的盛大场面。高士奇、南怀仁、杨钟义、何汝霖等人不仅有诗作传世而且各自撰写了东巡游记。扈从之作不一定都是应制奉和,如张祥河的《上夹河》《古鲁村》二首便是寓情于景,有感而发。

二、东巡文学的思想倾向

从东巡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四个方面的思想倾向,即满清发展史的浓缩、白山黑水风貌的写真、大一统功业的赞颂以及满族民族风俗的写照。以下将分别加以叙述。

(一)满清发展史的浓缩

满清兴起于启运山下、苏水河畔,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传说,这些传说也成为东巡文学的创作题材。如流传已久的神树的传说,据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福满的骨灰匣曾长在这棵老榆树上,因而这棵树被誉为神树。乾隆皇帝所作《神树赋》借用了这则传说,文曰:“爰生神树,非柏非松。根从天上分来,想银河之历历;种岂人间所有,郁佳气之葱葱。……是以诚垂大清之笃,佑庇万叶而多余者也。”[1]66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帝赋予这个传说更多的神话色彩,通过渲染神树的不平凡来暗示满清王朝承天应命、天命所归。此外,在东巡文学中也有以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为题材的作品。萨尔浒大战是明朝与女真的第一场战役,在满清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古战场旧址在今抚顺东萨尔浒山,自康熙帝始,清代东巡四位帝王每次巡幸至此,仿佛因循惯例一般,都要做诗抒怀,歌颂先祖,激励后辈。除康熙帝所作《萨尔浒》外,乾隆皇帝亦作有三篇以萨尔浒为题的诗文,还有嘉庆皇帝所作《萨尔浒咏事》二首、《回跸过萨尔浒再咏》以及道光皇帝的《萨尔浒敬纪》。扈从亦有以此为题的作品,如张祥河所作《雨夜度萨尔浒》,这首诗共计三十二句,详细描述了萨尔浒大战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今天更为形象的了解这段历史。

(二)白山黑水风貌的写真

清王朝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御制诗赋中对关外山川风貌的描述极多,如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兴京时写过一首《三关》诗,首次刻画了建州三关的雄姿,诗曰“:第一关名雅尔哈,天阊虎豹雄神州。第二代岷极险绝,雕鹗到此还应愁。三关扎喀逮边壤,一成之旅怀前猷。”[1]90这首诗是对三关名称最早、最权威的解释。乾隆于四十三年东巡时又作《盛京土风杂咏十二首》以及《盛京土产杂录十二首》,用来记录盛京的风物、特产。嘉庆亦作诗歌咏满清发祥地,题名即为《赫图阿拉》“:横甸在南郭,土城遗址存。邠岐缅文德,镐洛度周原。建国规模始,卑宫俭朴敦。大清发祥始,旧迹示曾元。”[1]173这首诗介绍了赫图阿拉的地理位置,描写了关外残存的土城遗址。马尔墩岭位于“三关”中的第二关代岷关,此地雄伟险峻,道光东巡时路过马尔墩岭曾作诗一首,题为《策马过马尔墩岭》,诗云:“岩天高峙万山中,险峻天成气象雄。回首瞻依增恋慕,白云红叶净长空。”[1]255这是道光皇帝东巡御制诗中鲜有的咏景抒情诗,描写了马尔墩岭雄险秀美的景象。帝王诗作往往大气磅礴,借咏景来抒发自己的宏图壮志。扈从之作则少了一些霸气,多了一分清丽,且其中不乏歌咏山水风物的作品。如张祥河的《古鲁村》《夏园》《上夹河》等皆属此类。此外,扈从所作东巡游记中对关外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也描写得非常细致。

(三)大一统功业的赞颂

皇帝御制诗中,为祖先歌功颂德、赞扬大一统功业的诗特别多。嘉庆皇帝曾作《恭谒孝陵》,诗云:“天开大一统,应运圣皇兴。寰宇永安定,元孙凛继绳。仔肩荷恩佑,基命勉躬承。瞻望明楼表,松云佳气凝。”[2]581他不但在谒孝陵时作诗歌颂先祖大一统的丰功伟绩,还以此作为教育后世子孙的范例,他在《继思斋示诸皇子》中这样写道:“皇清大一统,天命建鸿基。缵武宜勤习,修身戒怠疲。毋忘今日训,永继昔年思。勖尔诸昆季,同心固本支。”[2]573嘉庆皇帝统治期间,清朝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败,他的诗文已经不像康、乾二帝那样雄心勃勃、气势恢宏,他深知自己无法创立像祖先大一统伟业那样的功绩,所以,除了在拜祭祖先陵寝时祈求先祖保佑国泰民安外,只能作诗教育子孙要勤学修身,齐心协力保住祖宗留下来的千秋基业。综观清帝东巡御制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康、乾二帝虽皆以追忆祖先为基调,但不乏气势磅礴、辞彩绚丽的咏景、抒情之作,至嘉庆以后诸帝所作,则都以赞扬满清大一统功业、歌功颂德为主,多是遵循旧例而作。

(四)满清皇家礼俗的写照

清帝东巡是清朝皇帝拜谒祖宗陵寝的祭祖活动,因此,东巡文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满清皇家的祭祀礼俗。康熙二十一年东巡,先至盛京祭福、昭二陵,后又到兴京祭永陵,途中所作《三月初六日告祭福陵恭述十韵》《初八日告祭昭陵恭述十二韵》和《三月十一日雪中诣永陵告祭》描述了这次展谒三陵的祭祀活动。嘉庆二十三年东巡祭拜三陵后,作《再举东巡展谒三陵大礼庆成记》,这篇文章从清宁宫拜祭神灵、谒陵大礼、祭品陈设、崇政殿朝会等几个方面对此次谒陵祀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叙述。此外,东巡文学对满清皇家宴请礼俗亦有所描写。通常情况下,待祭祀礼毕,皇帝入盛京宫殿接受官员朝贺,之后在崇政殿举行盛大的筵宴,其间各种典礼仪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康熙曾作《告祀礼成宴诸臣于旧宫》、乾隆作有《十月朔日宴宗室群臣于故宫》以及道光所作《大政殿御宴作》等作品皆描绘了满清皇家筵宴的盛况。

三、东巡文学的实践价值

东巡文学产生于清帝东巡的旅途中,皇帝和扈从们将所见所感记之于笔墨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巡文学作品。透过东巡文学作品,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携众臣僚浩浩荡荡东巡祭祖的情景。清帝东巡文学不应只被著录于书卷中,而应在现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经济、文化价值。

(一)丰富东巡御路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内容

清帝东巡文学具有文化旅游方面的开发价值。东巡文学作品伴随清帝东巡活动而产生,皇帝及扈从大臣们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要吟诗作赋以示纪念,因此,东巡文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清帝东巡的路线进而开发以“东巡御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具体可将清帝东巡的两条线路做成科考旅游产品,以团体游和自助游两种方式提供给消费者。除此之外,皇帝及其扈从在巡游过程中以游记等方式记录了关外的山川风物,为我们探究其时关外的风土人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我们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以还原关外土风、物产为目的包装为民俗旅游产品,配合“东巡御路”旅游项目一起投放到旅游市场,使消费者在领略风景秀美的御路风光之余也可以感受到独具关外特色的民俗风情。由此可见,东巡文学可以丰富东巡御路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内容。

(二)打造以清帝东巡为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东巡文学可以为打造以清帝东巡为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提供史料支持。皇帝及其扈从所作诗文、游记,对东巡出游的生活、沿途风光、祭祀活动、皇家筵请活动以及其它重要事件等皆有描述,尤其是游记对这方面的记录最为详细,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清帝东巡的历史材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整合,创作以清帝东巡为历史题材的剧本并将其投入到影视剧、记录片、科教片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中,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清帝东巡及东巡文学。因而,以清帝东巡为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对于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具有现实意义。

(三)东巡文学是研究一宫三陵的第一手史料

一宫三陵指盛京宫殿(即今沈阳故宫)以及永、福、昭三陵。东巡文学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以一宫三陵为主题的诗文,为我们研究一宫三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自康熙帝始,赋诗作文以祭祖先的传统一直沿续下去,康熙作有《福陵颂》《昭陵颂》;乾隆四次东巡,每次均作谒三陵诗,以祭祖先;嘉庆、道光二位皇帝亦遵循先朝旧例,谒永、福、昭三陵时赋诗祭祖。盛京宫殿是满清先祖生活过的地方,清朝四位皇帝东巡至盛京都要在此举行祭祀仪式、宴请地方官吏,东巡文学中也有许多以宫殿中的主体建筑为主题而创作的诗文,如康熙的《盛京旧宫》;乾隆的《御崇政殿》《大政殿》《登凤凰楼》《颐和殿》《大清门》《题迪光殿》《保极宫》《题文溯阁》《嘉荫堂》《仰熙斋》;此外还有嘉庆的《清宁宫有感》以及道光的《清宁宫敬纪》等。上述这些诗文对于一宫三陵的描述甚为详细,是研究一宫三陵的重要史料。

总之,东巡文学是清帝东巡所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研究清朝四位皇帝东巡祭祖活动的重要文献。通过对东巡文学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仅能够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倾向,还可以再现清帝东巡的壮观景象,从而将其运用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实践价值。此外,东巡文学对研究其时的满蒙关系亦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