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时间:2022-07-13 09:58:05

导语: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对文学中语言表达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其认知水平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理解起来更难,在引进翻译的外国童话故事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引进翻译童话故事必须照顾到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间的隐喻方式与内涵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适用于少儿的童话故事的引进翻译的策略。

1隐喻

隐喻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他说过最伟大的事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传统的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特征和一种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提出的现代隐喻理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即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提出的“映射论”,从隐喻的相似性入手,通过“跨域映射”的思维方式,实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转换。[1]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即人们有意识地尝试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和当前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相似点或共同特点的事物,并用各种关于已知事物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获知当前事物的特点。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形式,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与知识经验、思维密切相关。

2童话故事中的隐喻

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都可以算作是童话的一种。人们在进行童话创作的时候,往往把儿童的认知水平考虑在内。对儿童不易理解的事物往往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能让儿童理解的目的。

2.1童话

童话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创作的文学体裁。童话往往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采用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塑造鲜明的个性形象,以达到反映现实生活和抑恶扬善的精神,实现教育目的。童话可以让儿童在娱乐中长知识,领略生活的乐趣,追求美好的事物,判断善恶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2童话中隐喻的特点

童话故事其实是一种隐喻的存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含意。故事中的各种角色所具备的特点:勇敢或怯懦、善良或虚伪、忠诚或自私等等,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喻体,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经典人物或动物,如灰姑娘的勤劳善良、丑小鸭的努力进取、不懈追求等等,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带给儿童精彩纷呈的故事并用精炼的语言为儿童揭示深刻寓意。

3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与隐喻理解

3.1儿童及其认知能力

儿童,根据《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广义地说,0~18岁的人类个体都可称为儿童;而狭义的儿童期是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时期。”[2]新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界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把儿童文学划分为三大块:(1)幼儿文学,主要供幼儿期(3~6岁)儿童阅读欣赏;(2)儿童文学,主要供儿童期(6~11,12岁)儿童阅读欣赏;(3)少年文学,主要供少年期及青年期(11、12岁~16、17岁)儿童阅读欣赏。本文主要以第二类,即儿童期儿童文学为例进行隐喻翻译分析。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并指出儿童在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能够逻辑思考自己能看到或触摸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到了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开始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傅统先,1980)。心理学家戈登纳和维纳的实验结果也分析了类似观点,即可以把整个“儿童”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不能分辨隐喻话语的阶段和基本可以分辨隐喻话语的阶段,即大致6岁左右的儿童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而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大致理解较复杂的陈述,但也只停留在基本联系隐喻所关联的两个不同的事物,看到他们似乎具有的共同点,仍无法完全吸收隐喻话语的深入含意。同样,霍尼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3至6岁的儿童只理解字面的物理意义,7至9岁的儿童可以将这些词用于人,只有11岁的儿童才能明确地将两种不同的用法联系起来。

3.2儿童隐喻理解

束定芳教授在其《隐喻学研究》中给出下例:原文:Aftermanyyearsofworkingatthejail,theprisonguardhadbecomeahardrockthatcouldnotbemoved.译文:在监狱工作了多年以后,这位监狱看守变成了一块轻易不会被打动的顽石。[4]214对于这个隐喻句子,儿童往往会倾向于想象某种与句子描述相符合的事物状态,比如,想象这个监狱看守被巫婆或国王变成了一块石头等等。但八岁左右的儿童则会逐渐意识到这个监狱看守在某种意义上“像”一块石头,直到十岁左右,儿童才能意识到该隐喻描写的是监狱看守的性格特征,但这仍然与这个隐喻最初的意图有一定的差距,石头会让他们联想到这个监狱看守脾气不好,很会发怒等等。只有再过一段时间,他们才能准确理解这句隐喻含意。这句话不妨把隐喻意义翻译出来,译为“在监狱工作了多年以后,这位监狱看守不再同情犯人,而是认认真真地严格看管他们。”

4隐喻翻译

许多学者在研究隐喻时,提出了很多精辟的隐喻翻译策略。如阮敏(2009)根据心理学上的“通感”原理[5]52-55,提出童话故事中隐喻翻译应采取“通感”的翻译方法;刘法公教授(2007)提出,在翻译英汉隐喻时,要注意喻体意象的转换[6]47-51,等等。但无论隐喻翻译策略如何,我们在翻译儿童文学隐喻时,不能不把儿童读者考虑在内。仅仅把儿童文学隐喻表达从外文翻译为中文是不够的,我们要从儿童本身特点出发,对隐喻表达做出适当的处理。译者在翻译童话作品中的隐喻时应该结合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做到以下三项策略:策略一:语言表达的处理1.1加强词汇的运用①口语词汇语言表达的口语化在翻译童话故事时非常关键。一个英语单词对应多个中文词汇,但是,儿童读者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童话故事在隐喻翻译时的选词要符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特征,要选择儿童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简单易懂、亲切明了的口语化语言,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易于儿童接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感悟能力。例如,在译文《青蛙王子》[7]中,当青蛙拍打公主的门要求进屋时,魏以新用了较正式的词语如“胆战心惊”和“轻视”喻指当时小公主对待青蛙的惊慌和鄙视的态度,但并不一定所有的儿童小读者都能正确理解这两个词。不如用“害怕”替换“胆战心惊”;用“看不起”替换“轻视”。②叠音词叠音词本身就具有音乐性,给人以声音的美感,此外,还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儿童语体中,叠音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童话故事译文中叠音词的适当使用,可使译文更易于被儿童读者所接受。赵元任在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时大量运用了“偷偷、昏昏、瞧瞧、望望、乖乖”等叠词,让译文童趣盎然的同时,也巧妙地处理了文中的隐喻表达。如:原文:…andAlicecouldonlyhearwhispersnowandthen…译文:……阿丽思只听见有时候他们打喳喳;一会儿听见说……[8]29这里赵元任把兔老爷和仆人之间的“whisper”翻译为“喳喳”,中文里“喳喳”即喻指人们之间小声说话。③感叹词感叹词是用来表示说话时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词。通过感叹词的应用,可以传达出人们语气和情感中的喻指意义。原文:…forIknowallsortsofthings,andshe,oh!Sheknowssuchaverylittle…译文:……因为我懂得许许多多的事情,她是嗳呀,啧啧啧,她是什么都不知道![8]10这是阿丽思掉进兔子洞,亲眼见到很多怪事后,怀疑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别的小朋友时说的一番话。译本使用感叹词“oh”和感叹语气来表现她喻指她的伙伴—梅贝尔没有她“知识丰富”时,流露出的骄傲之情。1.2简化句子结构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和外来新事物的发展阶段,他们受自己认知能力水平的限制,在理解过程中会产生“理解的混沌状态”[9],即儿童在理解一个句子时,会把句中所有的困难单词都忽略掉,只把熟悉的单词联系成为一个一般的格式,用这个一般的格式来理解他原来不理解的那些单字,这种理解当然会产生许多错误。再者,阅读时儿童记忆持续时间不如成人长,翻译隐喻时,最好是拆长句为短句,短句用得得当,不仅译文生动,也方便儿童理解。原文:…findingitverynice(ithad,infact,asortofmixedflavorofcherry-tart,custard,pine-apple,roastturkey,toffy,andhotbutteredtoast)…译文一:……那味儿倒很好吃(有点象樱桃饼,又有点象鸡蛋糕,有点象菠萝蜜,又有点象烤火鸡,有点象冰淇林,又有点象芝麻酱)……[8]6译文二:……味道很好,它混合着樱桃馅饼、奶油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盒热奶油面包的味道……。[10]7李汉昭译文直接把划线部分处理为“混合着……的味道”。若儿童因为理解的混沌而忽略了“混合”或只记忆了句子一部分内容,或许会理解为瓶子里装了樱桃饼等这许多美味的食物而不是那液体尝起来有这些美食的味道。赵元任译文把这长句译为“有点象”“又有点象”六个明喻小句子,儿童在读的时候甚至可以想象,阿丽思喝的东西是多么的美味,所以她很快就喝完了。策略二:文化意象的处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在表达同一意象时,会选用不同的喻体。比如dragon(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圣物,精神的象征,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它却象征着危害人们的恶魔。再如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大相径庭的翻译,如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等。因此,翻译时做到把原文中的陌生概念翻译为译入语读者熟悉的概念,更便于读者理解。原文:…herheartheavedinherbreast;shehatedthegirlsomuch.Andenvyandpridegrewhigherandhigherinherheartlikeaweed,sothatshehadnopeacedayornight.(《白雪公主》)译文:……她痛恨她,忌妒和骄傲像一把野草在她心里越长越高,使她日夜不得安宁。[7]158这里,译者可对“妒火中烧”做更细致的剖析。东方文化中,人们习惯用“火”来形容嫉妒之情。原文中用“weed”(野草),是因为西方文化认为野草是让人无法容忍和寝食难安的东西。所以,不如把“野草”译为“火”,即嫉妒和骄傲像一把烈火,在她心中熊熊燃烧,使她日夜不得安宁。策略三:插图注释就儿童文学该如何翻译,有很多种翻译方法,其中归化和异化一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两种方法各有优势。这里仅以儿童文学异化翻译为出发点。采用异化翻译儿童文学的出发点是儿童希望读到的译作是原汁原味的,或者是能最大限度保留和体现异国特色的。尤其是在翻译童话故事中的隐喻时,译者要达到文意并茂,一箭双雕的效果,展现异域特色的同时,结合插图或注释来帮助儿童读者理解。鲁迅说过“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的原则。比如在格林童话中,FaithfulJohn里出现的喻指聪明的“raven”(渡鸦)。渡鸦是鸦科鸟类中体形较大的一种,也是鸣禽中最大的鸟,嘴形粗大,和其它乌鸦区分明显。而渡鸦一直是聪明的代名词,故事中的渡鸦即是如此,给忠实的约翰以预言和启示,能让约翰在各种关键时刻救下国王和王后。所以,译者最好在译文中附上渡鸦的图片,以让儿童读者认识到乌鸦和渡鸦的区别。注释可以用来解释外来的文化表达,不会让儿童读者不知所云。如哈利•波特中的“麻瓜”,即喻指世上不会魔法、不相信有魔法的死硬派。译者在第一次出现“麻瓜”这个词时,给予上述注释,来帮助儿童读者理解。

5结语

根据儿童读者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特殊性以及儿童对隐喻理解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作品,向儿童读者传达外来的新知识,译者们在翻译时应做到从儿童读者出发,译出儿童读者喜闻乐见的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