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影视史料教学

时间:2022-07-11 11:35:23

导语:文艺影视史料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艺影视史料教学

学生经常说“我爱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一度成为历史教学的无奈。时下学生所爱的“历史”多为历史穿越小说、历史穿越剧等文艺影视一类的史料。史料,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更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载体;而对史料真伪的鉴别、认识的深浅,则是衡量历史认知水平的依据之一。文艺影视史料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法反映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但文艺影视作品多存在虚构、夸大的成分,不能同历史的真实划等号。如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强烈的爱憎情感,并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让其服务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求真求实,用之有据

在教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关于“城市”一节时,我引用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然后设问:(1)你从上述诗句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坊和市为什么要分开?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我设计这些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确:在唐代,“市”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可学生的回答却有些令人意外。一位学生说:“老师,在长安这个大城市,‘市’集中在一起布局规整,能买到生活所需,说明唐朝已有了‘购物中心’,商品经济很发达”;另一位学生却提出疑问:“老师,全城都要在仅有的‘两个市’才能买东西,太不方便了!”我仔细一想,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再研读材料,诗中的描述是否真实?查阅资料后发现,长安城“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实行宵禁。商业多集中在东西两市,其他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白居易的诗文用比拟、夸张的文学手法意在突出长安城规模宏大规整,因此把它作为唐朝已经有了一站式“购物中心”或几十万人的大城市只有“两个市”的依据就不妥了。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甄别史料的可信度,多角度权衡该材料使用是否恰当,不能轻易把文艺类材料用做解释历史的依据。

二、以小见大,用之有法

历史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史料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要辨别区分历史小说中的可信与不可信内容,并加以合理使用。即使是虚构的情节内容,也应该深入挖掘并利用其背后的历史价值。从现实生活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史料分析鉴别便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如学习“宋代城市的发展”内容时,可以借用电视剧《新水浒传》中的情节设计问题:剧中描述北宋时期的人物买酒住店、石秀面街开肉铺、称干货、买胭脂,都言必称价,并与《清明上河图》、《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基础上得出宋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结论。又如学习“明清商业的发展”内容时,可以借用《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一节,小说的主人公徽州商人程宰,到辽阳为商,由于亏光了老本,只好为别人掌管账目,勉强度日。一日他有幸得到海神的帮助,躲过灾祸发财致富,衣锦还乡。从徽商发展的历史看,其致富过程十分艰辛,但明代文学作品出于对政治黑暗的无奈,有时回避现实,以求解脱,对徽商致富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与夸大,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会进步的力量,神仙都来帮助徽商,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成为历史的趋势。这个案例中,用小说与当时文献资料相印证,说明小说夸大虚构的情节中也蕴涵着历史的真实。从教学角度上讲,通过这类史料的探究,在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鉴别和解释史料,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三、此处无声胜有声,用之有情

文艺影视如聚焦镜、镁光灯,通过特设的场景、生动立体的形象、饱蘸着创作者爱憎的语言来赞美真与善,鞭挞假与恶,文学艺术所创造出的世界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历史教学中,文艺影视史料在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上效果尤其明显。如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抗日战争一节时,我在屏幕上显示两幅照片:“1937年侵华日军活埋南京的平民”“一棵被炸断烧焦的老树”,再用以打字机的效果显示前苏联诗人鲍罗杜林所写的一首小诗:“刽子手……/充满了绝望神情的眼睛。/孩子在坑里恳求怜悯:/‘叔叔啊,/别埋得太深,/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整个课堂上一片寂静……情感教育此时无声胜有声!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解释。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史料设置情境,让学生感悟所蕴涵的情感,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在历史教学中,用历史视角去鉴别文艺作品,厘清文艺影视史料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情况的真与假的反映,选择恰当时机和形式将其引入历史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和体验的空间,在提高学生理解历史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爱历史”,更“喜欢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