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产生背景及曲折道路

时间:2022-07-10 08:44:27

导语:网络文学产生背景及曲折道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文学产生背景及曲折道路

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历经20年发展壮大。现已呈现出气势如虹、蔚为大观的万千气象;而理应伴随网络文学创作共生共进的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网络文学理论却显得薄弱和萧条,底气不足;且不说批评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就连一本普及性的“网络文学概论”也没有。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和研究,仅只零星地出现在网站的(微)博客和散见于专业文艺性报端或学术性期刊,远未形成气候。由此可见,作为网络文学重要两翼的网络文学创作和网络文学理论是极不相称和极不平衡的。其实,穿越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风光的一面,可以窥见文学界对网络文学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甚至极端指责、质疑的尴尬的另一面;个别网络作家因为纠结于不休止的“非文学”争论,已经注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损害。的确,围绕网络文字的文本知识和文本理论,从历史的视角考察网络文学的产生、网络文学的身份含义和特征、网络文学的现状和发展,从比较的逻辑分析网络文学的质量和水平、网络文学的影响和价值、网络文学的现存缺陷及其发展前瞻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力求系统地诠释网络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地评估网络文学的得失价值,科学地预见网络文学发展的方向,不仅可以给读者(网民)阅读(浏览)网络文学作品提供富于启迪意义的理性导向,而且使从事网络写作的网络文学作家由于受到理论界的关注而享受到应有的尊严,更重要的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构建有别于传统文学而属于网络文学自己的美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而给网络文学的生存提供更加丰厚的土壤,同时也为网络文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有利于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的主流,并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研究网络文学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在于此。

一、网络文学的产生———世纪之交的写作革命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由观念形态向技术形态过渡和转型的社会。在这里发生的每一项社会变革都和数字技术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最终的主导者是网络。当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字、声音、图像三位一体的信息社会———网络媒介时期,便意味着人类走进了网络社会;是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诞生于20世纪末叶、脱胎自传统文学、对数字技术存在一定依赖并受网络主导的网络文学称之为世纪之交的写作革命,并未言过其实。实际上,从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到写作观念、写作思维全方位的变革,都是网络社会影响的结果;一言以蔽之,网络文学是数字技术、网络社会的产物。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有作家用电脑代替传统的纸和笔进行写作;虽然钢笔换成键盘,稿纸换成了屏幕,但这样的写作和操作打字机没有实质性差别,写出来的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网络文字。直到运用数字技术,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特定的电路,使电的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形成计算机网络,后来又把电话和电脑连接起来,上升为互联网,继而产生了适合网络特性的网络语言、博客写作、手机文学、手机报刊、数字出版等新技术新发明,通过自己开通的博客或微博写作和发表,自认为质量好、有价值的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输送到文学网站发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才真正成为一种新媒体写作———网络文学。那么,汉语网络文学究竟何诞生?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一篇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事情要追溯到世纪之交的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严永欣、李枫峰分别开发出的汉字处理软件‘下里巴人’和HZ汉码网络传输方案,解决了当时的计算机和网络不支持汉字传输的难题。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属于汉语网络文学界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发明。也仅仅是依靠这项发明,以张郎朗登载在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份中文网络杂志《华夏文摘》创刊号上的散文《太阳纵队传说》为起点,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了。”[1]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计算机网络;没有计算机网络,就没有中国网络文学。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刚离开这个世界不久的人:美国苹果公司前董事长史蒂夫•乔布斯,是他对网络技术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于1983年发明电脑,1990年将电话与电脑连接起来,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从此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写作革命的果实———网络文学也就应运而生。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新媒体写作,是世纪之交发生的一场写作革命。这场写作革命从一开始便向本质主义文学范式发起颠覆性的冲击,开拓了全民书写和阅读的新时代,由网络虚拟空间搭建起的开放性公共平台,完全拆除了文学作品发表和阅读的门槛,把传统和世俗一直视为专属知识精英的神圣写作事业一下子彻底地毫无保留地推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让底层民众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和阅读(浏览)选择,开放的文化话语权解放了文学生产力,凭借数字支撑的网络空间圆了数以千万计的草根文人的“作家梦”。于是,这里云集了自有文学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写作队伍、浩繁的作品存量和不胜其数的读者群体,演绎了数字传媒时代文学空前火爆的新神话,以致于历来的文坛圣殿唯少数作家权贵独尊的格局被断然打破,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这场写作革命已经既成事实地导致整个文学界“旧貌换新颜”。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于20、21世纪之交,经过短短几年的蓄势,现在已经跨越式地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笔者认为,如果说媒介技术革命的崛起是网络文学诞生的必备条件,那么社会公众心理的演变则是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深层原因。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休闲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民的休闲诉求已成为占据社会心理主导地位的公共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支配下,人们普遍崇尚一种自主、随意、简单、便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恰恰与网络的特性是吻合的。因此,人们对于网络世界的东西,包括文字、声音、图片、游戏、动漫、音频、视频等有一种微妙的新鲜感、亲近感甚至痴迷感;在休闲的心境下,遨游、消遣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刺激和慰藉。只要是网民,不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五六岁的顽童,莫不如此。这就是较之纸质印刷的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更能满足“底层”阅读需要,因而也更受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崇尚休闲,这个时代还有一种典型的社会公众心理,那就是崇尚娱乐。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广大民众有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诉求、太多的无奈。这是一个数以千万的散户因股票被套牢而悲催的年代,是一个数以千万的打工族为维护合法权益、追求公平公正生活待遇奔走呼号未果而烦恼的年代,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为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问题而郁闷的年代……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对娱乐性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目的是为了释放生活造成的种种压力。在这种社会公众心理影响下,内容质朴、形式简单、风格轻松的“草根文艺”、“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需求,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网络文学。人们打开电脑,只需点击几下,就可以浏览到网络作家上传的各种风格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是何等便捷、轻松、惬意的享受啊!谁还有心机多此一举地手捧一本本纸张印刷的传统文学作品去啃呢?由此,人们对传统文学持轻漫、抛弃的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相反,却为曲折中前行的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顺势而上、迅速发展的契机,并开创了今天山花烂漫的局面。

二、网络文学的曲折道路———与生俱来的身份之争

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既然是一场写作革命,那就注定了它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笔直的。正是由于中国网络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一种对传统文学“离经叛道”的“革命面孔”走进人们视线的,“数字化”网络传媒在写作、发表、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环节的介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与传统作家在生存样式、工作方式以及审美标准等方面的重大分歧甚至对立;因此,针对网络文学连同其作家的话题引发的各种争论讫今为止并未消停,甚至对网络文学的“合法身份”也曾一度产生重大质疑。关于网络文学的最激烈、最尖锐、最持久的一次争论,是借助于2009年12月16日至2010年6月12日,辽宁日报历时半年,成功推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大型系列策划这一契机,由于讨论的深入而牵涉对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争论。持针锋相对观点的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另一位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后肖鹰。对于网络文学和新生代作家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陈晓明代表了一种温和的肯定态度,肖鹰则是激烈的质疑方。陈晓明对中国当代文学和网络文学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在国民普遍唱衰中国当代文学现状的时候,他却反其道高唱赞歌,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理论依据,列举了几位代表作家的名字:阎连科、贾平凹、刘震云、莫言等,“并声称:这个时代的文学让我感到骄傲”。[2]而肖鹰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文学在走下坡路,现在作者比读者多,文学仅仅是批评家和作者之间暖昧的自娱自乐,连基本的读者群体都没有;这是一个文学基本影响力都没有的时代”,对陈晓明极力推崇的那几个代表作家:王安忆、贾平凹、莫言、阿来、阎连科等,肖鹰表示对他们的创作现状感到严重失望。肖鹰认为:“贾平凹代表乡土文学的颓败;阿来写的与其说是文学,倒不如说是旅游招贴;贾平凹的《秦腔》,写的是变态文学;而王安忆,从《长恨歌》之后就沉入到上海小女人式的自爱自怜的自我重复之中去了……”[2]不但言词凿凿,而且几近苛刻的程度,对这些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流的作家不留一点值得肯定的余地。前面提到,陈晓明对网络文学及新生代作家是一昧褒扬的,他在相关的公开场合,阐述了自己对网络文学的几个观点:其一,网络文学可能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生存方式;其二,对于网络写作,不应该有、也不可能有太高的标准;其三,如果批评家无视网络文学,就等于自绝于这个时代;其四,韩寒、郭敬明预示着“后文学”时代的到来。“我一直积极评价网络文学,因为它是文学民主化大众化的一个广大基础,它的出现,具有很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文学才能发展下去,才能冒出有价值的作品和面向未来的作品。”陈晓明认为,“韩寒是‘80后’中少有的有创造力的人物;郭敬明是他们这代人内心经验深刻的体验者和表达者。“80后”不仅是市场的幸运儿,他们也有他们的开掘和创造,他们的写作和传播预示着一个‘后文学’时代的到来。”[4]对网络文学及其“作家”,质疑派肖鹰的看法与陈晓明截然相反。肖鹰认为:其一,网络文学不是文学。在肖鹰看来,网络文学是“前文学”。他说:“网络文学并没有经过准入程序,没有获得文学准入证。网络是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同时,由于网络是‘浏览’式阅读,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那些所谓在阅读网络文学的人,仅仅是在浏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网络上写作就叫网络文学,有些作家也许在厕所中写作,难道我们也要搞一个‘厕所文学’吗?‘网络写作’是有上网机会的公民表达的权利;文学写作是真正的作家的能力”,“只有网络写作,没有网络文学”[2]。对网络文学的身份持根本否定态度。公开不承认存在网络文学的还不止肖鹰一人。就在最近,作家邱华栋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就公开表示:“文学只存在文学和非文学。因为文学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以媒介来划分的。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网络文学绝大部分不是文学,是文字和文字垃圾。”[3]对于新生代作家,肖鹰的态度依旧是坚守纯文学的标准,他直言:“我不承认郭敬明是个作家,他就是无灵魂的贩卖文字的。”[7]对网络文学及其作家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推崇备至,另一种是全盘否定。显然,这两种意见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偏颇的地方。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文体及其写作实践,网络文学和网络本身,的确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网络写作离不开媒介技术,技术含量越高、越全面,通过网络产生的作品文体就越成熟。目前的中国网络文学对媒介技术的综合运用还处于低端水平,网络写作还只是新媒体写作的一种初级形态,其作品形式尚未成为成熟的文体。成熟的网络文学文体应该是:新媒体依靠链接和互通,将构成网络文学的要件———网络语言、博客写作、手机报刊、网络阅读、数字出版等集结构建成为一个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符合系统于一身的叙述文体或抒情文体。客观地说,目前的网络文学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因此,成熟网络文体的优点和长处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成熟网络文体的毛病却暴露无遗,这就难免会受到指责。其二、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化权力制度中,纸媒印刷出版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形成了稳定、厚重、严肃的纸媒印刷文化情结,与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学结成不可分割的文化体系。传统的精英作家历来以创作严肃的传统文学为荣,并以传统的文学期刊或出版社(集团)发表或出版文字成果而满足,对在网站连载发表的方式不以为然,因此,他们很少涉足网络写作;目前从事网络文学写作的多数是二、三流作家和数目庞大、鱼龙混杂的网络。这样一来,倘若以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衡量,现阶段中国网络文学的质量在总体上肯定偏低无疑。那么,人们对目前网络文学的质量等问题提出非议也就理所当然了。其三,少数受到推崇和吹捧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家,行为不端、口碑不佳,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负面影响不小,有损网络文学声誉。以年版税收入2450万元登上2011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之首的郭敬明,当年以一部抄袭作品作为代表作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网民讥讽为“郭抄抄”,这一不端行为使他再度成为争议焦点,许多作家纷纷表示反对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接着,“人造韩寒”、“海岩”等事端闹得沸沸扬扬。韩寒对方舟子的起诉和撤诉,缘起一场“非文学争论”,孰是孰非无关原则,只有闲得无聊和好奇心重的人可能感兴趣;也许事件最后会以“不了了之”告终,但韩家父子的言行绝对不会是什么“文坛佳话”。还有一些网络,商业化写作的意识过于强烈,对网络写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利益驱动下,连篇累牍地生产质量低劣的作品,受到读者的严肃批评。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本身现存缺陷和不足的问题当然不止这些,在后面的系列论文中还将系统地提出并作深入的分析。

三、对网络文学的身份认可和资质接纳

网络文学尽管道路曲折,但依然不可遏止地顽强前行;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新的文学形态,它受到了开放包容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接纳,它的文学身份得到了官方机构、社会团体的支持和认可。承认和接纳网络文学,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概念的简单取舍问题,它意味着网络文学将在21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包括我们在下文列举的官方机构和社会团体对网络文学支持和认可的一系列材料,也将作为宝贵的史料载入未来的中国文学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两次提到要推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制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这当然也包括了作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格调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学的高度重视[4]。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工作机构自2009年成立以来,定期召开有中国作家网、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新浪读书频道、搜狐读书频道等五家网站参加的联席会议,关注和引导网络文学创作[5]。鲁迅文学院从2009年开始举办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网络文学编辑培训班,至今已开班4期,加强了对网络作家、编辑的培养[5]。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继2010年首次将3部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列入扶持范围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后,2011年度该项目再度评选出携爱再漂流《酒店风云》、聂丹《我们的青春》、刘英亭《暗斗》3部网络文学创作选题和理论评论类项目《网络文学写作引论》给予重点扶持[5]。中国作协为构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互补的平台,架起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交流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了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结对交友”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作家、评伦家与来自7家网站的18位网络作家结成“对子”。通过这一活动,传统作家可以从网络作家那里学习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和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表现样式,网络作家也能从传统作家那里学习他们更为严谨的创作态度等[5]。吸收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协这一中国最高的作家机构。时至2011年,中国作协已吸收当年明月、唐家三少、笑看云起、月关、晴川、跳舞、酒徒、烟雨江南、千里烟等20多位网络作家入会;其中唐家三少作为一名年轻代表不仅参加了第八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并且当选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成为第一位网络作家委员[5]。为引导网络文学创作、提升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有关官方机构和单位连续组织开展网络作品、手机文学等征文评奖活动。如:2011年4月27日,第七届新浪原创文学大赛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颁奖典礼;主办单位是新浪网、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华传媒集团、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收到各类稿件六千部,最终获奖16部;新浪文学大赛自2003年举办至今,参赛作品数以万计,从中走出了不少知名作者。2011年6月中旬,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主办的“回顾90年岁月,纪录点滴真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网络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在京揭晓;此次活动,主办方收到作品一万多件,网民投票超百万,总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评出一等奖作品18件、二等奖作品60件、三等奖作品90件、优秀奖作品150件,产生巨大社会反响。2011年9月1日,由中国作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指尖传递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手机文学征文奖在“中国作家馆”举行颁奖仪式。此次活动仅一个月,从全国各网站收到手机文学作品一千多件,探索了手机文学新的内容形态,也探索了红色文化新的传播方式,它推动了大量珍贵的红色记忆在指尖传递和留存,也使很多作者实现了创作并发行作品的梦想。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何建明出席颁奖仪式并讲话。目前网络文学的盗版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作协始终如一反对盗版,积极参与打击盗版,坚决支持网络作家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2011年7月15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作家在线”网站正式上线。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代表的一批文学界领导、著名作家、评论家题词,表示对网络文学的大力支持并寄予厚望。他们的题词分别是:铁凝:让文学和作家更具尊严和影响力王蒙:关注网络关注文学何建明:作家至上文学至上雷达:未来的好文学必将在网络的海洋上扬帆远航叶辛:网络文学的明天更美好张抗抗:好作品常在线张贤亮:新时代新文学新的传播方式①一些省市作家协会、党委宣传部门也加大对网络文学的指导、关心、支持力度。如广东省作协积极吸收网络作者入会,创办《网络文学评论》杂志等。最后郑重列举的一项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公开向网络文学征集参评作品。中篇小说《网逝》入围鲁迅文学奖;《从呼吸到呻吟》、《遍地狼烟》、《青果》、《成长》、《国家脊梁》、《办公室风声》、《刀子嘴与金凤凰》等7部长篇小说入围茅盾文学奖,这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身份认可和资质接纳[5]。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如果批评家无视网络文学,就等于自绝于这个时代,网络文学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2]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我持同样的观点。也许随着媒介技术革命的推进和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网络文学可能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但它的成熟和辉煌是必定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