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编排对文学文本借题发挥
时间:2022-07-02 10:58:38
导语:舞剧编排对文学文本借题发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舞剧作为舞蹈艺术最集中的表现方式,它的形式感比单一的舞蹈作品更丰富,情感冲击力比舞蹈诗更集中和强烈,所以舞剧被称为检验舞蹈编导创作功力的试金石。它检验的不仅仅是编导对长篇舞蹈作品的驾驭能力,也是对其综合艺术素养的一种考验。所以,经验不足的编导们不敢轻易尝试此举,经验丰富的编导也不敢保证只要编了舞剧就会成功。成功的标准还是要留到艺术对现实和历史产生的影响中去衡量。目前的舞剧创作,很多都借用了文学文本的题材,如赵明的《红楼梦》、肖苏华的《梦红楼》、章建民的《原野》、夏广兴的《白鹿原》和王玫的《雷和雨》等。这些舞剧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关系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借自文学原著,而它们最终以舞蹈形式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则是对原著新的阐释,这种“新”的方式和程度都取决于编导对原著的不同理解和对艺术的不同追求之上。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胜”不是指舞剧对文学原著艺术地位上的超越,而是指舞蹈创作在借用文学文本时由于跨越了不同的艺术种类,经历了不同的创作过程,而产生出的不同艺术价值。编舞的过程不仅仅是借用了一个故事、一些情节、一些典型形象,而是借着一种思想而生发了自己的思想,如此“借用”才是所谓的“借题发挥”,即舞蹈创作借用了文学文本的题材之力,“发”出新的创作方式,“挥”出不同的艺术价值,而不是对文学原著的又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再现。
一、为什么舞剧创作借用文学文本
舞蹈艺术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因为它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这种“语言”的抽象性使它擅长于抒发情感,尤其是那些用语言难以说清道明的情感。“舞剧”作为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顾名思义是“舞”和“剧”的结合,也就是说它不仅有舞蹈,还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等戏剧成分,所以往往舞剧结构需遵从戏剧之“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规律。但在剧情整体的框架中,舞蹈仍是主体,它不仅要抒发主题情感,还要将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交待清楚,最终让观众通过一个故事,品味人物情感的炙烈,感受到舞蹈艺术所特有的美。目前,舞剧创作的题材选择范围较广,通常可以分为: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神话传说题材、自然景物题材等。而借助于文学作品进行舞剧创作是一种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手段,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名著,早已都被人所熟悉和了解,加上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戏剧结构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物表述和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以及故事情节的叙述等方面都较为充实和完善,故常常可以省去舞剧编创者对人物和情节的过多交代,而把更多的笔墨放在自己的创作追求上。所以,舞剧创作往往通过选择一部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来事先铺垫好剧情的因素,与观众达到预先的沟通,然后再集中精力用舞蹈的方式表现情感。无论是借用还是原创,也无论借用了什么文本,我们都常常在欣赏舞剧之前,从节目单上预读到舞剧的故事梗概、人物介绍和场次简介等内容。如果是原创的舞剧,这些内容就并不来自某部文学作品,但从节目单的不可缺少我们看到,舞剧创作对叙事和情节表现的无能为力。所以,只要舞蹈涉及“说事”,而且是说有情节的“大事”,就会局限于叙述这一客观现实,从这个限制中舞蹈能发挥出多大的情感能量和艺术影响力,却不是文学文本能相助的,这全靠编者自身的创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借题发挥”的两种方式
目前借用文学文本进行创作的舞剧大体上有两种“借题发挥”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不同是由于编舞对原著的看重点不同。一种是以原著为蓝本进行的改编或还原;另一种是编导借文学文本为题材生根发芽。第一种方式之所以称为“改编还原”,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都是遵照原著来编排的,虽然舞剧结构不一定是文本结构的照搬,但却是在尊重原著的基本叙述和题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立的。因为这类舞剧的出发点是“改编”,创作就必须从原著作者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文化传统出发,并且保持与当代观众更易接受原汁原味的原则相一致,从而通过舞蹈的方式再现原著中的人物和情节,甚至也包括原著中的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这类舞剧如:赵明的《红楼梦》、夏广兴的《白鹿原》、邓一江的《情殇》等。第二种方式是“借用对文学文本的改编说自己的话”。当舞剧选择一个具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故事时,需要考虑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本身就蕴含着戏剧表现的力量。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来进行编舞,不是单纯地为了再现这个故事本身,而是要通过编舞创作来表达编导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个人的人生感受。这类舞剧往往在结构时就根据自己所看重的文学文本中的某些情节点来进行编舞“定点”,这些被选择的情节可能正蕴含着编导需要的强烈的矛盾冲突、炙烈的情感或是厚重的人文内涵。编导借着文学文本为题材来创作舞剧时,这种借用的目的就落在了“借”而不在“用”,也就是说这种方式仅仅是借了原著的人物情节的“外形”,整体表现出来的却不再是这个故事原本的模样,而是创作者眼中的另一个情感故事。这种方式远远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改编还原”的创作方式,是一种类似“借腹生子”的更追求自我表达的路子。这类舞剧创作如:肖苏华创作的现代舞剧《梦红楼》、章建民创作的《白鹿原》、王玫的《雷和雨》等。
三.怎样不同的“借”
为什么舞剧创作者对文学文本有着不同的借用方式呢?笔者认为这应该与编导各自不同的创作理念有关。下面将对比夏广兴创作的舞剧《白鹿原》和王玫创作的舞剧《雷和雨》中创作方式的几点不同,来比较分析同样是“借题发挥”下体现出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追求。现代交响舞剧《白鹿原》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2007年6月推出的一台作品。它取材自作家陈忠实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白鹿原》,由何谷编剧,夏广兴担任舞蹈编导。舞剧以脍炙人口的小说《白鹿原》中黑娃与小娥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用比较丰沛奇妙的舞蹈语言方式,演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中农村普通人的命运,以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尚。舞剧用全新的现代艺术视角,揭示民族心灵的秘史,给人以生命力的审美享受。在编舞上,编导夏广兴荟萃了陕西民间原生态歌舞中的精华,发掘了中华文明中周、秦、汉、唐时代舞蹈脉络,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色彩,并加入了现代文化的时尚元素,使舞蹈表达独具意境。作家陈忠实看过舞剧后表示,小说就是创作出来与读者分享作家自己对生活、历史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而舞剧《白鹿原》的创作又增加了一条原著与读者相互沟通、交流心灵感受的渠道。也就是说《白鹿原》是以舞蹈的意象化的形式,将文学原著再现于舞台。现代舞剧《雷和雨》是北京舞蹈学院98级现代舞编导班共同创作演出的毕业大戏,编剧和总编导是王玫。舞剧分为“窒息”、“闪电”、“挣扎”、“破灭”、“解脱”、“夙愿”六个场景,构建了一个“阴雨密布密不透风,让人窒息”的世界,“表现了周朴园、蘩漪、周萍、周冲、侍萍和四凤六个人物内心的纠葛、压抑、痛苦与挣扎,以至于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将一切情仇恩怨解脱干净”①首先,说一说结构的差异。舞剧的结构是为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内涵服务的,结构本身也是编导的一种表达,所以如何结构舞剧从一个层面决定着如何传达作品的内涵。而如前所述的两个作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制定舞剧结构的方法是不同的。《白鹿原》的结构是由一位文学编剧按其文学的思路,节选原著中的片断串联而成的,这一构架首先是为了更清晰地传达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又兼顾着舞蹈形式对各个场景和人物关系充分展现的能力。正如编剧何谷所说的,他从头到尾将作品看了四五遍才决定选择黑娃、小娥和白孝文的感情故事作为线索,来浓缩《白鹿原》这部文学作品。他所说的“浓缩”,言下之意就是为了使舞剧更好地阐释文学,而舞蹈创作要做的,就是在规定的场景、人物关系、情感主题等内容中,用肢体语言更好地将原著的内容传达出来。《雷和雨》的结构是编导王玫根据自己的表达的需要而制定的。乍一看舞剧,似乎仍在重说原作的故事,但其实编者是置身于蘩漪所处的位置,透过蘩漪的眼,看心中的世态炎凉。所以《雷和雨》的一大特色在于对结构的整体把握处理,一方面使舞剧的节奏张弛有致、发展一气呵成,一方面又很强烈准确而独特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内容。更重要的是,“创作刻意避开了舞剧拙于叙事之短,而倾力揭示出人性关怀之长”。
舞剧思想的深度决定了编导要强烈地抒发某种发自内心的感受,所以舞剧的结构方式只能是围绕着编导的主题立意来进行,而不是完全忠于原著故事的发展顺序,或者完全重现原著的内涵和精神。第二,在于舞蹈语汇选择的不同。从舞剧《白鹿原》可以看出,舞蹈编导着力解决的是舞蹈语汇尽量贴近对原著内容写意表达的需要,而对语言本身的选择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创新点。所以,《白鹿原》的舞蹈语汇是对原著场景、人物情感的写意再现,舞蹈语汇偏于传统、程式化,没有太多编导个性化表达成分的注入。现代舞剧《雷和雨》的另一个特点则在于,编导不拘泥于舞蹈程式化的技术语言,而更加注重人物表达情感的宣泄和身体、灵魂以及人物个性的相互交融,把舞剧创作立足点真正地放在了人物自身话语的表达上,追求不露技术痕迹的表现。用接近人性最真实的动作语言,来进行“个性化”的言说。无论对文学文本采取哪一种“借题发挥”的方式,也无论怎样的方式来创作和表达,最后呈现出的舞剧作品都将与编创者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等发生大同小异的种种变化。而借用文学题材表达更深思想内涵的舞剧创作,则明显地体现在创作对原有题材借用方式和编者对原始题材创新思考的深度上。同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却因不同的“借”显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一点正体现了人与人的不同,即生命与生命的不同。我们的舞蹈创作正在经历一个随着时代的巨变而质变的时代,也许“借题发挥”正是窥探这一变革的一枚不起眼的针孔,穿过这个针孔,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差异及舞蹈创作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趋势。我并无意褒贬任何一种借用的创作方式,因为对于更广的受众面来说,传统与现代就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观众要欣赏作品,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来解读作品,这是印证了艺术之所以存在是因着人而存在的这一道理——“世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
我们的舞蹈创作需要创新,不仅仅是编创技法的创新,还有思维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同时还要用我们手中的工具“舞蹈”将创新的思想表现出来。对“借题发挥”的讨论不是为了高声宣扬哪种方式的借才是正确的,而只是想通过对不同的“借题发挥”进行梳理,从而思考当自己面对“借”的问题时,应该怎样更好地寻找“题”与内心的关系。
- 上一篇:体育广告设计文化概述
- 下一篇:编制委办公室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