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陌生化言语特征

时间:2022-07-01 08:28:21

导语:英美文学陌生化言语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美文学陌生化言语特征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分析有利于研究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对文学语言的形式研究也十分有利。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语言存在着语言意象的可感性和语言表现的超常性的特点,对文学创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一、陌生化语言模式解析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这个词语最早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纲领性的宣言《词的复活》中提出的。“陌生化”能够使人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它会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重新唤起人对事物、对世界的新奇感受。例如:蒙蒂科夫的诗歌《放逐?角落》其中的语言“一个人要亲手埋葬多少痛苦,绝望,无奈。隐忍的吞噬多少的无知的毒。才能坚决的长大。成熟,是伴着多少不愿碰触随时会复发的毒。毅然决然的存在这一个宇宙。”这种能够引起与作者同样心理感受,但是并不符合语法运用的语言形式就可以视同为“陌生化”语言。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包括这样几方面:

1.总体疏离陌生化语言模式的陌生化不是独立体现的,在文学作品之中,往往在与其他语言形式相对立而产生的陌生模式。尤其是在小说之中,陌生化语言所展现的语言力量与小说的整体风格产生疏离感觉,而这种疏离感觉是小说形成优势化特征的关键所在。总体疏离的特征,使得陌生化语言模式形成了现实与虚幻的完整统一,现实与虚幻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在后现代者的眼中他们已经打破对立的局面,站在“统一”的语境下。这类的文学作品,其文本中跳动的意象,语言的俏皮与幽默,意蕴的缥缈悠远却又难以隔离现实[1]。

2.陌生用度陌生化语言模式要体现出适当地“陌生化用度”,这一特点重点体现的是“度”,应该保证其运用有一定的范围,不主张通篇运用。因为,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无疑可以实现语言陌生化,增强语言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并在进一步的联想想象中获得美感。但不恰当地使用,甚至滥用,则非但于增强文章美感无益,反而会极大地损坏其美感。当然,对于后现代文学作品而言,多数小说都整篇体现出陌生化的感受,与传统小说叙述模式相比更为特立独行,但是就横向对比来讲,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更为明确的形式,不是一味地强调通篇地陌生化。

二、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发展分析

1.发展过程从时间来划分,英美文学的陌生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内,英美文学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但是在文学表达方面,除了重视对人物内心刻画之外,也会对田园生活等进行陌生化语言的初步运用。当然,这段时期的陌生化语言运用以简单化的风景描绘为主,语言形式以衬托主体故事风格为主,没有形成独立化的作品形式。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间是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的形成阶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美文学创作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助,在面对战后的混乱情况,他们再也无法树立生活信心,也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好生活和田园景色。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通过更为虚幻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心的空虚和迷乱。因此,这个阶段的陌生化文学作品重点描述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人的意识领域,使其不断形象化和立体化。它又好象是X光射线,使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去透视其瞬间的神智活动。同时,这个阶段,陌生化文学理论形成,英美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只有把内心世界混乱无序,朦胧的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出来,才能真正揭示其内在的真实。这种创作观点,不可避免地破坏叙述的逻辑性,使叙述更为自由。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后。这段时间是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形成,这段时期陌生化语言受到了广泛地认可,英美作家成功地发挥了语言文字的巨大潜力和特殊功能,大胆地运用了与之相适应的生动、鲜明的语言手段如松散无序、残缺不全、长短不一的句法结构,缺乏连贯、不合逻辑、超越语法常规的语言形式,采用时空跳跃、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视角的频繁转换等手法来反映人物意识的跳跃性和随意性[2]。

2.现实特征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的发展虽然以跳跃的语言,极度自由化的叙述模式为主,但是其主体内容仍然是反应现实问题。首先,陌生化文学反映了心理现实。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它看作是上一世纪传统的继承;从心理描写的手法看,则是创作上的新发展。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擅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描绘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小镇的风土人情,又能吸收包括意识流技巧在内的现代派手法,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政治与经济冲击下的大城市市民的生活迅速地作出敏感的反应。其次,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英美文学陌生化的特征其实表现出了对对现状的不满,而这也正是改革者的动机,也正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抱着更加美好的希望和要求。

三、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1.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语言所展现出来的语言意象的可感性,主要是指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虽然充斥了过多的陌生化语言,但是语言的意象仍然有者读者的心理共鸣感受,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心理认同。例如: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代表性作《到灯塔去》,其作品的最大意象内容就是“灯塔”。作品分三部分,从第一部分的要去灯塔而未能成行,到第二部分的岁月流失,人是物非,到第三部分的父子二人终于在十年后划船到达了灯塔,精神上也达到了和谐统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灯塔”意象,有着明显的可感性,在读者的心目中,灯塔就是精神世界的最终追求,每个人心目之中的灯塔都是不同的,虽然如灯光的明暗变化一般存在着悲欢离合,但是也作为一个永恒的背景,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变幻。从这个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英美陌生化文学语言虽然使得小说情绪色彩浓重,主题显得神秘隐蔽,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可感性,能够使得读者活动心理感受的共鸣。

2.语言表现的超常性语言组合的超常性所表现出来的陌生化特征就是其语言具有跳跃性、情感转变有跳跃性、时间叙述有跳跃性。例如: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布鲁姆在报社印刷所观看排字工排字,这时他的思绪又无端地飘向死去的父亲和犹太人的历史、宗教和东方故园,随后又跳跃到教堂和丧礼上的歌曲。该段中语言具有与音节旋律相类的节奏感。又如:莫莉早上醒来,看时间早还想再躺会儿,睡意朦胧中意识闪现。莫莉的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是自由跳跃的,没有方向秩序。刚想到中国人早上起来要梳理发辫又想到附近教堂的修女和晨祷的钟声,从羡慕无人打扰睡眠的修女到讨厌隔壁闹钟和鸡的打鸣。语言组合的超常性特征使得陌生化的语言具有了跳跃性,使得读者必须在语句之间谋求心灵感受,作品展现出了更为深刻的心理情绪认同,而忽视了作品的故事叙述线索。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语言存在着语言意象的可感性和语言表现的超常性的特点,对文学创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