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多元化结构
时间:2022-06-30 05:59:47
导语:外国文学多元化结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俄罗斯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动荡、政党更迭、经济萧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俄罗斯文学这一反映人们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在转型期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点。转型期俄罗斯文学在保持和继承传统思维方式的同时,冲破陈旧教条的束缚,呈现出现实主义文学、批判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反思文学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彰显着各自独特的文学特点,另一方面互相渗透、彼此砥砺,著就了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多元化的历史。
一、传统型现实主义文学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由于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很严重的影响。此时部分俄罗斯文学作家如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瓦西里耶夫、阿斯塔菲耶夫等开始关注普通家庭的命运,于是“小人物”逐步登上了俄罗斯文学的舞台,并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俄罗斯文学中被称为“传统”现实主义或新古典现实主义。转型期传统型现实主义文学大都以反映道德生活为主,关注普通家庭的生活,文学作家从多角度、多题材对特殊社会背景下的百姓生活、人物进行描写、刻画,并抒发不同的观点,充分表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忧虑色彩。俄罗斯文学中的传统型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宣传大多来自普通、平凡的大众家庭,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们的艰难生活,来表现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具有非常强的震慑力。转型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传统型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如拉斯普京、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罗波娃、托卡列娃、托尔斯泰娅等。这些优秀的作家通过大量的观察、思考,以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为题材,围绕家庭、爱情、婚姻、生计等角度刻画和描写人物,抒发作家情感,这些取材于现实的文章深得广大读者的喜欢。典型代表作品有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说《下葬》,作者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对小说主人公巴舒达的生活及其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刻描摹,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残酷现实的不满,对国家前途和人们生活的忧虑。此外,还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幸福的晚年》、乌利茨卡娅的《索涅奇卡》、罗波娃的《廖尼亚的梦》、加尼切夫的《包裹》、托尔斯泰娅的《爱与不爱》和托卡列娃的《幸福的结局》等,这些作品对俄罗斯转型时期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小说中或是通过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抒发对爱情、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或是通过描写主人公家庭矛盾展现人们内心价值观的转变,或是通过主人公婚姻爱情的困难抉择揭示命运的凄惨和生活哲理……此类作品都是从大众琐事中抒发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向往和情感需求,从这些生活片段和只言片语中可以揭露出时代变迁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以其贴近生活和贴近百姓以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而在转型期的俄罗斯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批判主义文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曾一度呈现“回归”潮,社会主义文学在社会变革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禁锢的批判主义文学又重返文学舞台,典型作品有布宁的《罪恶的日子》、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布尔加科夫的《狗心》、纳博科夫的《暗箱》、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从此以后,批判主义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又占据了重要位置。转型期俄罗斯文学中的批判主义文学主要是对苏维埃制度的批判,通过极具讽刺和夸张手法展现人性的扭曲与荒谬,作品大都以自然主义倾向揭示人们痛苦的生活现状。该类文学认为苏维埃政府的制度、变革、历史等都是不合时宜的、不被人们所认可的,认为这一切是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痛苦的根源。在转型期俄罗斯文学的批评主义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较著名的作品有佩列文的《奥蒙•拉》(1991),马尔克•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1992),利普金的《一个房客的札记》(1992),叶夫图申科的《不要在死期前死去》(1993),阿斯塔菲耶夫的《被诅咒和被杀害的》(1994),以及艾特马托夫的《会见察达依》(1994)和《卡珊德拉印记》(1995)。如上世纪80年代在苏联文学家中号称才华出众的新生代作家———维•佩列文,20世纪90年代曾因其发表的《奥蒙•拉》、《昆虫的生活》、《恰巴耶夫和普斯托塔》等作品名声大振。《奥蒙•拉》描写了主人公奥蒙•拉为梦想一直努力、奋斗,最终换来的却是一个骗局的悲剧。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描写,从侧面抨击了苏联残酷的社会体制对人性梦想和追求的践踏与扼杀。维•佩列文的另一部代表作《昆虫的生活》,采用了更为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在那一时期以昆虫状态生活的人们,批判了苏联解体后人们残酷现实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
苏联解体后,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动荡,俄罗斯文学不再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同时也迎来了一番新的挑战和机遇。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就是源于俄罗斯文学,其产生归功于上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工业变革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内部裂变,它代表的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很大。转型期俄罗斯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主张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观点去认识和对待俄罗斯的社会环境,提出要对文学进行改革、扩大选材范围及模式,对历史和文化价值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形态去审视和思考,对以往的作家、作品要作出新的评价和定位,提倡建立一种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它体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大众对集权体制的态度和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不同于以浪漫主义为主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在于以博大、宽宏的人道主义胸怀以及援助精神、苦难意识,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精神。“解构”、“集体无意识”等后现代主义美学概念,使得俄罗斯文学论坛对其广为关注。“叛逆”、“激进”等极端的表现形式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所推崇,作品宣扬“游戏人生”、“以自己的毁灭展示世界的荒诞和无价值”、以“更极端的形式解构苏联现实,消解一切”。通俗的语言以及大众化的方式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点,其作品常常以一种质疑、讽刺和厌恶事实,否定、排斥和拒绝权威的模式呈现。虽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90年代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已经逐步退出舞台,但是在转型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俄罗斯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得以长足发展。
在此期间,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年轻作家,如亚尔格维奇、基比罗夫、科尔季耶、佩列文、科罗廖夫等,与此同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一些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马卡宁、哈里托诺夫、彼特鲁舍夫斯卡娅、达维多夫、利普京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热情是空前高涨的,正因为如此,也成就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经典著作,如科尔季耶的诗歌《黑人,或我,可怜的索索•朱加什维利》与《政治局委员,或圣拉甫连季之夜》(1989-1990)、德鲁克的长诗《电视中心》(1990)、索洛金的剧本《消形狂》(1990)、普里戈夫的剧本《黑狗》(1990)、科罗廖夫的小说《果戈理的头颅》(1992)、佩列文的小说《恰巴耶夫和虚空》(1996)和《“百事”一代》(1999)、基比罗夫的长诗《含着惜别的泪》(1994)等。其中也有些作品获得了“布克奖”和“凯旋奖”。因此,后现代主义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反思文学
俄罗斯反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反思思潮。特别是在转型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反思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选材上对历史作出了不同观点的反思,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精神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转型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反思文学主要对一度被掩盖的在七八十年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通过将刚刚过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鲜明的对比,给读者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慑力。该类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人们情感历史的探索和挖掘,寻求现实悲惨的缘由。在转型期俄罗斯文学的反思文学中,亦有大量的作家涌现。其中,典型的反思文学有阿斯塔菲耶夫的《被诅咒和被杀害的》、马卡宁的《平常化话题和情节》、弗拉基莫夫的《将军和他的部队》、波良斯卡娅的《阴影在消失》、科罗廖夫的《果戈理的头颅》、邦达列夫的《诱惑》、沃依诺维奇的《宏伟的宣传》,以及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的记事)》。其中,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背景,描写了一幅残酷的战争画面。对于入侵阿富汗的这场战争,苏联官方一直以来都打着正义战争的旗号,而事实上,这场自1979年至1989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战争是在美苏两国争霸的格局下形成的。苏联政府正是为了控制阿富汗这一战略要地发动了这场战争,在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这是一场残酷、可耻、非正义的战争,带给了当地百姓不可挽回的残酷现实。正如作品中参加战争的士兵形容的那样:“表面上我们像是和伟大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们享有同等待遇,但他们是保卫了祖国,而我们呢?我们,像是扮演了德国鬼子的角色。”能够给读者以精神震撼的不是那些残酷无情、非正义、非人道的战争场景,而是当人们知晓真相后信仰的破灭和从此以后的精神折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另一部作品《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的记事)》更令人震惊,作者用采访实录的手法,将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场巨大的事故中,许多无辜的人们死于非命,而更多的人却因此将长时期遭受肉体和精神的煎熬,作家用笔真实地记录了这场悲剧,也记录了灾难过后人们的行为、表现以及精神态度。“切尔诺贝利———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题。”作品中类似的故事举不胜举,流露出了灾难过后人们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今后生活的忧虑和恐惧。这不仅仅是切尔诺贝利,而是切尔诺贝利的世界。作者想要了解的并非是那场被苏联官方所封锁的事故真相,而是“那些接触了不知之物的人们的感觉、情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让我感兴趣的是感情的历史,我撰写的也是感情的历史。”这两部作品所描写的都是苏联解体前不久的历史,更是对人们内心精神世界产生极大创伤的情感历史,它们通过作者的笔真实而残忍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处处彰显着作者沉痛、深刻的反思情感。
五、结语
转型时期,俄罗斯文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复杂的转型特点,在不断地探究和摸索中呈现出多元化结构,在揭露残酷现实的同时不失大胆想象,在对社会进行深奥隐喻的同时,又稍带离奇幻想。一方面保持和继承了传统,另一方面又对体裁和风格从多角度、多形态进行了深度挖掘,虽然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和过渡性的因素,但我们仍然相信俄罗斯文学将会在21世纪再创辉煌。
- 上一篇:中国文学与绘画互补形态
- 下一篇:谈论触摸历史肌底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