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

时间:2022-06-30 11:11:42

导语: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

情感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大范围涉及最早是从情感小说中开始的,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男女自由恋爱观在西方普遍盛行,以此为题材的情感小说应运而生。我国女性自由恋爱观念自五四时期开始有意识解放,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恋爱观冲击和涤荡着统治了中国千百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同时期文学作品中比如张恨水的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等在当时风靡一时。但当时的文学形态只是屈于一种只讲婚姻、不讲情感的方式反映社会现状,所以情感价值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还只是一个禁锢词。自古至今,情感价值的表达由最初的避讳到作为一种素材运用至文学作品中,再到如今作为部分作品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不断爆发和为人诟病的过程,发展至今,文学领域的情感话语权才逐渐变得明朗化,并且普遍被大众接受,以此作为主题描写的文学作品也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六十余年的思想洗礼,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如果客观地省视与冷静地自察,就会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情感价值的衡量与判别存在严重的失范与失落

一、意识形态中的情感价值如何体现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与当地的范畴中,因评价意识形态标准不同,所体现的情感姿态也大相径庭。作为文学而言,基本上所有的题材都可以被人类所承受,只不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存在的文学价值体系不同,文学价值的规范体系同样要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评判一个时代文学请假价值体系,就看它是否与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相融合。比如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所有的人性展示方式都是一种麻木的近乎直观的宗教式表达,恰到好处地反映出那种人类在禁锢下被同化的嘴脸。当然,它往往没有传统文学那种直观的文字表达,其中略显苍白和无力。文学价值的观点从来都是建立在道德体系上的,现当代文学试图打破这种道德枷锁,即人类该表达当下的情感价值体现。纳博科夫在他的《洛丽塔》中,清楚地见证着一种道德和爱情双重冲击的价值观,从第一句便开始“Lolita,lightofmylife,fireofmylions,mysin,mysoul.”当我们开始尝试接受一种文学态度的时候,各种认知观点便接踵而来。而同样,很多人对文学、艺术、哲学认知开始变得粗浅而浮躁。他们总是刻意地表述一种板结或者臆想的价值观,以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从而表述成所有人都极度渴望那种潜意识里的道德观或价值观。

二、价值观和道德约束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会对生理上本能状态反应产生一种恐惧意识。当代文学中情感价值的体现总是作为一个敏感的主题被特写抑或故意淡化,被描述得疯狂,抑郁,扭曲,冷漠,堕落,神圣甚至畸形等各种形态,却唯独忽略了它作为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的日常生活行为。甚至不屑于去描写正常的乐趣与意义在伦理道德的制约下的真实想法,足见部分作品本身亦无法客观的正视性,人类似乎无法准确地去将这种情感价值的真实感阐述出来。我们不能仅仅靠纳博科夫去阐述这种状态存在的理由,更不能随心所欲地随便找一本坚贞不渝地爱情小说来表现现代艺术的手法。现代的人类,总会过于极端的寻求一种状态,以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求或者压迫感,而平铺直叙的状态也同样存在着,而且它开始尝试占据文学构架的半壁江山。就时下流行的纯文学而言也只是一种表述的形式而已,它以浓重的本质来阐述,然后产生一种批判的状态。难道那种称之为不纯洁的文学就不能定义为纯文学了,那么在未出现杂质之前文学不存在纯与不纯之分。难道较之于结构体之外的文学体制也同样就不成为纯文学了,或许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更需要时代的验证。何来的《侏儒酒吧》就在表述,“还应该相信/自卑只产生一种优美的思想/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记住你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酒和果露/重要的是获得巨人的品格”。王秋才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只是让此诗抨击我们脆弱心灵的那一部分。或许,这样便真的已经足够了,但它仅仅表现如此吗?很多人的片面性,不仅仅是构成文学体制的一种缺失状况,而是更固执地认为,坚持一种理念的体质似乎比以往的教条更加强大。人们开始反叛,将道德弃之,开始一种被称之为强大的且不可避免的趋势来抵抗,从而产生一种高之于任何东西的情感体现或者道德缺失,人们开始在尝试中诉求自身的情感或者体验,而且从没有任何方向的阻断。比如说“下半体”、“垃圾派”等,而最终简约主义真的变成毫无一点开导性的垃圾吗?正如很多人说的,它是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赤裸裸的尝试行为。较之前代文学或许有更加被人鄙视或者遗弃的地方,但它还是一种伟大的尝试。或许是背叛了现代文学的行走路径,或许被很多人所鄙夷的一种状态,甚至它以及背叛了现代社会制度,但它还是毋庸置疑地做出一种坚强的突破,长此以往,不知还会有什么样的文字盛宴才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感官和灵魂深处真实的呐喊。

三、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多元体现

人类总是试图打破某种时间局域,将其与意志对冲起来,或许是满足一种独立感,一种叛逆感,一种反教条感,从而形成最后的或者是被人类所能认可的另一种教条主义,本质上理解,这是一种文学上伟大的进步,但我们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还能走多远呢?从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模式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商品化游戏性的爱情、田园牧歌式爱情、革命与翻身解放中的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情感历程,不同的情感价值描写模式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五四过后,自我情感体验的强烈介入,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像丁玲在其早期女性文学《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以卓越的才华、惊人的敏锐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从女性那惊世骇俗的情爱理想中展示女性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创造崇高的女性人文价值,在构建起艺术理想制高点的同时酿造出久远醇厚的艺术魅力。苏曼殊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表现出来的自我的初步觉醒。当代小说中贾平凹的《废都》,毕飞宇的《玉米》,苏童的《米》《红粉》《离婚指南》等系列作品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正统而健康文化,颓而不废。这些作品中的情感价值表达放肆但不失高贵与严肃,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深层意蕴。往后发展文学界出现了“下半体”这个名词,很多人肯定都认为它并不是坚强的艺术手段,甚至认为它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其结构上出现的过度虚伪性,虽然表达了自我为主体,但故意夸大叙述、构建手段乏味、故意宣扬诗歌的不可解读性、抹杀文本双重性、故意颠覆道德、佛学、哲学、文学等最高领域等缺点,无论其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也不会引不起人们的共鸣。文化层次是多元的,仅仅只是奚落并不能表现出对文学的崇尚与尊重,而作为一种行为文学,我们必须遵循其可靠发展的阶段规律性,从而更好地从深层次发人深省。实际上文学中情感价值表达不仅仅体现这些,它带给人类本身思考性,并不比其他的文学作品要差,价值的存在只是为了肯定文学对于人类制度推进感的体现而已。我们不可否认那种文学价值中强烈的批判性,而恰是如道德中一种奇特侮辱,一种道德背叛,或许才能得到这种强烈的快感或是更为惨淡的记忆。

四、结语

正如林语堂所言:“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学,是用得着情感滋润的。没有情感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如果情感价值不能正确表述,现当代文学作用也将会出现偏失。当下,我们应从时代背景去分析文学的发展,分析它何以被接收。我们固然不能“泼水弃婴”式的否定和抛弃文学的情感价值或给予强烈批判,但也不能不顾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加批判地简单承袭既有的一些可能本来就相当粗糙和草率的结论。所以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表达不仅仅于此,同时它更是释放在合理生活中不断跟进的力量。而站在21世纪的角度观察文学与情感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和“情感”,而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中对于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的判断标准将会在更大的冲突中带来更深层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