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形象设计

时间:2022-06-27 11:31:34

导语:文学欣赏形象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学欣赏形象设计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完成作品的认识、审美和再创造过程,以追求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形象的再创造是所有心理活动的所指和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怎样促使并完成形象的再创造,本人提出以下观点,以供飨飧。

一、开放的观念是形象再创造的基础

开放的观念易于形成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创新思维的灵魂,形象再创造是文学欣赏中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可以说,开放的观念是形象再创造的基础。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接受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储备、满足期待视野和落实科学的训练步骤外,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革命。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1]钱梦龙先生也认为:教师“教”的重点“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2]从根本上说,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对文本的形象再创造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相互激活的积极的协作状态。各种心理活动构成的心理能力影响着欣赏的形象再造及创造能力的发挥。富于形象再创造的文学欣赏实践,是以接受者积极主动认知的状态为基本条件和导向,在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和良好学习情感的驱动下,接受者以高涨的热情从事学习思考,探索深藏的奥秘,形成新颖独特或达到更高认知领域的结果,根据台湾学者贾馥茗的分析,这—过程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为能力,其二为心理过程,其三为行为结果,他综合三者认为,“创造为利用思维能力,经过探索的过程,借敏锐,流畅与变通的物质,做出新颖与独特的表现”。[3]这一表述同样适合于文学欣赏过程中形象再创造的内涵特征。

二、形象再创造依赖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

开放观念支配下的文学欣赏实践,其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依赖于接受者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也是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立足点。文学欣赏中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往往需要从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六个方面着手,同时思维品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思维的深刻性是—切思维的基础,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延伸的,思维的批判性也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质,只有深刻的认识、缜密的思考,才能全面而准确地做出判断,也只有在不断批判中调节思维过程,才能使欣赏者更深刻地揭示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价值。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是以其它几个品质为必要前提,同时又是其它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文学欣赏的形象再创造还应当具备探索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按照发散思维特点进行再造想象和感知训练,在认知层次上,会形成较强形象再创造能力。人想象的触角是以形象感知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扩展延伸的,发散想象能力是欣赏者必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鼓励接受者应用文学想象力,特别注意营造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激发兴趣,鼓励表达,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等。文学欣赏中的形象再创造,如何保护创造性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营造出开放的内外环境,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

三、良好思维品质依赖于营造开放的内外环境

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文学欣赏中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则是一个再现形象、并进而再造形象的过程。培养欣赏热情离不开优良环境的影响,这是欣赏实践和许多实验都证明了的一条规律。人是在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的,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人也能控制和改造环境,所以环境和个体的影响是双向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提到了环境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生长和发展的。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把行为、个体和环境看作是相互影响地联结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文学欣赏实践中,环境的优劣对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环境主要是指创设各种有利于文学欣赏实践顺利开展的外部环境。如采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文学欣赏的空间;优化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文学欣赏的心理环境;组织轻松愉快的欣赏实践活动;激发欣赏情感;营造良好的欣赏舆论环境;成立欣赏兴趣小组;组织读书报告会;参加欣赏文评;组织欣赏心得经验座谈会等。营造有利于文学欣赏的内外环境,对欣赏者思维品质的培养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顺利进行说到底需要提高欣赏者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感受力。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就需要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填补,了解作家的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会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创造性地进行形象再创造,这正是文学欣赏需要加强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