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题叙写和革命激情张扬

时间:2022-06-01 08:51:00

导语:政治主题叙写和革命激情张扬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治主题叙写和革命激情张扬

广东农垦从成立伊始,便具有军垦的性质。面对海南岛成片的山林,出于生产橡胶的战略性任务,屯垦海南岛,于是有了华南垦殖总局,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侨属和移民,实行军队化的管理模式: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形成了大规模军垦生产的格局。1969年,又直接冠名为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接纳了11余万名知识青年来到广东军垦生产劳动,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军垦生产格局。这种局面持续到1974年,广东军垦划归地方,广东军垦的时代方才结束。广东军垦是一片热土,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号令召唤着优秀的中国青年到此生产劳动,而海南岛地处南疆的地理位置和神秘的热带风光又吸引着优秀的中国青年到此生产劳动。曾几何时,上演着多少壮丽的青春乐章,也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广东军垦文学。广东军垦文学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垦区,其它地区,例如广西、粤西、粤东、粤北垦区由于规模较小,生产总量数值偏低,农业生产的特色不鲜明,因而文学的表现也较为单薄,成就可以忽略不计。成规模的广东军垦文学创作,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同时也消歇于那个时期。主要原因是广东军垦建制的撤消。广东军垦文学系列主要由以下作品组成:《珠碧江边》和《胶林儿女》、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编辑的报告文学集《踏遍青山》、短篇小说集《映山红》,以及由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改制的广东省农垦总局政治部编辑的散文集《春满南疆》等。

这些作品以当时的政治精神讴歌伟大的时代,表现广东军垦生产建设运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突出了思想的光辉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茁壮成长,刻画了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当然也演绎了所谓“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无产阶级红色理想和革命精神的教科书。广东军垦的主要力量是青年。无论是退伍军人还是知识青年,都是青年队伍的核心组成。这种力量对比的存在,决定了广东军垦文学属于知青文学的范畴。这种情况与其它军垦地区的文学一样,例如新疆军垦的《军队的女儿》、云南军垦的《边疆晓歌》。如此的性质决定了军垦知青文学将青年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作为作品的严肃主题和表现题材。本文以张枫的两部中篇小说《珠碧江边》和《胶林儿女》作为案例加以说明。二《珠碧江边》塑造了一批有着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冲天的革命干劲的优秀青年形象。伐竹班班长石头是一名复转军人,在部队上就是一把好手。广西剿匪时立过大功,对党有着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他带领全班战士进驻伐竹工地后,对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党的领导下,多少青年高举红旗向荒山进军。从昆仑山到东海岸,从兴安岭到五指山下,到处燃起战斗的火炬。我们的火才刚刚燃烧,我要把它烧得更旺更大。”石头对党的感情是无以言表的:“党呵,你的儿女们在这里开辟了新的战场,我们将把必胜的精力献给这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石头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共同努力,提前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伐竹任务,战士们的思想也得到锻炼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石头担任了新建连队的连长,走向了新的劳动战场,实现了他对党的诺言。伐竹班战士刘震辉积极工作,勇挑重担。他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向组织靠拢,向党交心,赢得了组织对他的信任与承认。当入党志愿书放在刘震辉手上时,他感觉到无比的幸福,“陡然间血液沸腾起来,疲劳的身子一下子增加了千斤力。刺眼的阳光变得柔和,四山明亮,河水欢畅。”

“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不时地从他嘴里喊出,表达着他的心声。此外,程根娣、武猛、林育学等优秀青年也在不断成长。林育学从顽皮的小青年变得爱思考,程根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武猛走向了成熟。诸如此类的优秀青年,在《珠碧江边》里比比皆是,彰显着党的儿女的幸福。显然,石头是《珠碧江边》里极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坚决听党的话,服从组织的安排,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时,从思想那里寻找答案:“我们的战士呵,在困难的时候,想到,就会得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他在做同志们思想整治工作时,可以长篇大论地宣讲党的指示精神。他对战友们说:“为了建设海南,保卫海南,守住祖国的南大门,革命吧咱们结合在一起,这是党给咱们的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咱们就要全心全意地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要知道,哪怕咱们多挖一锄头土,多砍一根竹子,都是为革命多一份贡献”,展示了石头崇高的思想境界。尤为突出的是,石头用革命的大道理压倒了个人主义的小思想,在政治的强大的攻势下,一切服从于革命、服务于革命。他教育落后青年许浩时,就有着凌人的力度:读书也要有立场。为谁读书?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求知识,还是为了个人去求知识?旧社会读书人是专门为升官发财,统治人民的。咱们穷人有钱读书吗?解放了,大家都有书读,我这个放羊娃还进过速成中学,把眼睁开了。眼下咱们兄弟姐妹都能读上了书了,将来不但上中学,可能还上大学……你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没有树立起来。多少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有多少好榜样值得咱们学习呀!党把咱们一手培养大,没有党就没有我,也可能没有你。没有解放,咱们会活活被地主踩死在脚底下……党对我们就像母亲对儿子一样。我们错了,教育我们,批评我们,叫我们走到正道上。我们对了,党就鼓励我们。党比母亲还亲呀!……从政治立场的设定,到解放前贫苦生活的回忆;从党的教导,到要对得起党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的时代政治主题上,有着势不可当的教育力量,是那个时代政治工作的体现。

虽然如此,《珠碧江边》小说里真正体现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形象的并不是像石头这样的先进人物,而是像许浩这样的落后人物。石头这样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而将许浩这样的落后人物改造为思想进步、追求上进的青年,更能体现时代的伟大,说明教导的英明,说明党的革命思想的胜利。最初走入我们眼帘的许浩是一个消极颓废的青年形象。他虽然是珠碧江伐竹班的成员,但与其他充满革命朝气的同志们有着明显的不同:“小分头乱蓬蓬的”,老是“闭着眼在想心事”。他看不懂其他同志,为什么“劲头怎么老是那么足,老是那么乐”,他不懂得“革命者永远是春天”的道理。在许浩的思想深处,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有文化,会写作,本是当干部的料,现在却被发配到深山伐竹,这让他难以接受。当初许浩报名到海南岛工作,曾经想象到海南岛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浪漫的生活,而当眼前的这一切与自己的想象不同时,有着落差时,许浩就看不到前途,与周围的环境和共同战斗的战友们格格不入,成为另类人。很显然,许浩是不符合时代革命青年标准的,革命队伍里不允许有落伍者,否则革命队伍就不纯洁,就会影响到革命队伍的整体性和战斗性,尤其是对于军垦连队这样迫切需要奋斗牺牲精神的团队。因此,珠碧江伐竹班对于许浩开展了严肃坚决的思想斗争,方法上则是严词说教与以身示范相结合。程根娣批评许浩要“响应党的号召,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党和祖国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石头教育许浩说:“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老许呀!你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政治。政治不挂帅,就一定被困难吓倒,直不起腰来。”应当说,许浩毕竟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本质上是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他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内心也是有触动的。他高兴的时候,也会和同志们一起唱起“我是一个兵”的革命歌曲,也会精神振作的;只是一遇到困难,便又打退堂鼓,产生畏难的情绪。他看到珠碧江伐竹班生产上的重重困难时,想到的是自己,想到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这样白白浪费掉,要拿锄头”,便又茫然无绪,鼓不起干劲来,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狂躁症和自我中心论。所以,对于石头送给他的著作《为人民服务》,也是“怅然不知所措”。这就有了许浩出走珠碧江伐竹班伐竹工地,回到场部另做打算的行动,成为革命事业、革命队伍的逃兵。时代,不允许落后思想的存在,更不允许出现逃兵,尤其是在军垦队伍中。对于许浩来说,生活在新中国的十几年里,党的教导已经在许浩的身体上和思想里生根。所以在回场部的路上,看到黎族儿女对于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和建设山村的追求,看见场部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劳动让他激动不已;特别是在农场党委书记的带领下,许浩看到了一幅幅激昂的画面,更让他惭愧不已。党委书记语重心长的一席话:“我们一个人,应该像这竹竿一样,牢牢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许浩内心深处朴素的革命感情,重新回到珠碧江伐竹工地上,回到革命的阵营中。

《珠碧江边》有着强烈的时代政治的说教,那是时代赋予文学以思想的必然。然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确实用当时文艺界“中间人物论”理论为写作指导思想的,用中间人物的活动带动其他人物的活动,从侧面去塑造正面人物。显然,这是“”前流行的文学创作论的反映。在落后人物转变的过程中,彰显思想的光辉与胜利,彰显这个时代的伟大。这与后来“”时期文学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有着截然的不同。由此,更突出了文学的政治性。正像该书开篇所介绍的主题思想:“看看那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怎样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地劳动,他们的革命精神时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咱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正像该书结尾时所表现的那样,珠碧江伐竹班扩编为生产连队,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不断革命,继续革命,永远革命。正如所教导的那样:“这样就可以使干部和群众经常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减少骄傲情绪,想骄傲也没有骄傲的时间。”①推动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

秉承时代的颂歌,《胶林儿女》沿续了以往的主流精神,同时又增添了新的时代政治因素,通过军垦农场在1962年所进行的生产劳动热潮和所发生的激烈复杂阶级斗争,再次热情地歌颂了为建设海南、保卫海南而战斗的知识青年英雄儿女们。小说热情地讴歌了军垦农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劳动。从伐竹劳动工地撤回来后,战士们没有休息,“高举思想伟大红旗,挥银锄,洒热汗,意气风发,高歌猛进,为开发宝岛,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垦荒点上,伐木,割茅、盖房、种菜、养猪,建设垦殖新村,等待着新战友的到来。社会主义劳动热潮,把荒山变成了胶林,“一年前,这儿还是一片密林荒野;如今山上山下,层层梯田。山上胶林,山下蕉园,长得好不整齐茂盛。”“碧江队当年建点,当年收益,以短养长,取得实效,一下子在全场出了名。六年就获得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优胜红旗。在以后的劳动生产建设里,又是继续前进,抗击台风,战胜洪水,取得了一连串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靠一个个具体的劳动换来的。例如开垦荒山,挖掉大树根,女职工们也敢于打炮洞,填炸药放炮。例如装车,女职工们像男职工那样扛起蕉捆就走,丝毫不落在后面。劳动的场面感染人、影响人。

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无比伟大的。这千年老林,不久以前人走进去,还阴森的。就这儿几天,在这群姑娘的手里,完全变了样,再种上橡胶、甘蕉,就能对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了。将来人们来到这里,只见漫山遍野的胶林蕉海,谁能想象这块地方原来是个什么模样?我们的农场,我们的海南,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在劳动中日新用异地改变着面貌的呵!”《胶林儿女》塑造了以谷春梅为代表的劳动者形象。谷春梅当年是伐竹班的女战士,现在是碧江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着群众忘我地劳动,事事干在前面,劳动生产是一把好手,开荒山,种橡胶,抢险排涝,带领全连队前进。谷春梅充满了革命的干劲,有着熠熠生辉的眼神,有着高大的形象,“高举火把,战斗在莽莽的林海中。”谷春梅能够做到这样,关键在于她心中对的热爱,当连队里她所住的茅草房被火引燃时,她的第一个反应是“一步扑向桌边,抱起那叠著作。抬头看见窗户上边玻璃框里的彩色画像,忙伸手去摘”。她有着红色的思想才有无穷的干劲,有着美好的未来憧憬。“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五指山这么大,荒山老林这么多,只要按照指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去干,不出几年,你看着吧,任凭什么苏绣、杭绣,都比不上这幅‘海南绣’好。”创造新的奇迹,迎接新的挑战,建设海南。按照时代政治的要求,小说反映了复杂的阶级斗争。对于阶级斗争,小说表现了相当多的同志们放松了阶级斗争这根弦,在他们看来,“时间过了十几年了,大大小小的运动不知经过多少。就是有敌人,也不过是山猫三只四只。地、富、反、坏、右,都给他们贴上了标签,他敢动一动?就拿咱们内部来说,差不多都是一个部队下来的。在部队已经经过镇反、肃反等这几大运动,有问题谁没受过审查,哪个没搞清?复员军人就更不用说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义务兵,有什么问题。咱们这个队建立了两年多,哪一天不是平安无事?”正是有这样模糊的认识,连队发生的事情没有从根本上去分析,而是就事论事,结果事情不断发生,投机倒把啦,丢失公物啦,连队房屋失火啦等等,疲于应对。对此,谷春梅可不这么看,她从阶级分析的观点认识问题,将连队职工家属所谓的投机倒把的行为,上升到“这是阶级斗争在我们队伍内部的反映”的认识高度上。将生产上工作不认真的现象,提高到资本主义的层面上。面对连队房屋莫名失火,谷春梅明显地意识到:“大敌当前,阶级斗争是很复杂的。”她从一连串的反常事件中嗅出了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察觉到这一连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严重性。她细细分析,精心排查,锁定了连队保管员樊时瑞,通过外调,查清了他的真面目:是恶霸地主郑山龙的儿子,身为国民党军队连长。广州解放前,打死了自己的勤务兵樊时瑞,冒名顶替,混进革命队伍中来。这是一个伪装打扮,混进革命队伍中的阶级敌人。他的心底深处,是对人民政权的仇恨。碧江连队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都与他有关。当他得知连队搞清楚了自己的历史和现在的表现后,妄图出逃,在人民群众的包围中束手就擒。阶级斗争取得了胜利。需要说明的是,谷春梅带领连队取得的胜利,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阶级斗争,都是她认真学习著作的结果,“她认真地读的书,从著作中找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学会了挤时间读书。”生产劳动时,她学习著作,认识到“有了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有人民的一切。的书是革命思想的宝库,革命的指路明灯。加强防卫,巩固海南,正是的伟大战略思想的体现;建设宝岛,保卫宝岛,是交给我们这一代的光荣任务。我们在这里种一棵橡胶,流一滴汗,都和领导下的整个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她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越读越激动,越读越兴奋,直觉得心胸开阔,眼睛明亮,仿佛又回到早晨迎着红日登高望远的境界。当读到‘在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段落的时候,她不由得读出声来,在内心深处欢呼叫道:“呵!和党中央多么英明,对全国的形势看得多么清楚,概括得多么深刻呵!我们碧江队发生的事情,不正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么!不正是两条道路斗争的表现么!”再看下面,“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说的多么好!多么叫人开窍呵!”于是,《胶林儿女》小说又是一曲思想胜利的颂歌。

作为一部创作于知青年代的反映军垦生活的文学作品,保持传统的文学创作惯势,《胶林儿女》对知青的描写集中在改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坏习气,树立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远大理想,成为革命队伍中的坚定成员。《珠碧江边》是这样做的,《胶林儿女》也是这么做的。因此,《胶林儿女》对于知识青年人物形象的描写,落实在女知青刘绣云形象的塑造上。刘绣云是一位很清秀的女知青,“雪白的圆脸上,两道细长的黑眉,长睫毛下掩着一双大眼睛,薄薄的两片红嘴唇,脸颊上显出两个小酒窝,两条又黑又粗的辫子”,但她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太严重,向往着城市高楼大厦。来到海南农场,发觉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于是便闹情绪,非要拉着自己的爱人———农垦战士———林育学回去不可,这里的生活让刘绣云感到太委曲了。但谷春梅却发现了刘绣云出身贫苦家庭的本质,于是用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法帮助刘绣云进步。果不其然,在忆苦生活会上,刘绣云通过反思自己的苦难,提高了阶级觉悟,“革命的火焰,开始在她的心里燃烧。”她反省自我,“娘给了我生命,党抚养我成人。是什么迷了我的眼?是什么乱了我的神?昔日苦情全忘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党的恩情脑后抛,我算是个啥子人?从今要读的书,绣云重新学做人。(绣花)针把锄头换,为人民服务献青春。春梅姐就是好榜样,我永远革命向前进……”从此,刘绣云放弃了回城的念头,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垦战士,事事抢在前头做,干一行爱一行,不怕脏不怕苦,思想统帅了她的思想。

然而,思想改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刘绣云尽管有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也肯吃苦耐劳,但“阶级觉悟还不高,不大会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帮助她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主要就是读的书。”从此,刘绣云又认真学习起的著作来,并在生产斗争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刘绣云参加了女民兵炮班,参加了农场举行的阅兵典礼和实弹射击表演,思想觉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农场阅兵式上,她望见主席台上的画像,心情油然澎湃,“心里激动地说:呵,!我成了您的民兵战士了。我永远跟您干革命,您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在。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来犯之敌!”这种思想,是千千万万优秀儿女的共同心声,“它像一股巨流,在五指山下,和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个国营农场的民兵师团,和海南岛四百万人民的心声汇合在一起,筑起了屏障祖国南大门的铜墙铁壁。”知识青年儿女们由此迈进了新的思想高度。在以后的生产劳动中,她说:“我们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淋一点子雨,算什么苦!”经过艰苦的劳动,刘绣云成长成熟起来。小说在将近结尾的部分描写了刘绣云等女知青和军垦战士登上了高峰时,有着以下的表述:东方红,太阳升……一轮红日,在雄壮的歌声中,冉冉地从军垦战士热血沸腾的心上升起。面对南海,面对胶林,她们看清了军垦事业光辉的前程,更懂得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伟大意义。刘绣云手握红旗,昂首挺胸,体会到一种巨大的幸福的感情。

《胶林儿女》在创作上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性,有着明显的“主题先行”表现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机械化、呆板化的表现。但由于海南军垦特定的生活环境,《胶林儿女》基本还是富于生活生息的。只是这些已被政治观念所掩盖,仅仅是当时军垦知青文学作品中普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