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形象塑造及影响

时间:2022-05-17 04:33:00

导语:中美文化形象塑造及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美文化形象塑造及影响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后殖民理论思潮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日趋频繁,每个国家或民族甚至个体都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以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任碧莲等为主的美国华裔作家,在塑造中美两国文化、书写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及文化认同方面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王光林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几位华裔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文本中的文化翻译具有自我殖民的意味,并倡导华裔作家们在再现第三世界文化时应尊重其区别于第一世界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构建自己杂合的文化身份。[1](P148)陈爱敏从文化身份、文化语境和文化原型三方面分析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间的关系。刘芳称则汤婷婷、谭恩美等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翻译,既像西方的人种志那样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又涉及音译、直译等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此外,这种文化翻译融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与写作于一体,反映了来自弱势文化的移民在美国所经受的文化震荡。[3](Piii)……,而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是近些年在欧洲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成为比较文学中极具扩张能力的前沿性学术研究领域”。[4](P110)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巴柔在《形象》中将形象学定义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5](P154)狄泽林克指出“比较文学形象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中有关民族亦即国家的“他形象”(heteroimage)和“自我形象”(autoimage)。[6](P153)关于文学形象,赵炎秋教授在其著作《文学形象新论》中将其定义为:“形象,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就是通过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7](P167)本文拟以黄玉雪(JadeSnowWong)的《华女阿五》(FifthChineseDaughter)[8]、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的《女勇士》(TheWomanWarrior)[9]和谭恩美(AmyTan)的《喜福会》(TheJoyLuckClub)[10]为例,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塑造中美文化、中美文化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出的努力。

一、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塑造

周宁指出,“中国形象”是流行于社会的一整套关于“中国”的“表现”或“表述”系统,其中同时包含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具有话语的知识与权力两方面的功能。从知识与想象方面看,中国形象包含着三层意义:一是西方对现实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与想象,二是西方对中西关系的自我体认、焦虑与期望,三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11](P7)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等在第一代华裔脑海中根深蒂固。对于第二代华裔,胡勇指出“……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只能在父辈的故事中和文字记载里塑造。他们对中国的体认既是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还包含着更多的理性反思,他们所能体认的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她们笔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其所包含的儒家价值伦理与外延的社会交往礼仪和风俗习惯,散发着浓重的苦涩味。”[12](P20)诸如黄玉雪、汤婷婷、谭恩美等美国华裔作家都属于第二代华裔,她们从小就对父母所固守的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想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到美国主流社会,塑造出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形象:

1•“封建专制的落后国度”的中国形象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说影响,追求中庸和谐、“忠”“孝”“礼”“义”等,提倡以父权为主的封建家长制度,主张女人“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落后思想。《华女阿五》中,玉雪的父亲坚信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必须有道德,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实、要尊敬师长、不能动手打人、要勤俭节约、辛勤耕耘等;父亲在家庭中占绝对地位,父母家教极严,坚信“严厉的鞭打是培养孝女才子的最有效方法”[8](P53),他们要的是对孩子绝对的控制权;在黄家女孩终究不能与男孩相提并论———父亲不顾玉雪想完成高等教育的要求直言家里的财政状况只能优先让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黄家香火的儿子继续接受教育。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中国被描述成一个男尊女卑的女性炼狱:其中有大量如“女娃好比饭里蛆”、“宁养呆鹅不养女仔”[9](P39)等歧视女孩儿的民间谚语,女性丧失了应有的独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权。而在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母亲们脑海中始终保留着中国式的“孝”———忍耐、孝顺、遵从父母的意愿,这就是为何许安梅的母亲虽然被自己母亲辱骂并残酷地赶出家门,但当母亲病危时,她仍旧义无反顾地赶回到母亲身边,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做药引。

2•“怪诞诡异的古老国家”的中国形象美国华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表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异国情调”,展现了大量中国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以满足美国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怪诞诡异的一面。黄玉雪在《华女阿五》中有大量庆祝传统节日、结婚、生孩子、殡葬仪式等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文化的描写,如玉雪小时候受惊吓生病后,外婆买来白矾为其举行趋惊仪式;唐人街的葬礼要请法师为死者超度灵魂,要撒纸钱等。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塑造的中国文化更是充满迷信色彩:母亲勇兰在医院求学时得与形形色色的鬼作斗争;当社区医院弄错地址将别人家的药送到家里时,母亲坚持要女儿去药店所要一些糖果作为赔偿以驱走被送药的晦气。汤亭亭在小说中还详尽地描述了母亲烧的许多奇怪的菜肴,如黄鼠狼、乌龟、熊掌、浣熊等,让女儿心神不宁,发出“宁愿吃塑料也不愿吃这些”[9](P83)的感叹,这些在重视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西方人眼里简直怪异恐怖至极。谭恩美在《喜福会》中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五行理论将华人性格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安梅天生缺木,所以容易优柔寡断;精美的父亲火元素太多,所以脾气很大等。小说中还描述了中国人对魂灵的敬畏———安梅的母亲选择在除夕夜自杀,只为第二任丈夫一家能因害怕其灵魂烦扰而好好对待安梅,这些都弥漫着怪诞诡异的色彩。

3•“神秘奇特的东方大国”的中国形象中国有着几千年连续发展的悠久文化,其对华夏儿女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也继续传承着中国神秘奇特东方大国形象。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中国饮食文化,介绍了大量中国菜的独特做法,从炊具、配料到火候、调味汁,这些都充满了神秘奇异的色彩。汤亭亭的《女勇士》中还有大量中国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蟾蜍吃月的故事以及最具魅力的女英雄“花木兰”上山习武、建功立业等的传奇故事,这些也都增添了中国独特神秘的文化形象。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素云向女儿描述自己曾在中国拥有的一张麻将桌时说那是用一种贵重的叫做“hongmu”(红木)的木材做成的,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译词,其实不然,而素云说红木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单词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认为自己的故国中国始终是独特、无可比拟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曾描述过中国繁荣仓盛的景象,中国的陶瓷、丝绸等都曾引起西方各族的觊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神秘奇特的古老东方大国形象。

二、美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塑造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短短两百多年时间里崛起,其独特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华裔作家的身上沉淀着从祖辈那儿传承来的中国文化,但他们自幼在美国生长、受教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特殊的身份使其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中美文化的混合体,是美国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汤亭亭曾说:“实际上,我作品中的美国味儿要比中国味儿多得多。我觉得不论是写我自己还是写其他华人,我都是在写美国人。”[13](P17)(转引)事实上,正如周宁所述,中国形象作为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他者”,与其说是表现中国,不如说是表述西方;与其说是认识中国,不如说是认同西方。它随着西方文化自身的变化以及中西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决定于中国的现实。[11](P7)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他者形象———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的确根据自己切身观察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主流文化形象:

1•“发达文明的理想国度”的美国形象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历史,但北美辽阔的疆土和肥沃的土地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电灯、火车、电梯等虽然也已进入中国,但这些在中国被视为新欣事物的现代文明在美国早已普及,在第二代华裔心目中,与出生在旧中国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父辈记忆中的中国相比,美国绝对是发达文明的理想国度。黄玉雪在《华女阿五》中对繁华忙碌的旧金山唐人街的描绘就可以体现出美国的发达文明:“紧靠旧金山著名的诺勃山东坡是北美洲的独特风景点之一。此地虽然很小,前后延伸才几个街区,但是人口密集,能够鸟瞰整个忙碌的港口。在狭小拥挤的街道尽头,格雷斯天主教堂的时钟每一刻报时一次……”[8](P1)汤亭亭的《女勇士》中,遥远的中国对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只是未知的黑暗、世界的边缘,美国才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可以在这个发达文明的国度里接受现代教育,可以利用这个国度赋予他们的自由与机会出人头地。谭恩美在《喜福会》会中更是在篇首就就描述一位老太太为了忘却以前的痛苦经历,为了下一代能过上自由平等富足的生活,抱着一只天鹅背井离乡、带着希望和梦想来到美国这个理想国度。

2•“民主平等的希望之乡”的美国形象在许多美国华裔作品中读者虽然也不难发现有关白人对华裔种族歧视的描述,但一般篇幅甚少,描述更多的是华裔如何在崇尚个人主义精神的美国主流社会获得民主平等的机会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黄玉雪在1989年版的导语里这样说道:“在亚洲,作为亚洲人,我们无法找到选择的自由,而这是我们作为美国人生来就有的、特有的权利。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祖先。在这个国家比在其他国家更有机会。”[8](P6)美国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大都有美国式的成功故事: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所要追求的幸福,实现心中的“美国梦”。如《华女阿五》中,玉雪不断挣脱着传统的中国式的价值观念,在父母只能供哥哥继续学业的情况下,她自力更生、勤奋努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于从物质和精神上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汤亭亭希望在美国这个理想国度里用自己的笔来书写美国华裔的生活和情感,寻求其精神和文化独立,实现其价值。她在《女勇士》中通过嫁接和改写,将中国民间故事里那个顺从、雌雄难辨的中国古代传奇女子转变成一个能力超群、积极主动、具有女性特征同时又拥有男性力量的传奇女英雄。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亲们软弱而又坚强,都曾在中国有过痛苦的回忆,然而来到美国这片民主平等的土地后,她们都毅然决然地奋起反抗,成功地赢回了自己的权利,也为女儿找回了自我。

3•“交汇融合的年轻新大陆”的美国形象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多民族国家,除印第安人为其土著居民外,其余近一百多个民族皆为继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移居美国的移民,其文化交融现象便成为其多民族社会的特点。罗志野说:“美国本身没有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开始时没有主线,各国移民带去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语言。后来这些元素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美国文化精神。”[14](P19)美国华裔文学中也有不少体现由中国移民携带并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里犹为详尽地描写了中国菜的各式调料和配方,烹调成了玉雪与美国白人交流和获得好感的主要方式,而美国人喜爱中国饮食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很好地融入了美国这个“大熔炉”。当然,移民带到美国的一些文化有时也不免要经过“美国化”,如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描述的“花木兰”形象不再只是忠孝两全的奇女子形象,在美国主流社会里这一人物更显示出女权主义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同时,在大量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中,作为有色种族的华裔与美国白人间的联姻由排斥逐渐变得普遍,如谭恩美《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许露丝和美国白人泰德的婚姻。

三、中美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塑造产生的影响

诸如黄玉雪、汤婷婷、谭恩美等美国华裔作家同时面临着父母所固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冲击,介于中美文化的边缘,其双重文化身份使得她们的创作既融合了带有异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带有美国本土特色,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黄玉雪素有“华裔文学之母”之称,其作品《华女阿五》1950年出版后立刻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高居榜首达数月,汤亭亭的《女勇士》在当时也轰动文坛,而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出版当年曾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可见华裔文学的影响之大。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手中的笔刻画出并展示给广大读者他们心目中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和美国形象,增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了解及文学交流,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中美文化的塑造充当着中美文学文化交流的使者。然而,正如周宁所述,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真正的意义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西方文化必要的、关于中国的形象,其中包含着对地理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包含着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当然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它将概蓬、思想、神话或幻象融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文化自身投射的“他者”空间。[15](P5)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的文化塑造,如陈爱敏在其《流散者的困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解读》一文中所说,美籍华裔作家们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等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她们评判与衡量父母/华人的标尺。[16](P31)吴冰也指出“既然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分支,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文化是他们的再创造,他们传达的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何况华裔美国作家,尤其是用英语写作的华裔美国作家,认为自己首先是美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也远不如对西方文化熟悉,引用时难免出错。”[13](P19)以黄玉雪、汤亭亭及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很好地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华和神秘之处,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西方读者对其深信不疑,从而认为小说中描绘的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实存在的,诸如《华女阿五》中描述的压抑玉雪个性发展及限制其自由的父权制、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以及原始怪异的饮食习惯等;《女勇士》中传达的文化腐朽、人性残忍、思想愚昧的遥远东方古国形象;《喜福会》中如安梅母亲“割股疗亲”的愚孝、琳达的“童养媳”经历、充满荒诞与威胁的一些鬼故事,以及里面一些落后野蛮的行为等,这些也许曾经出现在过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谣传,但在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作家们在其文化塑造过程中拿中国古代或近代甚至谣传来的一些文化事物跟美国发达文明的现代文化相提并论,解构并重构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化、妖魔化,难免有东方主义倾向之嫌。

美国华裔文学在让美国读者了解仔国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国读者对美国的了解。虽然美国华裔作家笔下的中国文化并非原汁原味,但他们对美国文化却更加熟悉。他们借助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形象作为参照,构造出了心目中令人瞩目的美国形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中国读者更加了解发达文明的美国,但也有可能引起某些中国读者的盲目崇拜和向往,从而落入某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试图随“全球化”趋势推行文化殖民的陷阱。中国文化拥有五千多年的传统文明,有着东方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以中美文化为主题的美国华裔文学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强大及中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甚至世界将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国文化,美国华裔文学也将继续成长。为了让美国华裔文学更好更真实地诠释好中美文化、避免因对中美文化的误读和盲目崇拜而陷入“东方主义”或“文化殖民”等陷阱,以及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长足发展,笔者认为美国华裔作家还应作出以下努力:

1•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

2•以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为目的,客观公正地塑造中美文化形象;

3•避免会引起中美读者误读和盲目崇拜的对中美文化形象的改写和鼓吹。如此,美国华裔文学将更好地架起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美两个国家、两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