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与语文教学关联思索
时间:2022-05-17 03:50:00
导语:文学鉴赏与语文教学关联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是职业中学学生的必修课程,教育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求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与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养。因此,在阅读与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
一、文学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文学鉴赏已日益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年来诗歌鉴赏被引入语文高考中,文学鉴赏更是备受人们的关注。文学作品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的一生。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青年时代就热烈地仰慕着坚强不屈的牛虻和勇敢的斯巴达克斯,他从这些人身上受到了影响,以自己的斗争经历为基础,创造性地刻画出了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使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又成为无产阶级年轻一代斗争中的引路人,革命征途上的第一个同伴。由此可见,文学鉴赏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
二、文学鉴赏是一种社会活动
从文学艺术的特殊功能上来讲,文学作品一旦呈现出来,它便具备了认知和教育的社会作用,这些作用必须通过客体的鉴赏过程才能完成。或者说,文学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作用,没有欣赏,再好的文学作品也不可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客体也就是阅读者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文学作品发挥的陶冶情操,改造心灵的功能,并提高阅读者自身的审美能力。离开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一切都无从谈起。因为作为一个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满足,知识的深化,和美学的享受。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比直接的物质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就具备美的特性。在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特别能够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并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文学鉴赏中的审美享受,为历来的许多文学家所重视。《毛诗序》说,诗有感动和感化的力量,“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
以上所说就是文学鉴赏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意义,这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文学鉴赏在语文教学中又有什么作用呢?语文课本中选有不少小说、诗歌、戏剧等文质兼优的文学作品。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这些作品的处理绝不能读读讲讲了事,而一定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去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想象,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更多的启迪,这就是文学鉴赏的作用。例如,我们读鲁迅的《祝福》,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声声爆竹、家家杀鸡宰鹅,为过年而忙碌的象征。在这充满祥瑞之气的年景中,忽然见到了满头白发、脸色灰黄、眼神呆滞的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接着又听到的她的死讯。对于祥林嫂这样悲惨的遭遇,我们究竟怎样来阅读它呢?方法很多,但鉴赏性的阅读效果最好。因为在边读边让学生感受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时,可以加深读者对旧社会的冷酷的认识,产生出一种“动情力”,激荡着自己认识旧社会的感情。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还不仅仅停留在感知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对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思考,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形象的完整性,深刻领会作品的内在意义。而非鉴赏性的阅读只能停留在单纯的感知阶段,只能获得孤立的形象的直觉。这就是鉴赏性阅读与非鉴赏性阅读的区别。还以《祝福》为例。小说情节中的高潮是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对于这样一个情节,一般的阅读最多是对祥林嫂亡夫失子的悲惨遭遇洒上几滴同情的眼泪,不会再去寻找什么。而以鉴赏的眼光来读这一情节时,却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亡夫失子的大不幸,作者为什么没有正面去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把它拉到幕后去处理?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在鲁迅看来,亡夫失子,这是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痛苦,却不是这些看得到的不幸遭遇所能包括的。他必须去寻找更独特、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于是鲁迅先生借用了卫老婆子的口,以祥林嫂本人平静的追述来呈现祥林嫂的亡夫失子的经过。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反复咀嚼过的痛苦,表现了一种已经没有感情变化的麻木迟钝的精神———深重的苦难留下的深刻的创伤,有力地昭示了作品的主题。之所以有上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因为阅读是结合描写的生活现象进行认真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分析,就不可能深刻领会作品的意义从而作出审美的判断。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只以晓义为满足”的“儿童文学”上,“须着重意旨所在”,去充分发挥文学鉴赏的作用。况且,当今中学生已经对作家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量的语汇,基本上熟悉了作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言;感情较为深沉、稳定和含蓄;思维已经能够有独立性、批判性,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方面和主要细节等。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去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动,去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俱佳的文章,这为我们文学鉴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不把作品中完美的艺术形式或表达手段肢解成教条式的名词术语,也不把学生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生动形象和情节中硬拉出来,那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 上一篇:微博客文学发展现状检视
- 下一篇:副县长在信息分析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