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文学审美特征
时间:2022-05-17 03:37:00
导语:业余文学审美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与专业文学创作相对应,各占整个文学创作的“半壁江山”。研究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会从美学的高度与深度对群众业余文学创作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与辅导的实践及其理性思考,对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美学命题,发表若干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题材的广阔性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因其参与创作的主体人数多、职业多、年龄构成与文化层次多种多样,因而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阔性的鲜明审美特征。题材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也受作者思想、情感、艺术理念、美学追求的制约。题材的选择对于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有着不可少视的作用。虽然“题材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的说法未必科学准确,而“题材决定论”还曾遭受到批判。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题材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的确起到“占尽先机”的基础作用与前提作用。群众文学创作因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便形成了鲜明的题材广阔性的审美特征。即每一位群众业余文学创作者,都选取自身十分熟悉的题材进行文学创作。这里仅以黑龙江省的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为例,如熟悉农村题材的双城市“农民诗人”张希彦,就以农村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又如熟悉工业题材的上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黑龙江三大工人作家”———吕中山、郭先红、韩统良,都以工业题材为主进行小说创作,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以至后来三个人都成为专业作家。由此可见,群众业余文学创作题材广阔性的审美特征,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主题的自主性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所有要素的辐射中心和虚构的制约点。由于作家的立场、观点、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主题。作家的思想深度、生活经验、艺术手法的不同,也会影响主题的深度与广度。虽然“主题先行论”作为极“左”文艺思潮已被淘汰出局,但是如同倒脏水不能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我们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主题的重要性,更不能陷入“无主题”的怪圈与误区。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因其“业余性”特点,便形成了主题自主性的审美特征。当然,这种“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浅薄,而是同样可以做到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从本质意义上考量,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也是一位“业余作家”,而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却开拙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深刻而宏大的主题,使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之一。由此可见,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主题自主性的审美特征,也是有口皆碑的事实。
三、形象的真实性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形象的真实性。这是因为业余文学创作主体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常以自己身边的人物为原型,真实性成了其文学作品的先天性艺术基因。仍以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贾宝玉,显然有作者“夫子自况”的痕迹。其他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等等,也都是作者所熟知的人物,因此便具有了真实性的审美特征,从而打破了中国小说“叙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皆坏”的传统,塑造出众多丰富复杂的典型形象。由此可见,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形象真实性的审美特征,也是绝对“真实”的。
四、体裁的多样性
群众业余文学创作,因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体裁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一位创作者都根据个人的偏好与特长,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于是总体上便形成了无所不包的多样性审美特征。小说(长篇、中篇、短篇)、诗歌(旧体诗、新诗、词、歌词)、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报告文学、杂文、随笔、游记等)、戏剧(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剧本等等,有人还创作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群众业余文学创作体裁多样性的审美特征,也是勿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