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题解题方法综述

时间:2022-05-14 09:23:00

导语:诗歌赏析题解题方法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诗歌赏析题解题方法综述

在高考命题中,诗歌鉴赏的分值已经设定在8-11分(江苏省为10分),分值较高,且是难度和区分度较高的题目。因此对诗歌鉴赏题的指导训练尤其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思考,希望能帮助考生轻松解答诗歌问题。

一、看标题标题不可忽视,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有些诗歌题目暗示了诗歌所属类型,通过看标题可大体理解诗歌类型、作者基本情感。如朱庆馀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般考生会误认为这是一首描绘新婚夫妇洞房私语的诗作,但稍加审题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首巧妙的临考时的试探诗。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张水部),以公婆比考官,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征询张籍的意见(文章如何),以帮助自己度过主考官这一关。如此一分析,我们便容易去解答有关的题目了。

二、读作者大凡有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苏轼的豪迈雄健、李商隐的委婉含蓄、李清照的婉约缠绵。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比如鉴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中有一题目是这样的:“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其后半句分析较正确,前半句“直抒胸臆”是错误的。作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李清照词的风格是“明白如话,却又含蓄无穷”,考生如果熟悉这一点,解答题目就更快捷了。

三、析正文此处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利用诗歌正文中相关的词语句字理解诗词大意,争取读懂诗歌基本内容;而是根据语句特殊标志,找到写景句和抒情句,尤其是写景句。首先利用诗歌词语句子理解诗词大意要求能够品味局部语言,抓住了相关语言我们能够正确理解诗词大意,作者的情感也能把握准确,问题的解答也就能够得心应手了。如对《丹阳送韦参军》一诗的鉴赏,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秋”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愁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折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它不仅点明了季节,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由此,我们便可以熟练的解答有关诗意的题目了。其次,关注写景句和抒情句,尤其是写景句。关注写景句就是要关注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所谓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意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比如落花(落红)这一意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也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如此一来,对这首诗的把握就恰到好处了。

当然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常见意象,如菊花象征着“高雅”,杨柳代表着“惜别”,月光暗含着“思念”,古琴联想到“知音”,红豆意味着“相思”,浮云给人“飘零”之感,落日叫人“惆怅”,冬雪让人“冷峻”,故园使人内心陡生“乡愁”等等。积累的意象越多,解答此类题目越是游刃有余。读一首诗,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很难深刻理解此诗的含义的。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塑造的是一个寂寞地开在“驿外断桥边”,独自生愁,又加上风雨侵袭,但“一任群芳妒”,即使被碾作尘,也依然“香如故”的梅花形象。我们阅读此词时不能光看到“寂寞”,“愁”,“苦”等字眼,而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梅花那种即使被尘世抛弃,即使被摧残,也依然保持高风亮节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这样,做题时我们就能较准确地判断题目的内涵了。四、读注释诗歌鉴赏题目下的补充说明和有关注释往往交作背景、目的及有关重点词语的含义。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例如对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的鉴赏,其中题目后注明:“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根据这个说明,我们就可以判断“题目后两联以史实为据,既有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叹惋,又有对他死后有谯周这样的老臣辅佐蜀主的庆幸”是错误的分析了。对这样的鉴赏,当然应当是采取不同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