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景与情思索
时间:2022-05-14 09:22:00
导语:古诗文赏析景与情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诗文最常使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叙事缘情”等抒情方式,将作者的感情倾向、审美意趣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所有好的古诗文作品,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要把握作品中的“情”,不仅要知人论世,了解其创作背景,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个人荣辱融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常常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鉴赏古诗文,分析其情感倾向,就必须从景物入手。只有在景物所描绘的意境、意象本身蕴含的内容把握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绪。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掌握古诗文中景物赋予的常用意蕴
某些景物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如“柳”字,其音同“留”,具挽留之意,故在古诗文中常用它来表达熟悉的离愁别恨。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莫不如是。而“羁旅”往往写游子思乡之情。如“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鸳鸯”则喻指爱情,“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血哀鸣。当然,意象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赋予新的内涵,但平时如加强对意象的把握,将有利于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二、抓住作品的主要景物(景象)进行分析
古诗文作品中,诗歌的形象意境既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包容性,又具有很强的朦胧性。古人写文章,讲究含蓄凝炼之美,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时,常难以直接看出蕴含的感情。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景物(意象)所蕴含的内容来思考言外之意。如杜甫《登高》,诗人首先用了六个特写境头,选择了“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景物,极力渲染秋江景物肃杀的特点。夔州以风大闻名,风声中传来猿猴的哀叫,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是迎风飞翔不停的水鸟。这几个景物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诗人在首联就用凝练的笔触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紧接着作者的视野逐渐拓宽:仰望落叶,落叶随风飘零;俯视江水,江水奔流不息。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落叶发出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主要的是透过这种萧条凄冷的意境,折射出诗人此时居无定所,流落夔州,韶光易逝,斯人年迈,壮志难酬的情感。此诗首联与颔联写景,为颈联和尾联的抒情打下基础。颈联的“独登台”,表明前两联的景物是诗人登台后所见之意,这此景与心中之情紧密相连,望着如此苍凉凄清的秋景,又怎能不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生活艰难的处境?这种漂泊之愁与孤独之感怎能不与眼前秋景传达的意绪共鸣?所有的愁思与孤独,犹如眼前无边落叶和滔滔江水,排之不尽,驱之不绝。尾联续写诗人备尝艰辛,国破家亡,平添白发,再加上本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戒酒,愁绪就更难排遣。通过移情,感知的对象才化为有灵魂、有生命、有性格的东西,才被审美对象纳入视野,体现了作家的情志个性,使艺术形象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情与景相互交融,以情寓景,以景显情。
三、把握诗、词、曲,景与情的表达
技艺范仲淹的《苏幕遮》,上片写景“碧云天,黄叶地”点明时节,湛蓝的天空中点缀着的洁白的云彩,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秋天景色连绵不断,和天边水色相接,带着寒意呈现翠色的烟雾笼罩着水面,夕阳、青山、碧水浑然一体,显得迷茫凄清。“斜阳”既点明时值傍晚,使人联想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之愁。青青小草不解心情,诗人看到“芳草”,触动了自己的情感,草木无情,人却有情,这样,就为从上片写景到下片抒情作了非常自然的过渡。“黯乡魂,追旅思”,明确告诉读者此情即思念家乡而神伤的“乡愁”,这种愁无法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意即在好梦里才能稍作安慰,这就告诉我们此种乡思旅愁无时无刻不挂在心头。“好梦”是什么,词人未作说明,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是细雨梦回与家人团聚。由于夜夜难以入睡,所以,尽管夜景迷人,却不能去欣赏,而独自倚楼眺望则会更添愁情绪。为了消愁,只能借酒,岂料酒入愁肠愁更愁,反而变成了相思之泪,更加怀念远方的家人。
- 上一篇: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综述
- 下一篇:诗歌赏析题解题方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