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问题与创新

时间:2022-05-06 11:03:00

导语:英美文学教学问题与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美文学教学问题与创新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199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列为选修课,而在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则被规定为专业知识必修课,从而使正在趋于边缘化的英美文学课重新确立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该大纲明确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品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信息。因此,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具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分配不合理现阶段英美文学的课时分配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课同时开设,均开设两学期,每周2学时;另一种是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课分别开设,均开设一学期,每周4学时。但无论哪种课时分配方法都有弊端。首先,英美文学课的总课时不宜均等。英国文学较美国文学的时间跨度大,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也更为丰富,课时设置平均必然造成英国文学课时不足,而形成英美文学两门课程一紧一松的状态。另外,英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源头,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而两课同学期开设极易割裂这种关系,对学生的理解不利,所以第一种课时分配不合理。再次,文学课的信息量较大,要留给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完成文学作品的阅读,所以每周4课时的课时分配也不合理。

(二)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中,部分高校的文学课聘请外籍教师,部分高校的文学课由中国教师担任。外籍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且各外籍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有时难以从观念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难免造成文学理解上的障碍;而大部分中国教师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英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对文学课教学有畏惧心理,信心不足。另外,在大部分高校中,文学课通常只有一到两名教师担任,没有形成一个学科团队,教师通常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缓慢。

(三)教材陈旧目前英美文学的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数由英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组成,但真正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却凤毛麟角。首先从内容上看,大多数教材都只涉及二战前的英美文学作家及作品,对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作家、作品不是只字未提,就是简单略述。另外,大部分教材都太过注重作家生平的介绍,作家的写作特点及作品的人物分析等内容相对较少,对文学流派的介绍也只是一笔带过,尤其缺乏对文艺批评理论的讲解。而且,现行的教材在文学术语的介绍方面缺乏系统性,布局支离破碎,很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此外,教材中文学选读部分很少有完整的作品,大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的作品分析部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教学模式落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师在讲授每位作家时都沿用千篇一律的“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影响+选读”模式,讲授内容繁多,学生只能被动地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欣赏作品,更不用说参与课堂活动和与教师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文学课产生厌学心理。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地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形式单一长期以来,英美文学课采用单一的考试形式,即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题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填空题、概念题、作家作品连线题及问答题。当然,对于考察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这种考试是必要的,但这种考核制度,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文学欣赏能力,学生在期末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打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