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元代回医药发展
时间:2022-04-27 11:19:00
导语:谈论元代回医药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明史•西域传》载“元时回回遍天下”,承袭了先进伊斯兰文明的回回人成为蒙元帝国统治者的得力助手。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为回回医药在蒙元帝国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以外科、骨伤以及解毒见长的回医药也是扩张时期的蒙元帝国必不可少的医药学,而且蒙元统治者推行多种医药并存的方针,大力支持回回医药。以上诸因素决定了回回医药在蒙元帝国的疆域内大行其道,“回回医师”遍布全国,回医药典籍层出不穷,回医药在元代可谓盛极一时。
l元帝国设置的回医药机构
元代是回回医药的兴盛期,元帝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大量回回医药机构,如回回药物院、广惠司、惠民局等。除了元帝国设置的官方的回回医药机构外,元代还有很多民间私立的回回医药机构,如元末明初穆斯林巨商鄂拖曼的子孙在杭州设立的豪华回回私立医院“鄂拖曼尼雅”。
1.1广惠司
广惠司是元代回回医药主要机构,也是元代回回医家的大本营。《元史》列传第二十一记载,中统四年(1263年)世祖命回回医生爱薛“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在忽必烈的支持下,爱薛在京师成立了回回药物院,从此,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官方的伊斯兰医药机构。至元十年(1273年)春正月,回回药物院“改广惠司,仍命领之”。爱薛在广惠司一直工作到至正十三年(1276年)。《元史》卷二十六记载,元仁宗大德六年(1302年)六月“丙子,升广惠司秩正三品,掌回回医药”。《元史》卷二十A.ii2载,广惠司的职责是“掌修制御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回回人爱薛掌管下的广惠司广招回回医师,研究回回医药,成为元代回回医家的大本营。
1.2回回药物院
除了广惠司之外,回回药物院也是元帝国重要的回回医药机构。《元史》百官志卷八十八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政府分别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内蒙古正蓝旗)设置“回回药物院二,秩从五品。掌回回药事”,设置达鲁花赤一员,由蒙古人担任,设大使及副使3员,均由西域回回医药学家担任。回回药物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推广回回医药,并专为宫廷、达官贵族及宿卫炮制回回药物及和剂,由回回人爱薛掌管。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回回药物院“拨隶广惠司”。从此,“回回医药”,“回回药物”成了伊斯兰医药在中国的别称,伊斯兰医药在元朝政府里,有了崇高的地位,其作用不在传统中医之下。
1.3惠民局
《元史》卷二十记载,元成宗三年(1297年),“诏遣使问民疾苦……置各路惠民局,择良医主之。”这样,各地皆有了医疗机关。伊斯兰医药学也因之随回回医官到达全国各地,从而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其时,大批阿拉伯、波斯、突厥血统的伊斯兰医师携带着医书药典纷纷来到中国,以行医为计,治病救命,遂形成伊斯兰医学大举输人中国之势。回回药物与验方在元代社会引起普遍重视,在秘书监中还保存有《忒毕医经十三部》(忒毕Tibb,阿拉伯语,意为“医典”),约有60多种回回药物由中亚传人,可治多科疾病。据《常德西使记》记载,中亚的几种特效回回药物和剂方是:阿只儿,状如苦参,治马鼠疮;妇人损胎及打扑内损,用豆许咽之自消。阿息儿,状如地骨皮,治妇女产后衣不下;又治金疮脓不出,嚼碎敷疮上即出脓痊愈。奴哥撒儿,形似桔梗,治金疮。肠与筋断者,嚼碎敷之自续。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记载,当时回回药物和剂方有的“可治,一百二十种症,每症有汤引”。元代是伊斯兰医学在中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与推广的黄金时代。
1.4元代民间私立回回医院
鄂拖曼尼雅除了官方设置的回回医药机构外,元代还有很多民间私立回回医药机构,如元末明初在杭州的穆斯林巨商鄂拖曼的子孙曾设立豪华的回回私立医院,称“鄂拖曼尼雅”并聘有回回医师从职。摩洛哥旅行家依宾拔都他(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记载:“余寓埃及人鄂拖曼后裔家中。鄂拖曼乃大商家,甚喜汉沙(杭州)城,故常寓此。城亦由彼而得名日阿尔鄂拖曼尼雅,其子孙在此亦甚受人尊敬,善继父志,救济穷人。有贫僧来门求助者,彼赠之甚丰。创办医院(玉尔本作僧庵)亦名鄂拖曼尼雅,建筑颇为华丽。此外各种慈善之事,均有施行。疾病之人,居其医院者甚众”。伊本•白图泰是世界知名的大旅行家,学术界认为,其游记的大部分记述都是真实可信的。元代有很多民间私立回回医药机构,但“鄂拖曼尼雅”因为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中的记载而名扬四海。
2元代著名的回回医师
元代有很多著名的回回医师,其中有些是官方任命的,有些是在民间自主行医的,他们用伊斯兰医术和“回回药物,治病,有奇效”,被称为“西域奇术”,解决人民疾苦,受到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欢迎和爱戴。
2.1爱薛
爱薛,人称“回回爱薛”,《元史》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一记载,“爱薛,西域弗林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初事定宗,直言敢谏。时世祖在藩邸,器之。中统四年,命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后改广惠司,仍命领之。”在忽必烈的支持下,爱薛成立京师回回药物院,后“改广惠司”仍由爱薛负责。元朝秘书监搜藏的23种回回书籍,有些是爱薛和扎马鲁丁从国外搜罗的,有些是他本人编订的著作。爱薛一生在中国传播阿拉伯医学和天文学,推动元朝改进推广回回历,掌管元代回回医药机构,为促进中国和阿拉伯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2买奴
买奴,字德卿,回回人,升太医院,“举名医久次者,奏补以官。大兴医学,以激后进”。买奴是元代与爱薛齐名的回回医药学家,爱薛掌管元代的回回医药机构,而买奴掌管元代太医院,可以说,元代的医药机构皆由回回人掌管。
2.3文献记载中的元代民间回回医师
除了在官方回回医药机构任职的回回医师外,元代还有很多回回医师散落民间,他们游走民间,以行医为计,深受各地人民欢迎,文献中对此多有记载。元欧阳玄《圭斋集》卷九记载,回回人贯云石(海涯)曾在钱塘行医,“卖药市肆,诡姓名,易冠服,混于居人”。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九记载。有回回人丁鹤年在四明(宁波)曾行医,“寄居僧舍,卖药以自给”,他“博览经史,精于算术、方药之说”。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大都(北京)“有一小儿头疼不可忍,有回回医官,用刀划开额上,取一小蟹,坚硬为石,尚能活动,顷焉方死,疼也遄止”;平江城阊门处有“过客马腹膨胀倒地,店中偶有老回回见之,于左腿内割取小块出,其马随起即骑而去,信西域多奇术哉”。元代《山居新语》记载,某驸马忽然得一怪症,坠马后“两眼黑睛皆无,而舌出至胸,诸医束手”。广惠司一位回回医官挺身而出,“以剪刀剪去长舌,又在舌两侧各去一指许,用药涂之而愈。剪下之舌尚存,亦异证也。广惠司者,回回医人隶焉”。
3元代著名的回医药典籍
元代是回医药发展的兴盛期,除了林立的回回医药机构和遍布全国的回回医师外,丰富的回回医药典籍也是元代回回医药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存四部回医药重要典籍,其中三部成书于元代。
3.1《回回药方》
《回回药方》是元代编纂的一部伊斯兰医药百科全书。原书为36卷,现残存4卷:即目录下1卷、卷第l2、卷第30、卷第34。不著撰人,系红格明抄本。该书主要以汉文书写,但有很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词汇,同时很多汉文也是音译。该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皮肤科等的病例判断和使用药方,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回回药方》约载药方6000—7000首之多。
3.2忽思慧:《饮膳正要》
忽思慧,公元1314年至公元1320年问,在宫廷任饮膳太医,负责宫廷中的饮膳调配工作,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卫生的研究,是当时有名的营养学家。忽思慧对各种营养性食物和滋补药品以及饮食卫生、食物中毒等,均有深入的研究。《饮膳正要》,成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是很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共分三卷,卷一讲各种食品;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和肉类、水果等。书中还附有许多插图,如每种食物的性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能治什么疾病等,均一一说明。全书共出现“回回”一词30次,有“回回豆子”、“回回葱”、“回回小油”、“回回青”等冠以“回回”名称的植物和调物料。
3.3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
《瑞竹堂经验方》系元朝最著名的回回医药学家萨德弥实所著,此书博采回回医药经效诸方,病家试用屡效的单方、验方,加以分门别类,编辑订正而成。全书共l5卷,1326年著成。书中记载的悬吊小桶淋浴是回族自古以来独特的卫生传统习俗。另有治急气疼方、治疗疮方,且在方名上标有“海上方”等字样,说明有些方药是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阿拉伯伊斯兰治病之方,有的验方特别强调禁食马、驴、猪肉等,这也符合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
相继成立的回医药机构,遍布全国的回回医师,层出不穷的回医药典籍,无不说明了元代是回医药发展的兴盛期。回医药经过元代的兴盛发展之后,步人明代,回医药开始了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回医药中国化的历程也由此展开。
- 上一篇:镇政府违法建设整治方案
- 下一篇:副区长在经贸科技洽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