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文学教学

时间:2022-04-24 05:36:00

导语:谈古代文学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古代文学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跨度大,课时多,从先秦到近代,历时千年,内涵丰厚,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块。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作家、作品的介绍、分析、品评,以及对文学规律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状况,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分析评价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

一、备课求深,授课以精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50分钟的课堂,需要课下多天的准备。教师备课要有深度、广度,即将文本读厚,发现、挖掘文本中深蕴的信息,授课时得以厚积薄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表面看仅是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叙述“农夫”一年中所从事的农业劳动,反映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全诗八十八句,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教师备课时会发现,此篇诗作不仅仅是农事诗,而且内涵广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信息点密集。其中鸟兽草木虫鱼等自然界名物,衣食居住劳作等生活的名物,官制车服、礼乐祭祀等典章制度的反映等,名目繁多。天文星宿如:“火”,衣物如“衣、褐、裳、裘”,农具如“耜”,工具如“斧、戕、绹、索”,兽名有“狐、貉、鼠”,鸟名有“鸧鹒”,昆虫有“蜩、莎鸡、蟋蟀”,植物有“桑、郁、茅”,农作物有“葵、菽、枣、稻、瓜、禾、麻、麦”等,建筑物有“向、场、圃、公堂”等,祭祀有“献羔、祭韭”,器皿有“兕斛”。此外,文中的“七月流火,九月的授衣。”句中“授衣”的内涵,不能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简单地传授予学生“以物予人”之意,而应大量查阅资料,从《毛传》、《睡虎地秦简》,以及辽宁大学张震泽先生曾引用的《金布律》中,都足以证明古代有授衣制度的存在。又如《七月》诗第二章末“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内涵也并非如作品选中注释曰:“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自己被公子们掳去。”的释义,若教师认真研读《毛诗传笺》、《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仪礼·士昏礼》,以及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中《七月篇》“集释”的解释即可提炼出深层的意蕴,“殆及公子同归”实则表明,从西周开始,既有媵妾制的存在。通过备课中的深入思考,教师将文本解读透彻,这样,传达给学生的并非仅是一首农事诗,而是名物繁多,文化制度包蕴丰厚的,既有文学因素,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篇文章。从而以点带面,由《诗经》中《七月》的学习,带动对整个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家,文学尚未独立的总体特征的理解。因此,教师只有课下四面出击,各有所得,长期涵泳,深入体悟,睿智地思考,开掘古代文学的价值,授课中才能把古典文学的精华授予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鉴赏涵泳,美在其中

古代文学内涵深刻,题材丰富,情感复杂,形式多样,师生在鉴赏时,涵泳其深味,发掘其审美意蕴,从而提高对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中国古代文学各段中都有作家的情感美,作品的语言美,风格美等,所有这些精彩纷呈的美,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供了富于弹性的能源。比如先秦文学中,孟子的论辩艺术,庄子的诙诡谲怪,《诗经》的现实美,《离骚》的浪漫美,可与日月争光的屈原的人格美等;汉魏六朝段中,曹公的古直,阮籍的隐晦曲折,陶潜的一片神行,谢灵运诗句的雕刻绘画之美等;唐代文学中,王维诗中的诗意美,绘画美,音乐美,李白醉态思维的美,“清水出芙蓉”的语言美,杜甫的律诗精严之美,忧国忧民的情感美,韩愈散文的气势美,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清冷幽邃之美等;宋代文学中,秦观词的婉约美,苏轼词的豪放美,旷达美,辛弃疾词用典的含蓄美,刚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豪婉相济之美等。此外,唐诗整体性的“风神情韵”之美,宋诗“筋骨思理”取胜的理致之美都让我们陶醉其中,涵泳咀嚼,韵味久在。通过师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品味,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学习中体味到无穷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能力,亦丰富了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将美感内化,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