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现代化实现综述

时间:2022-04-24 05:26:00

导语:古代文学教学现代化实现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代文学教学现代化实现综述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本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如今人们却失去了这种愉悦的感觉,认为这里已经“没有趣味,没有生命,没有任何文学所应该具备的丰富的意味”。[1]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学科古代文学不能产生即时效应,所以日益受到冷落。二是古代文学本身学科建设的落后;三是教学手段的贫乏、刻板;四是教学效果与职称评定的严重脱节,使得有些高校教师宁愿躲进狭小的天地里进行“研究”,也不愿在改善课堂教学水平上浪费时间,使得本是激励情感、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变成味如嚼蜡的僵死之文。

“几十年来,文学教育变成了这么一种东西,它使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如何改善目前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是我们每一位古代文学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虽然有些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把握,如: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高校职称评估体系的改革等,但革新教学,减少程序化的授课方式,以现代化为背景阐释和传播古代文学,努力缩小古代与现代的距离应是每个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所能够做到的。提倡古代文学教学现代化,并不是说就排斥传统甚至是摒弃传统。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僵死。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传统的内容、价值、意义在历史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解释传统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从而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世界、新的未来”。因此,古代文学教学现代化成为改变目前现状非常重要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教材、讲课艺术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精选教材取长补短古代文学的教材主要分为两大块: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由于它的历史跨度大,作家和作品数量多,因而内容相当纷繁复杂。要在本科院校近300个学时内将绵延近三千年的古代文学讲得全面系统,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结合当下,把握前沿、精选教材成为关键。首先,先来看文学史。现行古代文学史教材很不统一,大约有三十多种本子。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就运用了游国恩本、郭预衡本、章培恒本、社科院本、袁行霈本等多种版本。那么如何选取一本合适的文学史呢?答案是遵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是对人的生命及其意义的探寻,是属于情感的领域,相对而言,在人文学科中文学是最不能完全“学问化”的。文学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的感知参与到阅读对象中,去体验作家的丰富情感,自觉地与生活在那个久远年代中的个人碰撞。

因此,文学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学家的人格、学识、审美力和价值观念的高度结合。早在上个世纪,刘大杰先生撰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未曾修改的初版本),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都突显了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的特征。基于此,上述的文学史应是我们注重考虑使用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参阅其它版本,博采众家,取长补短。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一部好的文学史不仅是对历史真实的强调,更应该是对作家心灵进行探求。这就要求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本学科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去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学中那些与现实人生联系密切或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人文色彩浓郁的文化心灵史,努力使教学与现实接轨、与时代同步。普通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以史为纲”,因为“史”的最大功用是让学生一览而知大概,从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作品选”才是根本,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早在2001年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就提出“原典精读”,提倡大学生对于原典进行精读、吟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无独有偶,2006年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上,“回归原典”成为论题的热点。如何选择作品,笔者认为要精选那些与当时和后世乃至未来相契合的有深远影响以及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名篇名著进行重点讲述。如在讲授先秦文学时,可重点选取《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古人对于爱情的执著态度、选取爱人的标准及其与爱人相处的技巧等对于我们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仍具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讲正始诗歌,可精讲皖籍作家“嵇康”与“阮藉”,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正始时期社会动荡之中人们壮志难酬、朝不保夕的焦灼与痛苦,使得我们认识到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因素很多,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不要过于归咎于自身。又如讲唐诗,可精选唐代诗人那些对盛唐气象的赞叹、歌咏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忧国忧民的以及慨叹人生际遇的名篇重点讲述。

再如讲宋词,精选宋代词人那些对“情”的细致体味以及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名篇。讲明清小说,可精选明清作家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深刻思考和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验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重点讲述。而那些在当时和后代都没有多大影响,或与当代人心灵不契合的作品,就可以少讲或不讲。至于那些篇幅很长的散文或赋作,可以截选其中精采的片断进行重点讲述,而不求面面俱到。同时在讲授时注意规避与其它基础课(《古代汉语》与《古代文论》)相同的篇目等。对于那些由于受到课时限制未能精讲的作品可以通过课下多种方式进行补充。总之,用当代意识去精选、整合古代文学教材的内容,不仅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