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的掌握
时间:2022-04-24 03:02:00
导语:语言文字的掌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一、理解涵义读通文
词是语言的基础.词语是文章的组成部分。词语教学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而出现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也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也越充分:反之,就会出现“架空分析”,课文理解就肤浅、模糊,语文课就很容易走样、变味。尽管“低年级以字、词、句为重点,中年级以段为重点,高年级以篇章为重点”.但是学字词绝不是阶段性要求,而是贯穿小学六个年级语文学习的。学段、学篇,是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自然增加的内容,学段、学篇,不等于以段篇知识为重点.就忽视字词教学。从众多教育家提出的“淡化篇章、强化词句”的观点中,也不难看出词语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教学时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关键词,由一词牵动全文脉络,疏通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学习《小珊迪》一文,要体会小珊迪生活穷困悲惨得通过“乞求”一词来理解。我在提问过“乞求”的意思后,紧接着问:“小珊迪为什么由‘请求’变为‘乞求’?”如果学生连“乞求”,(即那种低三下四、苦苦哀求)的意义都不懂,那么小珊迪向人乞求买他火柴的内在原因就体会不到了。通过让学生理清关键词“乞求”.这师道就能理解小珊迪怕失去卖出火柴的机会,为情势所迫,为生存所迫只能“乞求”人们买他的火柴的深层原因,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显而易见.准确把握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二、把握语感读懂文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晏子使楚》一文五次写“笑”,同为笑,却笑不同。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笑”设计了以下问题:课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笑?这分别是谁的笑?这又是怎样的笑?为什么会这样笑?你从每次笑中看到了什么?一“笑”俘众心,学生兴味盎然,自主合作,层层深入,逐步把人物性格和心理提炼淋漓尽致。课文中的笑是变化的,曲折的。通过层层整理归纳,学生终于弄通了楚王之笑有三,一是“冷笑”,是因为他想在见面时占据气势的制高点,压晏子一头,挽回已失去的面子:二是“陪着笑”,这是尴尬的笑、无奈的笑:三是“笑嘻嘻”,“笑嘻嘻”比“冷笑”来得更阴险、更恶毒:笑容中显露出剑锋,充满了杀机。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感觉到《晏子使楚》写每一次“笑”的涵义.每一次“笑”都是很有特色的,认识“笑”在文中的作用。接着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品读中准确定“味”,在一次次朗读中渐渐加深了对人物认识.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把握好语感的训练,学生要想读懂课文也非难事。
三、领悟精神读透文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特别是那些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课文《落花生》中有这么一个关键句子:“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先问学生:“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不仅掀起教学高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有利于把握课文的中心。
四、拓展延伸运用文
成功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掌握语言的特点.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充满情趣地训练,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迁移、转化为“语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练笔”中学会“作文”,进而提高表达能力。在《晏子使楚》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环节: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评价晏子: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你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怎么看?请再次默读,静静思考一下。是选择赞成或者不赞成,并要说明你的理由。抓住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要矛盾等方法来拓展延伸练习,更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
- 上一篇:安监系统服务工作汇报
- 下一篇:市政府工业区改革发展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