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育重视核心点新论

时间:2022-04-20 05:14:00

导语:古代文学教育重视核心点新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代文学教育重视核心点新论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历代先辈们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其深邃丰茂的思想与情感蕴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但是,如今古代文学似乎逐渐失去它往日的魅力。一方面,古代文学跟现代社会的巨大时代距离,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隔膜与疏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越来越衰退。另一方面,古代文学课程课时锐减、要求降低、教学过程流于表面、教学手段滞后、文学课堂枯燥乏味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的又一原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我们古代文学教学从业者去重视、去深思、去改进。本文结合先秦文学教学实际,试谈如何把古代文学课上活、上好。先秦文学虽然时代久远,但却是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许多文学、哲学母题正发轫于此。因此,上好先秦文学对后面历代文学教学而言,既是入门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又是古典文学兴趣培养的起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以宏观视野感受古典文学精华,激发求知欲望古代文学的内容对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它早已散见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中。

但是这些内容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学生的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而大学里,古代文学教学往往也是偏重文史而轻原典的学习。学生阅读量少,感知狭窄,缺乏对文学切身的感悟和理解,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以偏概全。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视野去学习古代文学十分必要,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以《论语》学习为例,学生熟悉的仅是“温故而知新”等少量几个语句。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学时可依据《论语》有二十篇的实际,把学生相应分为二十组,每组负责抄录其中一篇的名句,课堂上用多媒体依次投影。这样,学生惊奇地发现《论语》里日常经常使用的好句子居然如此之多,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过犹不及”“、名不正则言不顺”“、不怨天,不尤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忧道不忧贫”“、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割鸡焉用牛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等,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论语》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上述的学习,一方面,学生确实是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深学需求的学生而言,初步了解《论语》的精妙句子,必然会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去通读和探究《论语》的求知欲望,这比老师直接推介《论语》的效果要好得多。类似方法,同样适用于《诗经》《老子》《国语》等内容的学习。当然,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全面阅读古代文学原典,但是我们教会学生一种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较全面地认识到一座或几座文学富矿的妙处,学生自然就能触类旁通。

二、发掘古代文学的当代意义,引发亲近感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学不是为附庸风雅,而是在继承中寻找到它对当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就曾提醒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应该“注意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中所反映的问题,要使自己的工作对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发展当代文学有所帮助。……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就没有意义”[1]。古代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知遭遇过多少劫难,幸存下来的大多属于不可多得的精品。我们的先辈为文素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光荣传统,创作中自觉追求诗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效果,这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和正义精神,作品往往思想性强,情感崇高,给人以浓烈的感染,对我们当代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先秦文学年代久远,寻找它与当代人生活的亲近感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