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
时间:2022-04-20 05:00:00
导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涉及领域宽泛,是文学、史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体。其内容从先秦到近代,上下三千年,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学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均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作为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学科,古代文学在高校日益受到冷落,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降低,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门课程的内容距离现实久远,是一件没有现实价值的“古董”,对古代文学产生了疏离感和隔膜感;另一方面,该学科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陈旧,基本上沿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依据“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代表作—艺术特色—文学史地位”的单调模式,这直接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可以说,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如何适应教育新形势的严峻考验。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努力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近年来,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综合采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参与表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及分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且通过反复实践,已初见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任务和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老师提出问题,以疑导读;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打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另一方面,老师也往往会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比如对《诗经·王风·黍离》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解释,这里的“何人”是指悲伤故国覆亡的周士大夫?还是导致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抑或是指其他的什么人?历来有多种看法,而这个问题是理解《诗经·王风·黍离》一诗思想内容的关键。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首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读诗歌,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启发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横向交流,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共同提高,也容易让教师有意外的收获。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以结合自已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历史背景、作家活动场景等生活细节及民俗风情的描述,带动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文学发展的历程之中,让他们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意蕴。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情境教学法特别适用于抒情色彩较浓的作品。中国古代是诗歌的国度,泱泱诗国,浩浩诗海,别具魅力的诗歌不胜枚举。我们在讲授意境优美、感情丰富的唐代诗歌时,往往采用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等方式,带动学生进入历史语境。譬如,在讲初唐张若虚的诗歌时先播放中国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让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荡漾;接着鼓励学生随着乐曲尽情地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一幅幅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月夜图,身临其境耳闻其声地去体验、感受;然后再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实践证明,学生们往往会被优美动听的乐曲和充满感情的朗读所感染,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思妇游子之间的离愁别恨。又如,我们在讲解先秦庄子的《逍遥游》时运用漫画制作课件,将作品内容以不同的漫画形式加以呈现,摒除了课堂上枯燥的纯粹讲解和单一理解的形式,使作品内容形象化,而这种视觉上的刺激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提高。当然,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尽量使学生受到吸引。
三、演讲辩论法
演讲辩论法其实是问题讨论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将某一中心问题分成正反不同的两种观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演讲辩论课的选题必须是学界有争议的命题,难易要适当。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尽可能多地掌握对立双方的材料,并形成自己鲜明的倾向性。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诗到底是游子诗还是思妇诗,各家见解不同。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三大阵营,即“游子诗说”组、“思妇诗说”组、中立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所持观点,紧密联系文本和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头准备辩论材料,展105开自由辩论。课堂上可由部分持中立观点的学生分别组成评委和观众,教师或充当辩论赛主持人,或作为评委之一,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最后对整场辩论赛作出评议总结。演讲辩论教学法使学生在辩论准备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信息,课堂上的唇枪舌剑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学生对辩论式的课堂兴趣逐渐高涨,有些原来较为内向的学生被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最后也积极参与到了辩论之中。这种教学法越来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四、参与表演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有些作品内容具有较为突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特别适合用表演法来进行教学。戏剧最适合让学生进行组合性的表演,所以讲元曲时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表演机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情感和创意投入到具体作品的不同情境当中。由于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加上这种表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某种程度上也暗含了一定的竞争性,因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对此关注度也较高,上课时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比如,可以在讲解王实甫《西厢记》的过程中让同学演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有些同学非常投入,不仅自己制作或借用服饰、道具来增强表演效果,而且还能够在戏剧情节的处理上注意环环相扣,把风流俊雅的张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莺莺、机智泼辣的红娘等表演得惟妙惟肖。表演法运用得当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和拓展思维,进一步准确地体味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魅力,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环境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组织表演,将参与表演变成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课堂自然会备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比较好。表演教学法既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协同发展,又能保证古代文学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的运用对学生或教师的表演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却是凸现教师教学风格和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
- 上一篇:古代文学生态伦理观表现
- 下一篇:建筑节能与低碳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