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对此

时间:2022-04-19 04:03:00

导语: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对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对此

中西文学进行比较,我们习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西方文学是叙事性的,而中国文学长于抒情。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中西古典文学各自有着不朽的代表作。西方有《荷马史诗》,中国有《诗经》和《离骚》。叙事和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这种差异前人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如果换一个角度,站在文体风格的视角,我们也可以找到差异的存在。在比较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古代的神话、史诗、戏剧、诗歌,一般都带有“酒神”一样的精神特质:狂欢、热情、奔放、痛不欲生、死去活来、火辣辣的宣泄,迷醉在自己的生命狂舞之中。而中国的诗歌、戏剧大多数是水墨画式的,温柔、含蓄、典雅、怨而不怒、婉而多讽,具有中和之美。中和之美酒神精神“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和观浸润下的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

“中和之美”的意义和作用在各种文艺美学中都有体现,兼容互进,综合协调。孔子所盛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成了历代文人追求的诗风。《礼记·经解》还引用了孔子这样一句话:“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权威地诠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中和”观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深刻地进入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和之美作为审美标准融入了一切美学创作。艺术表现须“发乎情,止乎礼义”;日常生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儒家的哲学和文艺思想中,中和是本体也是方法,更是一种美学境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家正统地位,迫使该教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士”的阶层,这些“儒生”创造作品时,就很少不受其影响了。

他们适度的情感宣泄和简约的表现方式就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具有了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酒神”在希腊神话中叫做狄俄尼索斯,他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神话中的他驾着四轮马车到处游荡,走到哪儿,乐声、歌声、狂饮就跟到哪儿。他和他的侍从们肆无忌惮地狂笑,漫不经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关于酒神的颂词后来就成了悲剧的前身。而“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提出的一个理论。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诗人须有神灵凭附,转入狂热状态,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创作理论,但对西方古代文学的创作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悲剧诞生时附着在作者身上的神灵在尼采那里就是酒神。“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内涵的痛苦。

为了肯定生命的痛苦,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此产生酒神精神的衍义:做一个强者。‘酒神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坚强!’这里显示了酒神精神与强力意志的内在一致”。尼采认为,具有酒神精神的人在失败中仍能大笑。这种酒神精神在西方人身上就表现为重个性,“不过却不是偏向于用理智去控制情,而是让后者泛滥,于是就造成个体热爱自己生命的倾向。这个倾向即表现为‘醇酒、美人、欢歌’这样的对生命的欢愉感,同时也表现为逞强好胜的人格。中国文化,不论在国内国外,都可以说完全缺乏‘酒神性’的因素,因此,即使在‘心的文化’仍然发达的中国人地方,也只是表现为一种温情脉脉,而不是一种热情的狂泄,它与拉丁文化的差别正如中国式的迎神赛会与拉丁式的嘉年华狂欢会的歧异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