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探讨
时间:2022-07-02 03:43:43
导语:后疫情时期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图书馆空间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图书馆可以通过两个空间的重构和融合,激活空间自身的生产功能,彰显图书馆独特的空间价值和服务价值。在后疫情时期,图书馆对服务空间功能的拓展实践将成为常态并将长足发展。
关键词:空间再造;虚拟空间;实体空间
1图书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于1807年提出来的。这是一门以机构命名的学科,传统图书馆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传统的“通过时间消灭空间”空间认识论将图书馆服务牢牢嵌在僵死的刻板的静止的作为背景和容器存在的物理空间里,一度将图书馆从理论上推向消亡的边缘。随着空间生产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跨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义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从关注空间中的对象到关注空间本身,对于图书馆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在1974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空间的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成为被生产的对象。此后学界对空间认识论开始了深刻思考和拓展,20世纪后半叶,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空间维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框架之一。米歇尔·福柯、曼纽·卡斯特、沙朗·佐京、大卫·哈维和爱德华·索亚等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到社会学、城市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空间理论研究对于图书馆的影响是深刻的可达到里程碑程度,图书馆界接受了新的空间理论,结合图书馆实际积极进行空间转型尝试。将空间作为生命体来研究,为研究图书馆发展变迁、服务再造、空间整合等提供了新思路,当重新将空间作为对象而非背景研究时,为面向新常态的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带来广阔前景。2005年美国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指出:“图书馆的空间定位、功能和作用正在发生变迁。”2009年国际图联年会主题标志着第三空间理念开始对图书馆空间建设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美国大学及研究联合会从2010年起多次将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与拓展列为未来高等教育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2014年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不断变化》预测,十年之后,很多图书馆将会转变成学术空间。《2017年美国图书馆状态报告》强调,高校图书馆继续分配新空间和重建空间,以支持协作学习、个人学习、由学习伙伴进行的辅导、由教员所教授的临时课程等类型的学习活动。国内学界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始于吴建中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概念的引入和阐述。从2005年开始,对于IC的研究开始整合服务功能,规划实体空间,把IC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2012年开始过渡到学习共享空间(LC)的研究和实施,目前又有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共享空间(RC)、创客空间(Makerspace)等等成为图书馆发展转型的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途径。从空间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发现,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当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史是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被不断创造、生产的过程,图书馆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物理空间,而是能够自身生产的重要资源,图书馆的服务发展一直伴随着空间生产,图书馆正是在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被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实现着服务的创造。在“互联网+”的全球趋势之下,随着新技术、新媒介、数字资源等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走过了从静态文献载体在实体空间的保存、组织、管理、揭示到动态数字文献在虚拟空间的存取、整合、挖掘、发现历程。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复合空间的形态发展与转换。当前阶段,图书馆空间是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复合空间,是由图书馆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具有自身生产能力的生命体。VictorZverevich曾对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下过定义:①实体空间是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的集合,在这个空间里也进行所有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是各种技术及通讯活动的发生场所;②虚拟空间是包括web服务器、计算机内存及存储空间、通讯频道、无线wifi等用于支持读者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的不可见的图书馆空间。在网络、通讯、云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下,图书馆虚拟空间已成为现实。这是泛在的新型空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实践中,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IC、LC、KC、RC以及创客空间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
2疫情期间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开展特征
疫情的突然发生对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是个严峻的考验,作为高度共享实体空间以及空间里的图书、阅览桌椅的图书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疫情初期,为加强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减少因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的风险,所有图书馆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关闭实体空间。然后逐步加大转向拓展虚拟空间服务,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此消彼长,虚拟空间得到长足的关注建设和服务。事实证明,实体空间的关闭并没有让图书馆沦到消亡的危地,相反,图书馆虚拟空间服务凸显成效,许多图书馆做到了“闭馆不打烊,服务不缺位,阅读不停歇”,也使得图书馆空间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总结疫情和后疫情时期的图书馆提供和进行的服务,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特征。
2.1虚拟空间的数字资源整理和展示
虚拟空间服务的基础是数字资源,为此图书馆需要全力保障数字资源的正常使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资源和实体空间的印本资源共同成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包括本地数字化资源、开放获取资源、数据库商提供的商业数字资源等,大多数的数字资源并不存储于图书馆所在的存储空间里,而在各处数据库商的存储空间里,图书馆只是提供了一个获取的途径和其他虚拟空间里的信息资源进行了链接。所以图书馆需要对空间的数字资源重新进行梳理,同时拓展数字资源,重视收集限时免费的数字资源、免费学术资源、各类教学研究及学习类资源等并提供有效地资源使用指引。有些图书馆提供了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资源服务指南专题网页,提供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图书馆资源服务指南。
2.2技术保障数字资源的获取
图书馆需要选择和提供基于网络和移动的技术,开展类型丰富的虚拟空间服务。在疫情期间,图书馆官方微信进入活跃期,成为进行信息推送的主要媒介。对于校外VPN访问方式得到扩展,一些原本不能校外使用的数字资源也顺应形势,开通了本校读者校外使用途径,畅通师生远程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途径。甚至有些数据库提供了免费使用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为各个图书馆机构用户提供不限并发数的机构账号,以及免费的无IP限制的移动端APP知识服务。此外移动端阅读得到良好的应用,如扫码阅读线上图书推介,提供流畅的流式媒体阅读等。
2.3线上预约和线下服务的融合
传统的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功能在疫情时期换一种方式继续进行,如纸本资源的外借归还采取了线上预约,读者预约进馆或约定送书或取书地点,进行不接触的借还。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服务对校内读者提供在线服务,纸质盖章的检索证明需要值班人员集中办理,读者预约领取等。线上预约和线下服务的融合,保障读者服务有序运行。
2.4利用微视频,拓展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视频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疫情期间,微视频也在图书馆得到拓展,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策划并制作了多套主题系列的信息素养教育微动画视频,包括《MiniClassroom》信息检索与利用系列微动画、《涨知识》知识产权科普系列微动画、《科研小白成长记》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微动画、重大项目技术科普微视频等。全部微动画由图书馆员自主编撰和独立制作,可以说是由图书馆虚拟空间生产出的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建资源,为文检授课、知识产权科普、新生科研素养提升以及重点项目技术宣传等多类应用场景提供了优质的研学素材。此外,举办了微动画制作在线培训,为图书馆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开发了新模式。
2.5新型学术社交分享
疫情期间图书馆馆内会议和业务研讨、培训、讲座都选择了在线进行,图书馆界图情领域会议大量在线进行。在线视频会议、在线直播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2.6线上阅读推广文化品牌丰富
出现众多如“不出门涨知识”“闭馆不打烊”“在线阅读”等类似专题阅读推广系列推文,产生系列图书馆文化品牌。
2.7知识产权服务探索中加强
随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图书馆的成立,知识产权服务成为图书馆不断加强的服务内容。疫情期间,图书馆继续尝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及相关数据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为重大科研项目提供科研全周期的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及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提供协助等等。
3后疫情时期图书馆空间服务新常态
后疫情时期,可以看出,印本资源已经不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图书馆实体空间已经没有了曾经拥有的信息的存储、整理和传播的优势。而虚拟空间跨时空、跨地界、无边界、泛在的优越性弥补了实体空间内读者空间的有限,极大限度地发挥了数字资源获取和共享的长处。随着印本资源的萎缩和数字资源的增长,以及管理使用虚拟空间的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程度不同,实体空间规划的不同,两种空间共存、互动的实现方式也不同,图书馆空间的效能和价值也将有个性化体现。两种空间的互补和各自发挥所长是优化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关键。图书馆空间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也是可以由图书馆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图书馆需要谋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紧密结盟,力求让人、资源、空间、服务处于高度融合与互动的状态。图书馆空间再造包括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构,通过再造图书馆馆舍,重新定义与规划图书馆实体空间,在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上寻求突破、颠覆传统、大胆创新、挖掘潜力。同时通过软硬件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形成空间管理体系和空间服务模式框架,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科学设置,给实体空间注入人文关怀,通过服务赋予图书馆空间社会属性,以激活空间的生产功能。未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线上服务的技术支持在图书馆应用和转换必定会加强。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将共同组成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常态服务方式。新空间承载新任务,新服务寓于新任务,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服务的价值,是后疫情时期振兴图书馆事业良好的机遇。历史上的每一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时代成因,其过程既呈现出社会对知识不断的解构再重构的更生过程,也揭示了时代对于知识载体解析与塑造的结果。贯穿其间的脉络就是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图书馆学术思想也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而发展。回顾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不禁惊叹,第五定律竟然和如今盛行于图书馆的空间理论不谋而合。作者简介:蒋春林(1971-),女,籍贯:安徽无为,学历:本科,职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空间再造。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创新研究”(17BTQ020)、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传统文化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场景体验服务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34(01):4-12.
[2]闫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5,35(05):27-31,49.
[3]杨有庆,范建刚.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06):124-127.
[4]EdwardW.Soja,索娅,陆扬.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许子媛.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图书馆空间与服务转型探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05):99-104.
[7]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03):7-10.
[8]凌征强,卢桥.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8(10):55-59.
[9]王正兴,徐红玉.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书馆空间重组[J].图书馆论坛,2018(03):60-67.
[10]徐引篪,霍国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兼论资源说[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03):3-13.
作者:蒋春林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 上一篇:哲学思想及现代价值分析
- 下一篇:图书馆义务管理员培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