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协作研究

时间:2022-04-22 03:52:17

导语: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协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协作研究

〔摘要〕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地标,研究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治理问题,是优化政府与高校、市场间关系的过程,对改善城市文化服务、聚合区域文化业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协作治理理论为指导,梳理了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的治理现状与问题,根据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解决区域治理合力两个关键点,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将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工作划分为机制治理、政策治理、时空治理和功能治理,并以该四个方面为导向深入研究城市图书馆的协作治理策略。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城市文化;多元主体;协作治理

1引言

党的报告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需要不断完善,这给城市文化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地标角色,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象征,国际图联IFLA战略报告[2]强调图书馆有必要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变化的环境下不断进行变革与发展。城市图书馆治理,是图书馆变革的重要过程,其服务对象表现出的广泛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这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只依靠单一主体及形式来完成。实施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治理,推进政府与高等院校、市场间的协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随着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在全民阅读推广、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取得的良好成效,高度重视并激发高校及市场在城市图书馆改革创新中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是城市文化多元发展的根本之道。协作治理,是一种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治理理论,具体指在公共管理活动或环境中,政府部门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开展跨部门多主体的参与、协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资源配置,以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3-4]。针对公共问题的治理,协作治理理论有别于政府或社会组织单方面的治理模式,更强调以共同利益、资源共享为导向的多元主体间的协作,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协作治理打破了政府部门单中心管理的局面,即协作过程以共识为核心,推进社会中其他主体与政府部门的平等沟通,构建多元协作治理机制[6]。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自2015年起就推出了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7],为确保实现“2020年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实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立图书馆联盟等具体措施。而江宁地区作为省内科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与图书馆联盟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还进行了专题报道[8],这为带动全省的公共文化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江宁地区进行城市图书馆治理的探索不仅对改善区域自身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将城市图书馆定义为: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体系、城市书店等参与城市公共阅读文化发展并为公众提供阅读环境的文化空间的集合。文章以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为例,结合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协作治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指出深化地区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治理的路径。

2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现状与问题

2.1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现状。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教及创新基地。《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9],这些政策给江宁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公共图书馆治理方面。建成了以江宁区图书馆为中心,街道、社区以及机关单位为分馆的体制,此外建有阅读分中心和城市书房,并参与驻区高校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包括总分馆体系、流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联盟、24小时自助书房、掌上图书馆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8]。在高校图书馆治理方面,江宁区大学城在引进高校时注重专业、学科的互补性,驻区24所高校在图书馆馆藏资源方面种类齐全,涵盖交通建筑、航空航天、水利、医药、经管、教育、艺术、宗教等特色学科。自2007年成立“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下称联合体)以来,到2019年,已有20家单位加入到联合体(见图1),形成区域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格局。在城市书店治理方面,随着江宁地区经济的大力发展,兴建的大型商业体中均有高品质的连锁书店进驻,如大众书局、百家书房等,这些城市书店一改区域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融教育、图书、艺术和生活于一体,更加注重阅读品味和文化空间的建设,给江宁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然而针对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层面的服务工作始终还是由政府层面的公共图书馆推动,直到2016年高校联合体与社区街道签订《结对共建协作协议》[10],江宁地区才开始有了区域内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向。截至2019年4月高校联合体春季会议,联合体例行会议中都会将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服务工作作为议事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多方参与公共文化发展,政府层面也未形成官方的政策文件和规范来指导多方行为落实。而随着江宁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如何利用好地区充足的图书馆资源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对地区图书馆的规划与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2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存在的问题。纵观江宁地区图书馆建设和治理实践,目前已经实现了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主分馆体系、高校联合体的建设工作,文化资源供给充足。可是就整个地区而言,图书馆资源并没有得到均衡利用,实际情况表现为:大型图书馆一座难求,社区图书馆门庭冷落,高校图书馆假期闲置,城市书店等积极因素仍未激活等。城市图书馆的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其主要根源是缺乏一个整体协调机构为多个主体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因此,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参与机制还未真正建立,无法形成协作治理的格局。2.2.1治理主体过于单一。一方面,机制本身存在不足,难以落实。现有的城市图书馆治理机制仍以公共图书馆体系治理为主体,没有将高校、市场等社会力量纳入进统一的治理框架中,同时也缺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传统意识上的定势。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即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服务,应由政府层面提供。而公共图书馆致力于地区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与布局,忽视了城市图书馆建设的潜在力量主体,对治理行为的整体影响缺少认知。如,城市书店为公众提供了精神交流与阅读体验的文化空间,给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在政府层面的治理导向上却忽视了其发挥的积极作用。2.2.2组织制度不够完善。自驻区高校与江宁地区街道结对共建以来,江宁地区图书馆治理工作形成了由区文化广电局统一领导、区图书馆具体执行、各街道图书馆分工负责、驻区高校联合体协助供给的机制。已初步形成了相关规划和制度文件,如《江宁区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江宁区图书馆制度》《联合体章程》《结对共建协作协议》等等。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并没有一个统筹机构来协调与规范,更缺乏具体约束与问责制度,各治理主体按照自身规划推进治理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地区图书馆协作共享的方案有名无实。2.2.3治理合力有待提升。江宁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公民文化素养、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尚未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与长效机制。从时间上来看,以暑期为例:江宁区图书馆聚集大量中小学生以及老人来阅读纳凉,而平日有学习需求的上班族却一座难求;社区分馆由于开放时间、资源空间等原因往往是门庭冷落;反观驻区高校图书馆,暑期则基本处于空置状态。从空间上看,江宁区图书馆虽然交通不便,但是由于资源丰富,仍能吸引公众前来;社区分馆便利快捷,但是资源单一无法满足公众需求;高校联合体图书馆学科齐全、空间开阔,但由于体制原因,公众无法进入;城市书店环境优越、书籍精美,但由于盈利导向,无法实现借阅流通。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在城市文化服务过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利益,城市图书馆发展聚合力有待提升。2.2.4地区治理动力不足。江宁地区在推动城市图书馆治理工作进程中通常以推进上级政府宏观规划为目标,忽视了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将图书馆的治理工作与公众需求、地方发展特征相结合。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城市图书馆治理的饱和现象决定的,即江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布局基本完成,若真正开展地区协作治理,改变现有格局,意味着要提升治理成本,且治理周期长、见效慢,这也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门开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书店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与宗旨,虽然参与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支持,单靠自身力量,不仅要增加预算,投入大量成本,而且成效也很难预知,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江宁地区在图书馆治理工作中已经初步认识到现有体制机制的不足,并在联合体例行会议中讨论改善措施。如提出“高校与江宁街道的合作要保持沟通,做到互利共赢”。但是当前治理机制中并没有监管环节,同时也缺乏有力的激励制度,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缺乏动力来落实治理工作。

3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的内容

面对江宁地区图书馆治理进程中显露出的参与主体单一、组织制度不完善、缺乏治理合力、治理动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推进城市图书馆多元化协作、深化协作治理工作需要做到两个关键点:第一,构建并完善多主体参与城市图书馆治理机制;第二,解决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问题,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图书馆治理的新格局。3.1构建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加快城市图书馆多元协作治理建设,需要构建并完善多主体参与机制。即需要明确政府、高校、市场等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加强主体间的联系,实现多元化的参与模式。首先,基于地区图书馆目前的治理实践,政府需要承担主导性的作用,即政府部门要扮演引导者角色,统筹整个地区的图书馆治理网络,加快多主体参与图书馆治理的组织领导与政策制定。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好各方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宏观发展框架,明确各主体参与地区图书馆治理的目标与责任,通过制定统一章程和行动规范来为多主体参与治理提供政策依据。其次,高校在协作治理过程中应充当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专业性强且功能完善,政府应将地区治理的执行权更大限度授予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此外,高校图书馆在治理过程中重视教育成本,因此,政府部门在完善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与渠道上,可通过多种激励政策,使之参与到城市图书馆的治理中来。最后,市场等社会主体应当成为城市图书馆治理的辅助力量,也应是活力来源。城市书店相比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博人眼球的运营模式。将城市书店纳入到城市图书馆治理的主体中来,需要建立市场参与机制,通过自主合约的方式参与到地区图书馆的治理中。一方面,需要从城市书店的发展来反思当前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展城市书店在城市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书店可以参与地区协作治理的制度制定,实现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将城市图书馆治理的目标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3.2解决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问题。有效解决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问题,需要打破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壁垒,强化交流协作,结合各治理主体的发展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行统一但又有针对性的治理原则,构筑地区文化发展共同愿景。抑制江宁地区图书馆协作治理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全的信任机制,使治理责任感受到影响。江宁区虽然云集学科齐全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和品质较高的城市书店,但是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中心依然是政府部门。随着江宁区逐渐纳入南京城市中心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群众对阅读文化和学习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江宁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超过70小时,年接待读者80多万人次,借阅图书达到65万册,每年新增借阅证1万多张,服务规模在国内同等级图书馆中位居前列。虽然政府部门也致力于社区街道分馆、城市24小时书房的建设,但仍无法满足公众日渐增长的阅读及空间需求。实际上,江宁地区在城市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充分发展:在促进文化事业上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000场次,居民阅读率达92%,并将新建江宁图书新馆,新增5个社区邻里书房。江宁区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及要继续推进总分馆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阅读服务网,通过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流动服务延伸图书馆服务。另外,江宁高校联合体承建的“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成果也覆盖到江宁地区高校、社区及企业。但是因为高校图书馆职能的特殊性,考虑到地区公众素质层次多样,通常以支持自身发展为主。同样,城市书店的运营也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收益,参与地区协作是否会影响自身发展,损害自身利益,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因此在城市图书馆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并采纳高校、市场主体的意见和诉求,同时将综合性意见形成政策文件,协调好主体间的联动关系,从全局出发制定统一信任机制,有利于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发挥。

4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城市图书馆多元协作治理是指多个主体参与并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统一协商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一项有关城市公共文化发展利益的公共事业,涉及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利益。但是以平衡各方利益与建立信任为导向,结合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来梳理并优化政策制定,可以从江宁地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出发,更好地指导协作治理政策的落实。在推进协作治理过程中,保持各主体地位平等并发挥各自作用。其中政府部门是城市图书馆治理的主导者与保障者,高校、市场等社会主体是治理的参与者。针对江宁地区图书馆当前治理中的存在机制、政策等组织观念层面的问题以及布局、功能等行为实践层面的缺失,需要从观念、实践两个维度来落实。因此,根据上述两个维度可以将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机制治理、政策治理、时空治理、功能治理。机制治理重点在于构建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促进主体业态聚合,是协作治理的顶层设计。政策治理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治理手段,侧重于规章制度的完善及组织机构的建设。时空治理和功能治理则强调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治理实践,落实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其中前者侧重于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与布局,后者则主要强调主体自身模式的创新。4.1机制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增强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机制治理的核心是平衡政府部门、高校、市场间的利益,完善多个主体参与治理的路径,使城市图书馆治理真正以地区文化发展为共同愿景形成协作网络。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沟通交流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权责监管机制。4.1.1沟通交流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是指城市图书馆多个治理主体在协作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交换意见,达成有效共识的制度规范。在政府层面,应积极为多主体沟通交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强主体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沟通。另外,政府部门可以作为中介,及时传达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地区图书馆的治理方案。在高校层面,要以高校联合体—街道结对为基础,加强沟通对接。自2017年起,联合体决定每年召开两次例行馆长会议[11],交流和探讨合作现状与工作思路。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该平台,提出参与地区图书馆治理的政策建议,突出自身在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的特殊优势。在市场层面,则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如图书馆协会、地区商会等来表达治理主张与利益诉求。在该机制建设中,政府部门应统筹治理主体的交流信息,并整合为地区图书馆治理的综合意见,通过政策手段和规章制度加以体现。4.1.2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即指通过协调政府、高校、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图书馆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首先,在平衡政府与高校的利益关系方面,政府部门需要高校图书馆丰富而专业的资源来带动周边公共文化的发展,缓解地区图书馆服务水平滞后的局面。但是参与公共文化治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利益,在落实上存在难处。因此,政府层面应积极行动,针对高校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与优惠政策。其次,在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以招投标的方式激发城市书店的治理积极性。与中标城市书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契约保证城市书店利益不受影响。此外,政府部门可以为市场主体做义务宣传,一方面以官方的信息推介城市图书馆的多元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城市书店的品牌名片,为其带来潜在的收益。政府可通过多种优惠政策来引导多主体积极参与地区公共文化协同治理,鼓励多个治理主体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共同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的创新发展中。4.1.3权责监管机制。权责监管机制是指落实好多主体参与城市图书馆治理所承担的权利与责任,并且对治理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制度体系。在权责分担层面,要合理确定城市图书馆多个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具体则体现在规章制度、政策文件以及协作治理的章程、协议等方面。根据江宁地区图书馆实际运行情况,在多主体治理过程中,政府、高校及市场扮演的角色与治理的效果不同,承担的治理责任也不同。在监督管理层面,根据城市图书馆多主体治理的分工不同,要有效监督治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保证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治理行为的有效落实,以维持多主体治理的运行秩序,最大化实现地区图书馆多主体参与治理的公共效益。4.2政策治理:完善城市图书馆治理规章,规范。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制度。4.2.1设立统筹机构,搭建协作平台。《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出要构筑文化发展高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衡充分发展。目前,江宁区图书馆以公共图书馆身份加入到高校联合体,联合体也与街道分馆建立了结对关系,然而,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涉及主体较多,联合体的工作计划也只是治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当前治理仍是一个多中心的局面,城市图书馆的统筹工作还未形成。江宁地区图书馆的治理工作亟需一个能够统筹多主体利益、促进主体间协同的组织机构。因此,应成立城市图书馆治理工作的专门组织,加强其在治理主体间的中介作用与话语权,增强其通过统筹、指挥、评价的方式参与进图书馆治理的能力,真正形成地区图书馆协作治理的利益共同体。4.2.2立规建章,实行依规治理。实行共同但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是地区政府规范城市图书馆多主体治理行为的根本手段,也是维护主体自身利益的有效措施。实际上,江宁地区图书馆目前主要遵循《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江苏全民阅读的决定》[7]等,另外,在联合体层面制定了《联合体章程》。但就当前的制度体系来看,缺乏一个有关多个主体联合治理的规章制度。虽然,201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江宁区图书馆理事会”并通过了《江宁区图书馆章程》《江宁区图书馆理事会议原则》等制度[12],但实际涉及的治理范围有限,理事会的工作仍局限于公共图书馆层面。因此应在统筹机构的基础上,依据图书馆基本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多个图书馆治理主体的规章制度,明确权利责任并制定相关工作规划,从而促成地区图书馆的联动,从战略视角来深化城市文化体系的协作治理。4.2.3完善监督功能,落实治理行为。鉴于地区图书馆在治理的监管工作以及效果评价上不好开展,构建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标准十分必要。江宁地区在推进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协调多主体积极配合参与治理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保证政策落到实处。以统筹机构为核心,依照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好受监管主体的责任义务,规范治理行为,维持治理秩序。此外,为保证多主体协作的质量,还应该通过统筹机构进行受监督主体的考核评价,并以报告形式呈现,对治理不达标的主体施以问责,以此推进城市图书馆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4.3时空治理:立体联动,增强城市图书馆治理动力。当前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动力不足,需要从时间层面及空间层面来大幅提升其协作治理动力。时间层面上。从多个治理主体日常运营的时间表来看,除了公共图书馆体系有着稳定的开放时间表,其他主体都存在可以调控的空档时间。据统计,2019年暑期期间,高校联合体20个成员馆只有5家闭馆,其他成员馆或全部开放或设定暑期开放日。城市书店方面,由于地处商业综合体,时间上表现为:周末客源较多,工作日人烟稀少,有些连锁书店甚至有选择性的闭门谢客。此外,在公共图书馆范畴,除了区图书馆能够保证不间断开放,其他分馆由于改造、搬迁等原因,开放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江宁高新区阅读中心为提升阅读体验就进行了短期的闭馆整治。因此,城市图书馆的治理工作应该统筹好治理主体的时间安排信息,及时,协调好地区图书馆运营时段并合理调度,做好城市图书馆时间治理上的协同。空间层面上。江宁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三大城市图书馆治理主体分别实现街道与社区、高新园区与开发区、城市商业区的布局,多主体开展协作也真正实现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无盲点覆盖。但是单从布局来看,并不能形成长期的联动机制,因此,治理工作仍要注重主体间的空间关联,引导多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空间互通,实现地区网络联机治理。江宁地区已初步建成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网络互通工程,可以此为基础,将互通工程扩展到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书店。同时,深化联网功能,突破单纯的联机检索与借还,引进O2O等新兴应用平台,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城市图书馆网络空间协同中的价值,提高城市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力与认知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空间互通,引导江宁地区图书馆资源的高效流通。《全民阅读条例》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列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设立向公众开放的阅读设施”,因此,应考虑利用江宁地区丰富的地铁系统,建立城市图书馆图书漂流站,为公众的碎片化阅读提供多种渠道。另外,城市书店的书展可以走进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加强阅读宣传,并能有效促进出版、采购等衍生业态间的合作。4.4功能治理:改善治理环境,促进城市图书馆功能整合。完善城市图书馆功能治理需要从治理主体自身特色建设和主体间功能互补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特色建设方面,江宁地区201家社区图书馆均列出了馆藏特色。以江宁街道23个社区图书馆为例,其中少儿类特色有3家、科普类4家、法律与农业类9家、其他类特色5家,不难看出区域内特色馆藏建设存在重叠,品种涵盖范围小等问题,限制了区域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因此,政府部门在特色治理方面应注重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推动城市图书馆边缘功能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应积极与城市书店合作并利用好与高校图书馆的结对关系,定期引进主题书展,加强特色治理力度。其次,在功能互补方面,公共图书馆与城市书店应把握好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通过合作举办读书会的形式来加深地区图书馆的多主体协作。目前,江宁区图书馆已经将“线上导读、线下讲座”列为常态化服务,通过策划“跟着大学老师读经典”来拉动高校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的服务。在推进城市图书馆多主体治理的进程中,城市书店同样可以与高校协作,一方面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来改革自身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广自身的公益与品牌价值,真正实现多主体参与机制下的功能互补、互利共赢。

5结语

城市图书馆的治理对城市公共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治理模式也由单一的政府治理发展为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因此需要厘清政府与社会力量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协作治理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建立长效的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机制。文章以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为例,根据地区图书馆治理的现状与问题,从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与发挥治理合力两个关键点出发,通过机制治理、政策治理、时空治理和功能治理四个范畴来深化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的发展路径。最新修订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设计了强化责任、整合资源、保障重点、监督评价四大制度。本研究涉及强化政府组织领导责任,教育系统、市场等社会力量整合,公众阅读人群的保障,协作监管问责机制的落实等,与“条例”的制度设计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保障性。新型公共文化环境下,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是开展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切实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优化政府与高校、市场等主体间关系的过程。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机制真正聚合了地区文化业态,为构建地区文化治理体系与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长效发展的政策路径。

作者:胡洋 谢友宁 高培培 单位:1.南京医科大学 2.河海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