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与破解
时间:2022-09-03 04:11:18
导语: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与破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制约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产业总体规划困境、专业人才困境、产品开发困境和产品定位困境。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制定行业政策,规范和引导市场;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新媒体作用,扩大宣传力度,打造精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线路。
皖南即安徽南部,主要指安徽江南地区,起源于唐代江南道,雏形于宋代江南东路,成型于元代江东建康道与清代皖南道,定型于民国皖南行政署。狭义的皖南特指皖南山区,包括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等。现指安徽省南部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等七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名新秀,备受业界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皖南地区发展不尽如人意,其发展困境不仅受到行业自身内在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等外在因素制约。笔者通过对皖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本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皖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
(一)总体规划困境。旅游规划是对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和对旅游系统合理发展的结构性筹划过程,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作用[1]。可见,旅游规划对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脱离不了自身行业的总体规划。查阅相关资料和文件,安徽省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缺乏总体规划,仅仅依托于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缺乏相关专业性的政策和法规作为本行业的理论支撑。理论政策与法规的缺失,导致了皖南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受阻,制约着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二)专业人才困境。民俗体育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民俗体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2]。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仅仅停留在民俗体育项目和旅游资源的表层融合,在产品开发上以单纯商业演出和节日庆典为主,体现不出民俗体育特有的文化性和民俗性。在产品经营、管理和销售方面,还是沿袭传统旅行社管理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亟需“懂体育、善经营、会管理、了解民俗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外,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能的民间传承者,很多项目更需要“老传少、师傅带徒弟、手口相授”的传承模式。由于受到外来体育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导致民俗体育项目承载者多为中老年人,容易出现传承人的断层现象[3]。可见,体育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三)产品开发困境。皖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民俗体育项目繁多。据课题组调研皖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共计150余种,比如,黄山太平区的赛龙舟,休宁的玩坠镖、赛龙排,无为的龙舟,池州的傩舞,安庆的柔术滚杯等。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虽多,但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一些民俗体育旅游景点的民俗体育活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无论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还是从业人员的自身文化素养,均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现有需求。一些地方政府、企业更为追求利益的更大化,盲目开发当地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导致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处于一种多而杂的现状,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缺乏品牌效应,致使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失去核心竞争力,严重地制约其行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四)产品定位困境。产品定位的困境来源于产业本身。体育旅游产业应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核心产品体育旅游作为貌似是体育与旅游两者结合的产物,而实质是旅游活动的深层异化和升华,是高级的体育活动[4]。民俗体育旅游虽是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又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应定为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通过市场调研,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定位困境来源于其行业内部基本概念不明确性、产品特色不强,将其等同于一般性的体育旅游,而忽视了对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对民俗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凝缩,没有让游客在民俗体育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当地鲜明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
二、皖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的破解对策
(一)制定行业政策,规范和引导市场。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干预方式对皖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控。首先,在新项目开发上,政府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运用经济刺激手段,重点打造发展前景好、档次高、竞争力强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其次,针对已开发的民俗体育项目,政府可进行全方位市场调研,运用行政干预方式,去除差异化程度低或雷同的民俗体育项目;最后,政府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关行业政策,规范和约束现有的市场秩序,加强民俗体育旅游行业的管理,引导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市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二)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新兴产业的民俗体育旅游业,其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5]。要实现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可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导,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体育旅游行业适用人才;地方高校可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目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企业积极培养体育旅游专业技术型人才,同企业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企业也可以将现有的从业人员委托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从业者的服务、管理水平,优化企业内部人才结构,双方达到互利共赢。总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齐头并进,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传承人的合法利益,避免人才断层现象。(三)依托现有品牌,发挥新媒体作用,扩大宣传力度。皖南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黄山、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还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等古村落[6]。因此,可借助现有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品牌,大力推广和宣传皖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皖南地区民俗体育旅游的宣传与推广,要不仅局限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应充分利用QQ、微信等新型网络平台,把当地民俗体育活动绘录成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全视角的宣传。(四)借鉴国内成功案例,打造精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线路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要以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为重点,着重开发和挖掘、提炼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旅游资源,并将其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7]。皖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有举世皆知的九华山佛学文化。从文化视角为切入点,借鉴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现象”和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旅游开发模式,深入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产业相融合,加快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8],选择徽州和九华山为民俗体育旅游中心点,逐步向外推进,打造两条不同文化类型的精品民俗体育旅游线路,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皖南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郝康理.新常态下旅游规划理念创新[J].旅游学刊,2015(4):4-5.
[2]唐大鹏.我国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7):83-84.
[3]朱亚玲.安徽省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4):79-80.
[4]宛霞,邵凯,邢晓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4):14-16.
[5]姜伟,王玉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6):46-47.
[6]张俊红,卢玉.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6):56-57.
[7]聂涛.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模式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5):81-82.
[8]万利.全民健身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以鄂西南武陵山片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6):65-67.
作者:沈建文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探讨
- 下一篇:区域文化下艺术特征及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