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现状与方法小议
时间:2022-11-18 11:25:57
导语: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现状与方法小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民间传统信仰传承下融合的民俗体育文化相同的节庆交流活动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融入到了传统文化之中,并形成了以传统节庆为交流载体的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融合的传统体育文化。如中缅边境的多个民族都有祭祀青蛙女神的蚂拐节,节庆活动中的铜鼓舞就在我国壮族地区及东盟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多个国家都有流传。中越间利用歌圩的抛绣球、跳竹竿等体育交流,为青年男女创造了择偶机会,成就了不少跨国婚姻。此外,傣族的斗鸡活动中多国传统民俗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融合的斗鸡文化。云南普洱江城县每年的中、老、越三国丢包节,以传统体育丢包项目为主要内容,而且把丢包的活动内容扩展出了丢包投远、丢包负重等共七项竞赛项目,发展成为跨国性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中缅胞波狂欢节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的传统民族节庆中影响较大的,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不仅扩大了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加快了像瑞丽、畹町、姐告和缅甸木姐、南坎等边疆地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多个民族与东盟的多个国家都属于同一民俗区域,有着相似的发展史形成了诸如上述中的蚂拐节、歌圩、泼水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依附在这类民族节庆得以存在,如在一些诸如宗教祭祀、婚丧嫁娶活动中也有体育活动表演,正是传统文化信仰下的节庆载体的存在,实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
2.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融合的赛事体育文化《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体育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体育产业在中国和东盟都属于新兴产业,不会存在很大的竞争,而且由于两地之间都多次承办国际大型比赛,社会成员对于体育比赛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两地的体育产业交流与合作,凸显出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发展推动下,融合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例如,中国-东盟国际龙舟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和地区纷纷前来报名参赛;中泰拳王争霸赛、中国-东盟武术邀请赛、太极拳表演赛等更是引得无数观众青睐,并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生了一段时期的“功夫热”“泰拳热”;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东盟龙舟国际邀请赛等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经典体育赛事。纵观这些年来,中国东盟国家间开发的体育的篮球赛、足球赛、围棋、象棋、体育舞蹈等系列体育赛事,不仅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学习交流、涵化、融合,也通过合作取得了体育文化产业双赢与互利,体现了中国—东盟体育产业整体和多层次发展的前景。
3.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下融合的大众体育文化随着中国与东盟体育赛事交流的不断开展,大众体育交流也逐渐兴起,以太极拳为主项的各类武术学习机构在东盟各国遍地开办,太极拳也成为东盟各国民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斌就认为在武术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东盟地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10年中国-东盟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正式开启,也标志着中国-东盟大众体育交流呈现深入发展趋势。如在东盟国家盛行的藤球运动,随着两地体育交流也开始在我国群众中开展起来,并在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训练基地。藤球的健身娱乐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藤球的普及国内开设藤球项目的学校正在增加,相信今后必将会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健身和学校体育的一项活动内容[6]。大众体育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外交关系中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中国体育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离不开东南亚这块跳板,东盟的传统体育文化也需要在中国传播来扩大影响力。
4.中国-东盟体育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体育文化交流工作尴尬处境。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并没有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社会和企业对体育交流产业的投入力度,影响了中国与东盟体育融合的发展。因此,建立起共同的体育管理机构是融合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明确政府工作职能要创新运作模式。
(2)区域联动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欠缺。中国与东盟虽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体育赛事,但远未达到世界知名品牌赛事的影响力,体育产业对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极为有限,原因就在于没有整合资源,无法产生合力以形成区域性的整体优势。鉴于我国与东盟所拥有的体育资源具有同源性、相似性,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构建合理的体育文化品牌体系。
(3)体育文化融合存在人才短板。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有了更多、更为专业的从事双边文化交流的人员,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中国与东盟体育事业交流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对知识和科学的要求,急需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体育交流人才的匮乏将严重阻碍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发展。
(4)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乏力。中国与东盟的诸多传统体育项目像壮族歌圩、抛绣球、抢花炮、赛龙舟、丢包,东南亚的铜鼓舞等传统体育,多依附于民俗活动而开展,长期以来这类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多依靠于民众对文化信仰的原始初动力,一旦信仰的力量出现消化,人们就减少了参与该体育活动的积极性[7],而这类民俗体育体育团体与组织建设迟缓,使得我国与东盟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交流和保护尚显不足。
二、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1.共创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管理与保障机构
(1)政府主导建立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管理机制。首先,可以指导这一区域内体育交流事业的发展,强化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组织领导。其次,可以使分散在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协会或体育组织能够集中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的体育文化交流体系。再次,能够综合各部门、各团体进行互助与合作,达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长效的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文化交流管理机制,从体育文化交流的内容、层次与方式的确定到交流的组织、开展、评价、总结等环节都能进行规范地策划与控制,为确保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建立起保障体系规范体育文化交流工作。
(2)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文化交流基金会,以促进两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资金的来源一方面是政府的投入,要加大对体育文化交流的投入或设立专项奖励[8]。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参与,把社会投入结合起来筹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文化交流所需要的资金。
(3)政府要大力培育发展民间体育社团组织。民间传统体育交流是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交流的原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家之间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友好,可充分发挥跨境民众的作用,他们能够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对促进地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有特殊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扶持成立各类民间体育交流合作协会,加大对民间体育组织交往的支持力度。
2.共建中国-东盟体育文化资源与保护平台
(1)建设中国与东盟融合的体育资源数据库平台。通过创建体育数据库,可以及时反映中国与东盟体育合作的相关信息,为体育交流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其次,数据库平台的建设要求,收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利用该平台加强与社会、个人的信息互动,特别是对一些在普查的时候被遗漏的或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再次,建立起数据库后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体育信息机构进行链接,通过互联网络将中国和东盟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世界上,促进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
(2)创建体育文化保护的新模式。如,对一些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适宜民间生存的民俗体育项目应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空间;而对于能登“大雅之堂”的优秀民俗体育项目,应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使之在保持地方民俗特色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以期满足现代社会需求;对于涉及具体物质的中国与东盟体育文化遗产的内容,要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从而使功能单一的文化遗产变成连接地区关系的文化纽带。
(3)建立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实现两地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启动基地科学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东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东盟多数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濒临消亡的危机,因此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可以改进、规范和推广东盟的民族传统体育;二是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传承人才。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立,可为少数民族地区储备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出能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的人才,如中国高校与东盟的国家联合培养体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三是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建设。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可充分依托旅游开发民族体育产业研究,创新体育旅游资源的内容,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归属地经济发展提供体育文化产能。
3.共赢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产业
(1)整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体育自然资源,建立起区域性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一是体育资源融合,如对广东、广西、云南三地与东盟体育自然资源的整合,可共同开发出滨海体育旅游、探险旅游、休闲体育旅游等项目。二是市场的融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就应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打破国界限制,在更大区域内来思考谋划。例如,通过调整体育产业化的市场布局,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民族体育资源,也可以利用东南亚的民族体育资源;既可以拓展国内市场,也可以进入东南亚的大市场,使得中国与东盟融合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更加国际化、规范化。
(2)创新多样的体育产业合作模式,积极营造双边合作的体育经济政策环境。一是政府可借助博览会把公益文化项目或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项目推向市场,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强与旅游、会展等行业的结合,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业与竞赛业,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为“企业走向体育文化、体育文化融入市场”创造一个市场环境,最广泛地发动社会力量投入到对东盟体育文化交流中,促进更多参与者进入和开辟中国与东盟的体育市场。
(3)整合资源打造中国-东盟节庆体育文化品牌。整合两地文化优势力量选取各地、各部门、各团体举办的体育文化节、体育艺术节有特色、有影响力并得到民众认可的节庆活动,进行重新整合规划、精心打磨,进一步提升两地传统体育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效应。如,传统节庆像壮族的歌圩节、瑶族的盘王节和侗族的花炮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整合成中国与东盟民族传统体育交流的节庆活动,既有利于加强两地群众的密切交往,又增进人们对对方国家及文化的了解。像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传统节庆中,已经具有国际影响的中缅胞波狂欢节,完全可以进一步筹划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体育狂欢节庆品牌。
作者:何传胜张兆龙秦尉富李乃琼单位:钦州学院体育学院
- 上一篇:质监局行政审批实施方案
- 下一篇:上年招商引资总结及下年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