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民俗体育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发展

时间:2022-12-06 05:08:00

导语:深究民俗体育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究民俗体育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发展

1民俗体育地域文化关系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人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而民俗体育学则是研究民俗体育的产生、内容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因此,从民俗体育与民俗体育学科的定位上,我们不难看出,民俗体育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体育首先是建立在“民俗”事物基础上的,没有民俗限定词的界定,就没有民俗体育的产生。所以,民俗体育的研究必须关注和探讨民俗体育与地域体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关系。

体育具有地域性,是民俗体育产生的基础。正因为不同地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大相径庭的体育活动,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范围才有民俗体育发展的可能。同时,民俗体育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彰显出不同的地域体育文化特征。而民俗体育作为地域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不同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该地域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点,是地域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一个反映。同时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中,也能够反映和透视出不同地域文化的特征与差异。因此,民俗传统体育与地域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长期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对当地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民俗体育地域文化的特征

2.1民族性特征

地域文化的差异除了与不同地理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与民族不同的民风生活习惯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风民俗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云南壮族的铜鼓节侗族的花炮节、新疆的古尔邦节等等。这些民俗节日中带有大量的民俗体育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等而这些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在不同地域,其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俗体育中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联系;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

民族性特征是一个民族体育的特性,也是一个民族体育保持活力的根基。无论是日本的大相扑、韩国的跆拳道、欧洲的击剑运动,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民俗体育的民族性是判断和区别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形态的标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性是民俗体育的重要和基本特征之一。

2.2传统性特征

民俗体育具有传统性特征可以归属于民俗节日的传统惯性的保持。我们民俗节日的传统由来已久,其成因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来说,有的来源于宗教仪式活动;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有来源于人们特殊的生产、生活。有学者对民俗节日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民俗节日都是由一系列既定的活动和仪式组成的,这些既定的活动和仪式就构成了传统节日的语境。”L3民俗节日中,竞技仪式是具有传统性的固定内容,它也是民俗体育产生发展的重要来源。如龙舟比赛、舞狮比赛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赛马、斗牛、叼羊等等,都是民俗节日中的重要竞技仪式内容。此外,民俗节日还包括一些传统的表演仪式,如各种民间舞蹈。此类表演仪式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征,他们大多起源于古代庆祝生产丰收,或是祈求神灵保护的目的,如高山族的《杵舞》。表演者一边持杵,一边做捣米状,同时载歌载舞。舞蹈的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劳作相似,表现了浓郁的劳动气息和传统特色。

2.3文化性特征

民俗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因为民俗体育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的特征,因此,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包括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已经有所变动,但是至今在某些民族民俗体育活动中,其文化传承的保持和传统性仍然存在。如彝族式摔跤作为彝族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滇南彝族举行“摔跤节”就是为了免灾而举行的典型的祭祀体育活动,因而又称为“太平盛会”。此种摔跤比赛在竞赛前有着严格的传统风俗规定。如摔跤前要请毕摩(毕摩是巫师,是各类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是人与神鬼之间的沟通者)烧香祷告,驱鬼祈神,人们要围着“挂红”跳敬神的舞蹈,然后全体村民祈祷神灵后开始摔跤,优胜者予以“挂红”以示吉祥。

此外,民俗体育的文化性,并非一成不变。尽管民俗体育的文化功能大多反映了古代庆典丰收和祭司图腾,但是,经过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也发生了嬗变,其功能指向与古代有所不同。如有学者对龙舟民俗体育运动研究后认为“龙舟的竞渡仪式在仪式内容上发生了较大改变,祭祀仪式与文艺表演共存。现代竞技龙舟基本没有竞渡仪式。此外,在赛前仪式的变迁历程中,同样显著的是在整个祭祀仪式中女子地位的变化。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的不同要素新故推移、选择取舍的过程,而民俗体育文化的一些组合要素是可离可合的。”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的发展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标志着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始。随之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推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开始逐渐开展。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于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制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2006年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全国公布。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主要包括五类:(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民俗项目达到60多项。其中端午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苗族鼓藏节等一大批民俗节日人选。这些民俗节日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体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实施,对于民俗节日中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俗体育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外衣,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和地位,使民俗体育从原来民问的传统活动方式转换为国家正式承认的传统文化形式。此外,民俗节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施背景下,将极大提高民俗体育在学术界的地位和看法,对于广大学者重视民俗体育,研究民俗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实施,对于民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俗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将得到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民俗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赋予,使我们在实施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程中,保护与开发其文化价值始终是主要目标。